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車輛裝備“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研究綜述

2024-06-10 21:58:10周忠勝
汽車科技 2024年3期

周忠勝

摘? 要:本文從車輛機動性概念和評價指標體系出發,梳理了國家軍用標準關于“越野平均速度”類術語(指標)的定義及試驗方法,綜合論述了國內對于“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的相關研究成果,介紹了北約參考機動性模型(NRMM)的發展情況、基本功能,就如何更好地發揮“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的作用提出了相關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越野平均速度;車輛;機動性

中圖分類號:T-652.2;U461.5;U469.3;TJ81+0.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550(2024)03-0015-10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Average Cross-Country Speed for Vehicles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vehicle mobility, this paper compiles the definitions and test methods of the national military standard on the term “Average Cross-Country Speed”,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f “Average Cross-Country Speed”,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basic functions of the NATO Reference Mobility Model (NRMM), and discusses how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Average Cross-Country Speed” indicators.

Key Words: Average Cross-Country Speed; Vehicle; Mobility

機動能力是車輛裝備發揮作用的根本和依靠。車輛機動能力的表征指標是非常豐富的,同時又是非常復雜的,準確、全面地評價車輛裝備的機動能力是非常困難的,單一機動性指標難以勝任,一般需要一整套機動性戰術技術指標體系。一些具備綜合性特征,同時又和部隊的實際戰術使用緊密聯系的戰術技術指標,得到了重點關注。比如“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很早就作為坦克裝甲車輛戰術技術指標一直在使用。近期一些通用戰術車輛技術預研項目也將“越野平均速度”用于評價車輛的機動性水平。

但是在車輛裝備的技術研究和實際型號研制工作中,“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遇到如下實際問題:其在機動性指標體系中的處于什么位置?其定義是否清晰、嚴謹?其理論計算方法和實車試驗條件是否確定和唯一?其定義和試驗方法是否得到了相關方的一直認可?國內外對其的研究情況如何?外軍是否有類似的指標?外軍是如何定義的?外軍在實際中如何使用?我軍是否可以借鑒外軍的使用方式?未來這類指標還用不用、怎么用?怎么更好地發揮作用?

國內相關國軍標、研究論文、實踐,外軍相關模型中分別定義了“越野平均速度”、“公路平均速度”、“戰役、戰術行駛平均車速”、“名義平均速度”、“加權平均行駛速度”、“最大越野平均車速”、“speed made good”等術語或概念,這些術語或概念的內涵表征的技術含義是類似或者相關的。在本文中將它們統稱為“越野平均速度”類術語,在作為戰術技術指標使用時統稱為“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

本文車輛裝備的概念是泛化的車輛概念,可涉及到軍用越野汽車、通用戰術車輛、坦克和輪式裝甲車輛、具備地面機動能力的各種地面機動系統等等,這些車輛裝備的使用領域可涉及國防、農業、資源開采、深空探測和航天、深海探測等等。本文的論述主要以越野汽車、坦克裝甲車輛為主,不會面面俱到地涉及到上述所有的地面機動系統和全部的使用領域。但是基本的底層邏輯和處理方法基本一致。

1? ? 機動性概念及評價體系

“越野平均速度”是用來表征車輛裝備機動性能力的綜合性戰術指標之一,為了更好地展開研究,很有必要先對戰術技術指標、機動性等概念進行必要的闡述和分析。

GJB 8892.2-2017《武器裝備論證通用要求-第2部分-術語》中2.3.8條將戰術技術指標(Tactical and technical goal)定義為:衡量武器裝備作戰使用性能的指標。包括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也分為戰術指標和技術指標[1]。GJB 8892.17-2017《武器裝備論證通用要求-第17部分-機動性》4.3論證原則對車輛裝備的戰術技術指標提出了系統性、全面性、協調性、合理性、可驗證、可考核的要求[2]。張聲濤等基于系統工程的觀點,認為坦克作為一個功能全面、學科眾多、聯系密切的大型綜合系統,其戰技性能指標應該具備綜合性、相關性、可比性、合理性、導向性的特征[3]。上述標準和文獻很好地概括了戰術技術指標的功能、分類、要求和特征。

GJB 2937A-2004《裝甲車輛術語》2.2.3條對機動性能(Mobility)定義為:裝甲車輛在戰斗全重狀態下,在一定環境中進行戰役、戰術機動的快速性、通過性和轉向性。包括陸地機動性、水上機動性和運輸可能性。在2.2.3條機動性能下面,列出陸上機動性術語23條,列出水上機動性術語7條。其中2.3.3.1陸上機動性定義為:裝甲車輛在地面上進行指定運動的快速性、通過性和轉向性[4]。GJB 2937A代替GJB 9-1984《履帶裝甲車輛戰術技術指標名詞術語》和GJB 2937-97《裝甲車輛術語》。這三個標準關于機動性的定義基本一致。

GJB 801-1990《軍用汽車和掛車術語》4.2條對機動性(Mobility)定義為:軍用汽車以盡可能高的速度通過各種道路、無路地帶和克服各種障礙的能力。在4.2條機動性下面按照動力性、通過性(越野性)分列兩類術語。4.2.1條對動力性定義為:汽車在規定總質量條件下以盡可能高的平均速度在規定路面行駛的能力,用動力因數作為動力特性的指標,通常以汽車的加速能力、爬坡能力和最高車速來綜合評價。4.2.1條動力性下面共列出7條術語。4.2.2條對通過性(越野性)(Trafficability)定義為:軍用汽車在規定質量和拖掛條件下,以足夠高的平均速度通過各種壞路、無路地帶(如耕作地、沙漠、雪地、沼澤等松軟路面)和克服各種障礙的能力。在4.2.2條通過性(越野性)下面,按照地面通過性和地形通過性分列兩類術語。4.2.2.1條地面通過性(Land trafficability)定義為:按地面推力(或附著力)和阻力所反映出的汽車通過能力。地面通過性術語大類下面列出了10條術語。4.2.2.2條地形通過性(Terrain trafficability)定義為:汽車通過不同地形的行駛能力。地形通過性術語大類下面列出了18條術語。[5]

根據兩個國軍標對機動性的定義、機動性細化表征術語條目數量和定義,可以看出表征車輛裝備機動性的技術指標(參數)是非常豐富和復雜的,全面、準確地描述、評價車輛裝備的機動性是非常困難的,往往需要一整套性能指標體系才能完成這一任務。

GJB 8892.17附錄A1 陸上裝備機動性指標示例中,列舉了3項持久性指標(最大行程、水上最大航程、持續行駛能力)、7項快速性(敏捷)指標(單位功率、最大速度、公路平均速度、越野平均速度、加速時間、水上最大航速、水上倒航速度)、17項限制(通過)性指標(車底距地高、單位壓力、最大爬坡度、最大側傾坡、越壕寬、通過垂直墻高、接近角、離去角、浮力儲備系數、潛渡、入水角、出水角、最小轉彎半徑、水上最小轉彎半徑)。該附錄基于坦克裝甲車輛的研制經驗,將機動性指標分為三大類,舉出19項與陸上機動性有關的指標,給出了一個指導、評價陸上裝備機動性的框架指引[2]。

關于車輛裝備機動性的著作、論文、文獻也汗牛充棟,各個領域的從業者、研究人員、使用者都站在自身的角度,開展了深入研究和廣泛探索,也基于自己的理解定義了機動性概念。很典型的,如彭莫、陳欣等前輩均認為:機動性是指車輛在給定地面上運動的能力,由在一定路徑上的平均速度決定。車輛所具有的以較高的平均速度通過多種道路或復雜地域的性能,也就是車輛所具有的陸上點對點移動,并保持其完成規定任務的綜合能力。更確切地說,就是車輛在保證乘員安全及運載的物資或裝備完整的前提下,以足夠高的平均速度通過各種道路(如高速公路、等級公路、等外公路、急造軍路等)以及各種復雜地域(如凸凹不平硬路面、各種松軟土壤和沙地、冰雪路面、植被覆蓋的地面、灌木叢、河流和溝渠等各種水障、溝坎和堤壩等越野地面)的通過能力[6、7]。

分析GJB 2937A、GJB 801機動性術語體系,可以看出國軍標細化、分解、豐富機動性指標,建立一整套機動性指標體系的同時,國軍標的定義和彭莫、陳欣等前輩的定義也非常清晰地反映了使用方(論證方、采購方)對車輛裝備機動能力的實際使用期望,即對車輛在實際戰術使用中的機動性能能力表現要求。GJB 2937A機動性定義包含了“戰役、戰術機動”這個預設使用目的和定義基礎。GJB 801機動性定義中有“以盡可能高的速度通過各種道路、無路地帶和克服各種障礙的能力”的描述。GJB 801通過性(越野性)定義中有“以足夠高的平均速度通過各種壞路、無路地帶和克服各種障礙的能力”的描述。彭莫、陳欣等前輩定義中有“以較高的平均速度通過多種道路或復雜地域的性能”、“以足夠高的平均速度通過各種道路以及各復雜地域的通過能力”的描述。相對而言,彭莫、陳欣等前輩的定義更一般化和概念化,內容更豐富。

雖然現實中通常以一整套戰術技術指標體系來定義和評價車輛裝備的機動能力,但是從上面的三種機動性的定義中,從機動性能力評價角度,人們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用一個或幾個簡單的綜合性機動性指標來評價車輛裝備機動能力的可能性。其中“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作為典型的戰術指標、綜合性指標,能夠為作戰部門提供在多種道路環境下承擔不同戰術任務時的機動能力的相關信息,可以協助制定作戰計劃,受到部隊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很早就作為坦克裝甲車輛機動能力的戰術技術指標之一。近期一些通用戰術車輛技術預研項目也使用“越野平均速度”表征通用戰術車輛的機動性能力。

2? ? “越野平均速度”類術語的定義、試驗方法

2.1? ?國軍標的定義和試驗方法

在國家軍用標準中,與裝甲車輛、工程機械、軍用越野汽車有關的標準對“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均有相關的定義和試驗方法。

GJB 2937A給出“公路平均速度”(average road speed)、“越野平均速度”(average cross-country speed)等術語,列在2.2.3機動性能下。該標準的2.2.3.3條給出“公路平均速度”的定義為:在規定比例的各類公路路面上及規定的環境條件下,裝甲車輛各平均速度的平均值。2.2.3.4條給出“越野平均速度”的定義為:在規定比例的各類越野路面上及規定的環境條件下,裝甲車輛各平均速度的平均值[4]。

GJB 2937A只是給出“規定比例”、“各類公路路面”、“規定環境條件”、“各類越野路面”等原則性的描述,沒有給出明確的比例分配,沒有明確說明公路、越野路面的分類和具體特征描述,也沒有明確描述環境條件。這體現了術語本身定義的包容性,給了各個具體型號裝備研制足夠的靈活性,但是客觀上極大地影響了“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的實際作用。

GJB 59.59-87《裝甲車輛試驗規程-平均速度測定》給出了“平均速度”測定的條件、方法、數據處理與結果評定。規定了車輛、駕駛員、儀器、氣象、路面、最低行駛里程等相應的試驗條件,依據行駛里程累計數、行駛時間累計數,計算各種路面的平均速度、日平均速度。試驗結果評定同時考慮了車輛戰術技術指標有無明確要求的情況,評定方法分別用試驗結果與戰術技術指標、國內同類車型對比[8]。試驗方法沒有詳細說明試驗環境條件、各類公路越野路面的詳細情況及其比例。與工程機械類裝備有關的GJB 4110.3-2000《軍用輪式工程機械設計定型通用試驗規程-行駛性能試驗方法》、GJB 4111.7-2000《軍用履帶式工程機械設計定型通用試驗規程-平均行駛速度、最大行駛里程及油耗試驗方法》關于平均行駛速度的試驗方法與GJB 59.59類似。

GJB 801給出術語“戰役、戰術行駛平均車速”(Campaign and tactical mean velocity),作為4.2.2通過性(越野性)下的4.2.2.1地面通過性下的術語。該標準的4.2.2.1.5條給出戰役、戰術行駛平均速度的定義為:在各種規定路面上平均速度的基礎上加權平均,按戰役、戰術機動時行駛道路的概率進行加權。計算公式為:Vcam=1/(0.40/V1+0.40/V2+0.18/V3+0.02/V4),Vtac=1/(0.26/V1+0.24/V2+0.30/V3+0.20/V4),其中Vcam為戰役行駛平均速度,Vtac為戰術行駛平均速度;V1、V2、V3、V4分別為瀝青公路、簡易公路、土路、越野行駛的平均技術速度,單位為km/h[2]。

在2000年前,我國軍用越野汽車和通用戰術車輛戰術使命主要為后勤運輸保障車輛,其研制一直依托我國汽車工業基礎,與民用汽車工業技術協同發展,“戰役、戰術行駛平均車速”在具體的軍用越野汽車和通用戰術車輛型號研制中并未得到實際使用。

2.2? ?“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的初步分析

從上述術語定義、試驗方法可以看出,“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是指車輛在規定比例的各類公路或越野路面上,及規定環境條件下各平均速度的加權平均值。術語本身的定義及試驗方法很好理解、也并不復雜。但是術語定義、試驗方法并不嚴謹,只有框架性定性要求,沒有量化規定。道路試驗條件、相關技術要求和細節不清晰。同時影響平均速度的非車輛因素,特別是駕駛員的影響沒有考慮、控制。軍用越野汽車的相關定義非常明確,但是只有術語,沒有試驗方法等支撐標準,在軍用越野汽車研制中未實際使用。

結合前面三種“機動性”術語的定義,考慮到“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除了與車輛自身機動性能力相關外,和行駛的道路類型、條件等地面環境密切相關,還和駕駛員實際駕駛時的感知、判斷與行為緊密相關,因此“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與實際戰術使用強相關的“戰術指標”,而不是一個與車輛自身機動性能力強關聯的“技術指標”。

雖然“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很早就得到使用方(論證方、采購方)的青睞,但是由于其定義和實車試驗確認的結果只是針對某一特定試驗條件下的單一平均速度,難以應對車輛駕駛人員、行駛任務和行駛路線的多樣性實際使用狀況,所以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定性地,而難以精確、定量地指導車輛裝備的實際戰術使用。

綜上所述,現有“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的綜合性、相關性特征明顯,但可比性、合理性、導向性作用嚴重不足。在機動性指標體系中,“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的作用非常有限。

3? ? 國內對“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的研究

在GJB 9-1984標準中“越野(公路)平均速度”術語就存在,因此很早就作為坦克裝甲車輛的戰術技術指標使用,國內對其分析、研究、探索的文獻也較多,典型的研究文獻如下。

3.1? ?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于江等將名義平均速度、支撐通過性、幾何通過性三個方面的機動性指標加權平均,建立機動性量化評價模型,并對多種實例車型進行了計算,便于橫向分析評價,選擇合適的新型加油車汽車底盤。其提出了名義平均速度(nominal average velocity,NAV)概念,定義是:車輛在可行駛區域內各種地面行駛時可達最大速度的平均值。其將越野汽車的可靠性行駛試驗的里程分配比例做為名義平均速度的組成權重。Vna=0.2Vor+ 0.4Vt+0.1V1+0.1V2+0.1V3+0.1V4。式中各項參數意義見表1[9]。

姚明等提出車輛加權平均行駛速度概念,并將其作為機動性評價和分級研究的指標。姚明等以GJB 4527越野汽車可靠性試驗考核的四種路面(越野路面、山區路面、凸凹不平路面、鋪裝平滑路面)及里程分配比例為依據,以在各種路面上的最高車速為基礎,計算加權平均行駛速度,Vj=20%×V1+20%×V2+40%×V3+20%×V4,式中Vj為車輛加權平均行駛速度,V1、V2、V3、V4分別為越野路面、山區路面、凸凹不平路面、鋪裝平滑路面的最高車速。松軟路面土壤阻力為限制越野路面最高行駛車速的因素;坡道阻力和輪胎彈性變形阻力為限制山區路面最高行駛車速的因素;路面不平度及其對應的乘坐數舒適性限值為限制凸凹不平路面最高行駛車速的因素;車輛行駛滾動阻力和無風情況下的空氣阻力為限制鋪裝平滑路面最高行駛車速的因素。以某越野車為對象,建立了計算模型,進行了各種路面的平均行駛速度計算,并與試驗值進行對比[10]。

高連華為了克服憑經驗確定越野平均速度的不足,提出了平均行駛速度的矩陣算法,嘗試在進行實車試驗前量化計算越野平均速度。其主要聚焦于安裝機械變速箱、單車、晝間行駛的坦克平均行駛速度,將各檔位的時間比例、傳動系速比、發動機油門開度、發動機轉速系數、駕駛員等級、發動機轉速等因素作為影響因素,整合為矩陣形式,計算平均速度。其指出:平均速度與車輛最大速度的比值,大致在0.35~0.5之間。平均速度是綜合評定車輛機動性的指標,是一個統計值。越野行駛的平均速度與道路行駛的平均速度之比在0.6~0.8之間[11]。

段譽等認為履帶車輛在不平路面行駛時,車輛顛簸程度是限制車輛速度提高的主導因素,最大越野速度通常由車輛的振動響應決定。其建立了包含負重輪-履帶-地面接觸和懸掛系統的車輛多體動力學模型,建立了四種路面的數字化模型;以乘坐舒適性、人體承受極限、懸掛可靠性、乘員操控性能作為最大越野速度的四個限制性指標;通過實車試驗驗證了計算模型的可信度,確定了4個約束條件的門限值;針對給定的試驗場路面,量化計算越野平均車速;對比仿真與實車試驗結果,驗證了模型的可信性;構建了路面不平度系數、車速兩個變量與振動響應之間的近似模型,擬合了車輛不平度系數與車速間的數學關系,提出了車輛不平路面越野平均速度計算方法。該方法和模型為機動性研究提供了量化分析途徑[12]。

吳衛星等綜合研究我國和美軍車輛平順性試驗和評價方法,結合不同車型的實車試驗,確定以人體可承受、不影響安全行駛的振動加速度為上限,確定實際車輛試驗中車輛行駛的最高速度上限,進行了“越野平均車速”實車試驗方法研究和探索[13]。

毛明等從履帶車輛行駛系統性能角度出發,認為車輛機動性可以用越野平均速度、最大速度兩個指標描述。毛明等指出越野平均速度主要取決于行駛系統性能,行駛系統是提高越野平均速度即行駛機動性的關鍵因素,是提高行進間射擊速度即火力機動性的關鍵因素,是提高車輛行駛平順性和乘坐舒適性的決定性因素,是影響可靠性的主要因素[14]。

王克運等將車輛行駛地面劃分為若干典型地形單元,按照車輛行駛路線,動態計算車輛在穿越各典型地形單元的速度變化和所需時間,統計總的行駛里程、總行駛時間,得到越野行駛平均速度。其闡述了影響車速的4種典型制約因素,路面阻力和坡度(地面附著條件限制、動力傳動提供的驅動力大?。⒙访娌黄蕉龋ㄜ囕v振動響應、人能承受的振動加速度限值)、轉向時的速度限制(轉彎時減速避免側滑傾覆);建立了由典型地形單元(包含地面阻力、路面不平度等地面特征參數)組成的機動性地圖;設定了車輛行駛路線,選擇不同長度的典型路面,比如水泥混凝土(10度坡道)、砂石道路、草地、彎道、瀝青混凝土路面,計算越野行駛平均速度。其建立的模型為量化計算越野平均速度提供了支撐。其雖然闡述了機動性地圖,但是并沒有詳細說明相關情況[15]。

蔣亞平、張克健等指出影響車輛越野行駛機動性,即本文所論述的“越野平均速度”,的三個關鍵因素為完成任務的車輛性能、行駛任務本身、行駛最路線的選擇。在車輛性能、行駛任務不可變的情況下,選擇行駛最佳路線,對于車輛的實際使用具有重要意義。他們在得到車輛行駛速度的基礎上,對越野車輛的行駛速度分布進行網格、圖形劃分,采用最優化、動態規劃等方法,建立了車輛越野行駛的機動性最佳路線選擇模型[16、17]。

原總裝汽車試驗場在2006年,依托場內可靠性考核越野道路,進行了1.5噸級高機動性軍用越野汽車的“最大越野平均車速”試驗測試,嘗試用于評價車輛的越野機動性能。試驗以駕駛員能承受、能夠保證車輛安全行駛為前提,以盡可能高的速度行駛完整個越野路,計算總的行駛時間,計算平均速度,即為“最大越野平均車速”。

3.2? ?國內相關研究總結和分析

上述文獻和工作對“越野平均速度”類術語的概念進行了新的深入研究,并利用計算機輔助計算手段開展了相關的量化計算分析,分析和明確了不同路面情況下影響最高行駛車速的限制性因素,提出了提高“越野平均速度”,進而提高車輛機動性的相關技術措施。

綜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在相關國軍標定義的基礎上,基于車輛裝備機動性評價目的,提出了不同的“越野平均速度”類術語的細化定義,明確了路面種類和里程分配比例,有的直接采用可靠性行駛試驗的路面類別和分配比例。但是術語定義均沒有突破加權平均、算術平均的桎梏。

2.上述工作在數值、計算機仿真計算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車輛裝備的戰術技術指標論證、方案達成、實車試驗驗證整個研制過程的指標管控,夯實了技術基礎。

3.針對不同的路面,分析了影響車輛裝備速度的多種因素。針對鋪裝路面影響因素的技術研究、分析計算已近完備,針對越野路面、無路地區,大家都深刻認識到“車輛的平順性”、“車輛的顛簸程度”或“人體承受極限、懸掛可靠性和乘員操作穩定性”是決定速度上限的關鍵因素,并研究了具體的試驗方法。

4.突破了單一試驗狀態的“越野平均速度”的限制,提出了機動性地圖概念,將車輛行駛地面,特別是越野無路地面分解、細化為地形單元,指出除車輛性能外,影響“越野平均速度”的還有行駛任務本身、行駛路線,可以主動選擇行駛路面、行駛路徑、最佳行駛路線,可以得到多個“越野平均速度”,更好地指導車輛裝備的實際戰術使用。

4? ? 北約參考機動性模型NRMM[17-21]

以美國、歐洲等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20世紀40年代就開始了坦克、越野車的地面機動性系統研究,以滿足冷戰對抗,支撐其軍事力量全球機動和部署。發展到現在,最典型、影響力最大的機動性評價工具就是北約參考機動性模型NRMM(NATO Reference Mobility Model,NRMM)。

4.1? ?NRMM簡介

NRMM是一個預測地面車輛在經過一定路面區域時的機動性綜合性計算機仿真工具。19世紀60~70年代美國軍方發布和發展了AMC-71、AMM-75機動性計算模型,后不斷地更新和升級為NRMM。經過多年的改進和完善,作為美國和北約成員國軍隊對車輛進行機動性評價的標準分析模型。該模型最初通過評估現有車輛在特定地域情況下的機動性,比較不同的車輛機動性能水平,后來其功能擴展到能夠支撐與車輛采辦、實際作戰部署等復雜決策有關的輔助分析、輔助決策。

2018年、2020年經過兩次研究改進和完善,廣泛和深入地應用現代建模仿真(Modelling and simulation)技術,NRMM升級為NG-NRMM(the Next-Generation NRMM),仿真計算能力、計算精確性和適用范圍進一步增強。

4.2? ?NRMM功能

NRMM模型以車輛地面可通過性和最大可能行駛速度(speed made good)為基礎,通過對車輛戰術使命、技術參數、全球地面特征的理論分析,綜合性開展車輛的戰術機動評估。NRMM是一組計算模型組件,一系列機動性參數方程、穿越障礙和行駛平順性數字模型,組合成一個主要的作戰預測模塊。這些模型需要輸入各種不同精度的地面、車輛和環境剖面(scenario)數據(比如干、濕、雪、泥)。在地圖上某個區域的戰術行駛機動性水平被總結為通過區域比例(通過/不通過)和在可行駛區域的最大可能速度。

NRMM模型包含、影響機動性的很多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克服和規避障礙、碾過植被、動力驅動系統性能、車輛/地面交互作用(軟路面、硬路面)、坡道影響(縱坡、側坡)、行駛平順性、視野可視性、輪胎和地面約束、道路曲率和制動性能等。行駛平順性考慮了兩種不同的評價方式:隨機路面情況下的6瓦吸收功率速度限值、通過半圓障礙物時的峰值加速度限值。

NRMM需要輸入很多細化參數。參數分為三類:任務場景(scenario)、地面(terrain)和車輛。地面信息可以以任務場景文件或者地面文件方式輸入,但是絕大部分的信息還是鑲嵌在要行駛區域地面文件中,這些特征映射在單個地面單元中(individual Terrain units NTUs)。NRMM能夠得到幾種不同精度的標準輸出參數。最高精度能夠提供地面單元級的通過性(通過/不通過比例)和在可行駛地面單元的最大可能行駛速度,及相應的限制性因素。對每一個地面單元(patch)可以預測:輪胎壓力/需要降低的輪胎壓力,最大可能行駛速度(車輛在可通行地面);傳動系統可用速比范圍,最大可能行駛速度(車輛在可通行地面);三個運動方向最大速度預測;三個行駛方向的限制性因素。由于每一小塊區域的地面參數是一致的,在NRMM中最大可能行駛速度就是該區域的平均行駛速度。

NRMM的機動性計算結果,基于給定地圖區域和任務場景,輸出鋪裝路面、越野累積最大可能行駛速度曲線,通過幾百個單獨地面單元計算推出累積的最大可能行駛速度,從最高速度單元到非零的最低速度單元,計算區域內的最大平均行駛速度。根據計算結果,可以方便地輸出機動性地圖。地圖中的數字表示某一特定車輛在整個區域內每個部分所能達到的最大可能行駛速度。這為選擇最佳路徑提供了依據,從而使車輛通過某一給定區域的平均行駛速度最大化。

4.3? ?speed made good和機動性地圖

國內一般將speed made good翻譯為“推算航速”。“推算航速”是航??萍济~。本文不想深入研究“推算航速”在航海行業的實際意義,及其與其它航海相關概念的關系。主管推測,NRMM應該是借用了航海領域中的speed made good(推算航速)這個概念,描述車輛在單個地面單元中(NTUs)內直線運動的最大速度。

針對speed made good,相關的中文文獻給出了不同的翻譯,有的將speed made good翻譯為“最佳行駛速度”[3、4],有的翻譯為“總評速度”[10],基本意思都解釋為為從起點到終點的直線距離與總運行時間之商。

通過NRMM可以得出某個地圖區域的機動性通過區域比例(通過/不通過)和在可行駛區域的最大可能行駛速度(speed made good)等信息,并給出某一行駛區域的機動性地圖。因此能夠更好地評價車輛的機動性能力,這也和車輛裝備實際戰術使用環境和要求緊密結合,功能更加強大,實際使用指導性更強。因此美軍認為,基于車輛裝備的實際戰術使用來看,機動性地圖是表征車輛機動性的一種最適宜的方式。

4.4? ?NRMM的實際應用

美軍在裝備采辦過程中使用該模型評估不同廠家、不同方案的車輛裝備的機動性,同時在實際戰術使用中指導制定車輛最佳行駛路線。

2012年3月美軍發布了JLTV項目3.0.2版采辦說明。在采辦說明中的3.4.1機動性條目下,分別列出速度、橫向穩定性、接近角和離去角、制動器、地面(Terrain)、振動、坡度、輪胎、轉向半徑、換道能力、續駛里程、涉水、牽引、ESC、喇叭等條目共17大類戰術性能、系統總成部件功能結構要求、法規要求。3.4.1.6地面(Terrain)要求就是,基于承包商提供的車輛機動性和動力學數據,使用2.7.3c版本的NRMM計算分析車輛的越野路面的v50的速度和越野路面不可通行概率(%XC No Go)。地面包括德國的干燥、潮濕、雪地三種地面,約旦的干燥、沙地兩種地面,韓國的干燥、潮濕兩種地面。各種地面均有美軍相應的地圖柵格編號[22]。

文獻20的附件1展示了一個作戰參謀人員在軍事行動中利用NG-NRMM制定戰術機動方案的案例。在從A到B移動過程中,能夠基于車輛實際機動性能、地面情況,確定不同的行動路線,基于最終目的選擇最佳行動路線,得到行駛速度、行駛時間、燃油消耗等信息[20]。

5? ? “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的未來

5.1? ?還用不用?

由于“越野平均速度”是一個較好的綜合性機動性指標,對研制方、訂購方、使用方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與實際戰術使用強相關的“戰術指標”,同時該指標在坦克裝甲車輛已經使用多年,繼續使用該類指標的理由是很充分的。

由于戰斗模式和方式發展變化的需求拉動,以及智能化技術的推動,近年來地面智能無人車輛得到長足、快速發展。前面談到的有人車輛裝備,駕駛員的感知判斷與行為、行駛道路類型條件等地面環境,這些影響“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的外界因素內化為地面智能無人車輛自身的環境感知、定位導航、路徑規劃、智能決策和控制等能力,“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就成為一個完全由車輛自身技術水平決定的“技術指標”。“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就成為一個很好的評價地面智能無人車輛機動性、自主性、智能化水平的綜合性“技術指標”。

因此“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不僅要用,還要好好研究怎么能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下面從近期和遠期兩個階段,闡述如何有效發揮“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的作用。

5.1? ?近期如何用?

近期目標應該圍繞著充分發揮“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的合理性、可比性、導向性作用,重點開展統一術語概念、細化指標定義、固化實車試驗標準、規范使用指標等工作。

5.1.1 指標如何取舍?

客觀上,由于我國越野汽車、坦克裝甲車輛原來的分工,存在“公路平均速度”、“越野平均速度”、“戰役、戰術行駛平均車速”等不同的術語,第一步要統一術語。由于戰役、戰術等概念是從作戰角度提出的,是裝備系統的屬性,評價車輛裝備自身的機動性,“公路平均速度”、“越野平均速度”的提法更合理。

針對有人車輛裝備,從技術研究、車輛裝備研制、實際使用和評價全流程看,“公路平均速度”統計學的意義遠遠大于實際戰術使用意義。相近尺寸、相近噸位車輛裝備的“公路平均速度”的差別不大,雖然該指標的綜合性、相關性較好,但是合理性、可比性、導向性不足。因此建議不用“公路平均速度”這個指標。這也是本文主要闡述“越野平均速度”的原因。從有人車輛裝備實際使用角度看,遇到的比較多的情況是在高速公路或者一般公路上車輛裝備編隊行駛。針對這種使用工況,建議研制和試驗單位在研制過程中開展針對性的實際使用工況測試,在車輛裝備使用文件中提出編隊行駛的車速范圍建議。

由于現階段地面智能無人車輛的結構化道路環境感知能力只達到初步實用階段,非結構化道路和無路環境感知能力更是剛剛起步,因此“公路平均速度”對地面智能無人車輛的發展還有實際促進意義,應該繼續使用。

5.1.2 細化指標定義和固化實車試驗標準

現階段要克服“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本身的模糊性和只針對單一試驗狀態的局限性,以車輛裝備典型使用區域、試驗環境、使用場景為背景,細化定義,固化試驗方案、試驗規程、試驗方法,加大實車試驗道路、試驗設備、試驗儀器的基礎研究和投入,將試驗環境和試驗人員對試驗結果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直至消除。當然針對有人車輛裝備、地面智能無人車輛要分別細化定義,固化試驗方案、試驗規程、試驗方法。

大家已經就,人體可承受、不影響安全行駛的振動加速度為越野路面最高行駛速度的限制性條件,達成共識,下一步要在吳衛星和吳志成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13、23],對平均吸收功率和垂直加速器峰值限制的平順性方法開展深入研究,固化車輛裝備的平順性試驗方法,固化“越野平均車速”實車試驗方法,并形成標準。

需要指出的是,“越野平均速度”的提高,會大幅度提高地面對車輛裝備的沖擊載荷,可靠性試驗考核的平均行駛速度也要提高,否則就人為割裂了性能試驗和可靠性試驗考核,所謂的機動性能的提高就是虛的。

5.1.3 規范使用

基于前面的論述,車輛裝備的機動性與行駛的地面環境、駕駛員(乘員)與車輛的相互作用、車輛的技術參數均強相關。在不明確試驗路面(還有路面相對時間變化的一致性,即路面不隨時間變化有清晰可視化的變化),在不能杜絕車輛行駛環境對駕駛員的影響,在不能將駕駛員的感知、判斷與行為的主觀影響限定在一個可控范圍的情況下,簡單的提或講“越野平均速度達到**千米/小時”是毫無實際意義的。這也是作者雖然已經掌握了相當數量的車輛裝備“越野平均速度”的具體數值,但是在本文中并未提及的原因。

5.2? ?遠期努力方向和發展目標

在深入研究NRMM及其在美軍裝備采辦和實際戰術使用情況的基礎上,利用我國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后發優勢,建立我軍統一的機動性仿真分析平臺,持續不斷地快速迭代,實現車輛裝備機動性評估的跨越式發展。

5.2.1 深入研究NRMM、NG-NRMM及其應用

如何更好地發揮“越野平均速度”指標的作用,北約的NRMM、NG-NRMM仿真分析模型給出了很好的示例。我們應該組織專門的力量對其進行全方位深入研究,借鑒其模型建設、發展和使用思路。

5.2.2 深入開展地面力學等共性基礎技術研究

20世紀60年代,面向國民經濟建設實際需要,我國開設了多所農機高校,這些高校均開辦了農機、拖拉機和汽車專業。當時國外地面力學也剛剛開始系統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地面力學的研究水平與國外基本相當。隨著20世紀90年代我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原有的農機拖拉機專業紛紛均轉為汽車工程、車輛工程專業,提升了主要在鋪裝硬實路面、高速公路行駛的轎車、商用車的技術水平和質量,同時也導致與軟路面、越野路面緊密相關的地面力學研究的萎縮?,F在雖然還有零星的研究,但是未形成大的突破,與國外的差距加大了。我們應該集中相關領域的研究力量,推動地面力學仿真和試驗的深入研究。

5.2.3 利用后發優勢、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建立我國車輛裝備機動性通用仿真平臺

在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和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車輛裝備也展現出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復合式發展的態勢,我們要發揮后發優勢、舉國體制優勢,在消化吸收NRMM功能基礎上,基于我國車輛裝備論證、研制、試驗考核現狀,建立我國車輛裝備機動性通用仿真平臺。

前期雖然很多高校、研究院所圍繞著坦克、裝甲車輛、越野汽車的機動性開展了一些仿真分析計算,也建立相應的仿真平臺,但是這些平臺要么使用范圍不廣;要么沒有持續的迭代發展和升級;要么基于裝備已有的性能指標,重點關注作戰效能評估,對車輛機動性的基礎性研究不深、不細,沒有有效發揮出整體作用。

車輛裝備機動性通用仿真平臺要能夠將車輛數字化模型、地面數字化模型、地理信息系統模型連接在一起,能實現車輛在實際路面上的機動能力仿真,并且能夠將上述的物理場產品性能仿真與戰場、體系仿真連接,在戰略、戰役、戰術演練的軍事應用仿真環境下,計算不同任務和行駛路線的“越野平均速度”,全面準確地評估車輛裝備的機動性,開展戰場多兵種和戰斗群的行為和效能推演,支撐開展裝備體系作戰能力分析和評估。

6? ? 結論

本文從車輛機動性概念和評價指標體系出發,梳理了國家軍用標準關于“越野平均速度”類術語(指標)的定義及試驗方法,綜合論述了國內對于“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的相關研究成果,介紹了北約參考機動性模型(NRMM)的發展情況、基本功能,就如何更好地使用、發揮“越野平均速度”類指標的作用提出了相關意見和建議,目的是提升我國車輛裝備機動性技術水平,提升車輛裝備實際作戰效能。

參考文獻:

[1]火箭軍裝備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武器裝備論證通用要求 第2部分 術語:GJB 8892.2—2017[S].北京:國家軍用標準出版發行部,2017.

[2]陸軍裝甲兵技術研究所.武器裝備論證通用要求 第17部分 機動性:GJB 8892.17—2017[S].北京:國家軍用標準出版發行部,2017.

[3]張聲濤,熊克芳,張洪圖等.坦克戰技性能指標概念發展研究[J].兵工學報 坦克裝甲車與發動機分冊,1995,2:1-8.

[4]中國兵器標準化研究所.裝甲車輛術語:GJB 2937A—2004[S].北京:總裝備部軍標出版發行部,2004.

[5]總后車船研究所.軍用汽車和掛車術語:GJB 801—90[S].北京:出版者不詳,1990.

[6]彭莫,周良生,岳驚濤等.多軸汽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68.

[7]陳欣,蔣美華.戰術輪式車輛機動性概述[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2011:3.

[8]裝甲兵裝備技術研究所.裝甲車輛試驗規程 平均速度測定:GJB 59.59—95[S].北京:出版者不詳,1990.

[9]于江,陳軍,王永?。匦渭佑蛙嚫邫C動性底盤選型研究[J].后勤工程學院學報,2011,27(2):46-52.

[10]姚明,何建清,何仁等.越野汽車機動性評價中車速的確定[J].汽車工程,2012,34(10):885-888.

[11]高連華.坦克平均行駛速度計算的矩陣方法[J].兵工學報 坦克裝甲車與發動機分冊,1991,1:34 -57.

[12]段譽,喬新勇,芮強等.履帶車輛不平路面越野平均車速預測方法研究[J].噪聲與振動控制,2019,39(1):103-109.

[13]吳衛星,彭登志,葉建偉等.越野平均車速試驗與評價方法探索[EB/OL].北京: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2018-07-30].

[14]毛明,張亞峰,杜甫等.高機動履帶車輛行駛系統中的5個科學技術問題[J].兵工學報,2015,36(8):1546-1554.

[15]王克運,史力晨,張芳等.軍用履帶車輛越野平均速度預測模型研究[J].兵工學報,2010,31(3):273-278.

[16]蔣亞平,張克健,張相麟.車輛越野行駛機動性最佳路線選擇模型[J].兵工學報 坦克裝甲車與發動機分冊,1988,3:37-43.

[17]張克?。囕v地面力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2:264-297.

[18]Michael McCullough,Paramsothy Jayakumar,Jean Dasch.The Next NATO Reference mobility model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Terramechanics,2017,73:49-60.

[19]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Great Lakes Research Center. Next generation NATO reference mobility model operative demonstration of technology [R]. Houghton: 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2019.

[20]NATO Standardization Office. Guidance for standards applic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xt generation NATO reference mobility models: AMSP-06 [S/OL]. http://nso.nato.int/nao/.

[21]黃祖永.地面車輛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226-228.

[22]Purchase Description for Joint Light Tactical Vehicle: version 3.0.2 [EB/OL]. (2012-03-08). http://www.everyspec.com.

[23]吳志成,陳思忠,楊林等.越野車輛平順性評價方法研究[J].兵工學報,2007,28(11):1393-13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全部毛片免费看|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91激情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视频| 国产一级裸网站|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在线|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狠狠色综合网|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综合婷婷|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h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a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欧美色图久久| 国产不卡在线看|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 制服丝袜亚洲|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看a级毛片|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自拍|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99re视频在线| 日韩视频免费| 永久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www.精品国产| 免费激情网站|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亚洲a级在线观看| 色爽网免费视频|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综合亚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