近半年多以來,一路暴漲的黃金令人目瞪口呆。撥開歷史的迷霧,就會發現黃金價格有一定的周期波動,而世界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也會加劇黃金市場價格波動。
三個貨幣體系時代
黃金參與國際貨幣體系,主要是近200年的事。迄今為止,國際貨幣體系經歷了金本位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三個時代。
在現代社會,最早的成體系的金本位制(將紙幣與黃金的價值掛鉤)出現在英國,它作為世界上最早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于1821年前后采用了金本位制度,后來各國紛紛采用了金本位制。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這次會上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因會議是在布雷頓森林舉行的,所以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
之所以從金本位制換成布雷頓森林體系,因為在經過了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非常強勢;而且,當時美國擁有全球3/4的黃金儲備和強大的軍事實力。
1968年,美國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美元危機,當時正值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沼當中,世界人民抗議、反戰情緒強烈。半個多月里,美國的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美元。1971年8月,在第一次美元危機的沖擊下,尼克松總統宣布,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布雷頓森林體系隨之解體。
1976年1月簽訂的“牙買加協議”規定,各國貨幣不再規定含金量,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平價定值的標準。黃金非貨幣化進程由此啟動,這就是所謂的牙買加體系時代。
從“熊市”至上升
1979年國際形勢劇烈動蕩,接連發生了美國在伊朗的人質危機,以及蘇聯出兵阿富汗等事件。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980年1月18日,國際黃金價格達到每盎司850美元,創下當時國際黃金市場的歷史最高價。從1968年到1980年的12年間,國際金價平均每年升幅超過30%。
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世界經濟保持了較低通脹和較快增長,黃金的保值和避險作用下降,黃金價格也隨之下跌。1980年1月,國際黃金價格暴漲至歷史最高點之后,一直呈下行趨勢。2001年初,國際黃金價格下跌到每盎司255.95美元。這個階段也被稱作國際黃金的“20年大熊市”。
2001年美國“9·11事件”之后,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化使黃金的保值和避險功能又重新受到重視,國際黃金市場結束持續20年的熊市,步入上升通道。
2007年,黃金期貨價格上漲了31%。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國際金價更是迅猛攀升,直到2012年最高點突破每盎司1900美元。
金價的波動規律
黃金的長期價格是由國際黃金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而短期價格則會受許多經濟和政治因素影響。
在1974年到1975年、1978年到1980年間,由于全球范圍內通貨膨脹十分嚴重,使得各主要國家貨幣相對貶值,動搖了人們對持有貨幣的信心,由此掀起了一股搶購黃金的風潮,金價隨之迅速高漲。
黃金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是影響黃金價格的深層原因。印度曾是世界黃金最大的消費國(最新數據是中國),南非是世界黃金最大的生產國,這幾個國家需求和供應的變化會給國際金價的走向帶來一定影響。
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除了以上宏觀或微觀經濟因素外,也不排除“人為操作”的原因。比如,1980年每盎司850美元的歷史價格并不是真實的黃金價值體現,而只能說是一種“泡沫價格”或“虛假價格”,這種價格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市場規律,充滿了投機色彩。
黃金價格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人們的心理預期。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動蕩,大宗商品市場面臨美聯儲加息、巴以沖突、俄烏沖突等多重變量疊加,金價仍維持高位。
(摘自《新民周刊》 202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