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慶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信產業服務有限公司技術服務分公司 廣西 南寧 530023)
共建共享下4G/5G 網絡作為一種現代通信網絡的建設模式,為通信服務提供商帶來了多方面的優勢。傳統的獨立建設網絡模式在面對日益增長的用戶數量和業務需求時,往往會導致資源冗余和低效的投資。相比之下,共建共享下4G/5G 網絡能夠實現資源共享,有效降低投資成本,加速網絡覆蓋和提高服務水平。如何在參與方利益共享的基礎上保證網絡質量,以及如何建立用戶問題的閉環反饋機制以進一步提升用戶滿意度,仍存在挑戰。本文擬從建立統一的網絡質量評估標準、實施聯合質量監測、構建故障協同處理機制以及完善用戶問題閉環反饋機制等方面探討應對之策,以期為共建共享下4G/5G 網絡的穩定、高效運行提供參考。
1.1.1 明確關鍵質量指標
在構建統一的網絡質量評估標準中,關鍵質量指標成為評估網絡性能的客觀、定量基準。數據傳輸速度、延遲、連接成功率及掉線率等均為4G/5G 環境中的基礎評估指標。設定并監控這些指標為網絡維護人員提供了明確的方向,確保網絡服務的穩定與高效。明確的質量指標亦為運營商提供了競爭環境中比較和優化網絡服務的依據。
1.1.2 制定質量評估方法
基于已確定的關鍵質量指標,應采用數學模型、實驗模擬以及實地測試等方法進行綜合評估。數學模型為網絡性能提供理論分析,預測可能的瓶頸或性能下降情況;實驗模擬能在受控環境中模擬真實網絡條件,測試網絡的實際表現;實地測試則提供了真實環境下的網絡性能數據,確保評估的透明度和真實性。通過這些評估方法,能夠全面、深入地分析網絡的性能與穩定性。
1.2.1 構建共享的監測系統
共享監測系統應具備統一的數據采集、處理和報告功能,滿足不同運營商的監測需求。通過集中化的數據管理和分析,該系統確保各方獲得一致、準確的網絡性能數據。共享的監測系統降低單個運營商的監測成本,并提高整體的監測效率,從而促進多方之間的協同工作,確保網絡質量持續穩定。
1.2.2 實現質量數據互通
共享監測系統的核心組件之一是能夠實現質量數據互通的功能。為確保各參與方都能訪問到相同的數據,系統必須設有一個中心化的數據倉庫,其中數據應經過標準化處理以確保其一致性。此數據倉庫應支持高效的數據查詢、檢索和導出功能,以滿足各方的實時監測和分析需求。當各運營商或參與單位上傳或錄入數據時,必須確保數據格式、單位和其他相關細節的統一性,以消除數據解讀中的偏差或誤差。標準化的數據模板和輸入界面可以進一步減少錄入錯誤并提高數據質量。
1.2.3 推進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
在構建共享監測系統時,確保數據無障礙地在多個平臺和參與者之間流動是基本要求。統一的數據接口和協議可以確保數據的一致性和準確性,而且可以減少因數據格式轉換導致的時間延誤。為了提高業務協同效率,必要時建立并維護一個公共業務流程圖,該圖詳細描述了各參與方在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與責任。明確的業務流程有助于減少潛在的沖突或誤解,提高決策速度和執行效率。
1.2.4 強化網絡業務質量分析
應用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例如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處理和解釋大規模的網絡數據可幫助識別網絡中的隱藏模式,預測潛在的問題,并為優化策略提供支持。網絡的各個維度,如傳輸速度、延遲、數據丟失率及其他關鍵性能指標,都需納入考量。綜合分析指標能夠準確地洞察網絡的整體性能和存在的瓶頸[1]。
1.3.1 分析業務需求趨勢
業務需求的動態變化對網絡容量規劃和資源分配有直接的影響。為確保網絡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深入分析業務需求趨勢成為必要的步驟。
設N(t)表示在時間t的業務需求量。其變化率可以通過以下差分方程來描述:
其中,ΔN(t)代表時間t的業務需求增長量。
多種因素,如季節性、特定事件或技術進步,都可能導致業務需求的動態變化。為了準確捕捉這些需求變動,可以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或更高級的預測模型,例如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歷史數據為業務需求分析提供了重要參考。通過深入研究歷史數據,可以確定需求的持續發展趨勢、周期性波動以及其他特定特點。外部因素,如市場營銷活動、技術創新或宏觀經濟環境的轉變,也可能對業務需求產生短期或長期的影響。為了更為準確地預測未來的業務需求,綜合運用多種分析策略和技術至關重要,這樣也能確保網絡資源的精確分配。
1.3.2 動態調配網絡資源
網絡資源的有效管理依賴于其實時調配能力。隨著業務需求的變化,固定的資源配置可能導致資源浪費或不足,進而影響網絡的性能和穩定性。因此,根據業務需求的實時變化對網絡資源進行動態調配,確保資源的最優利用,是網絡管理的核心內容。
設網絡總資源為Rt,在時間t的實際使用資源為U(t),剩余可調配資源為A(t),則有:
根據預測的業務需求量N(t+1)和當前的使用資源量U(t),可以計算出下一時刻預期的資源需求差異:
若ΔR(t)>A(t),則意味著資源不足,需要從其他部分調配;反之,若ΔR(t)<0,則有資源過剩,可以重新分配給其他需求更大的區域或服務。
為實現這一目標,引入了資源管理算法,這些算法考慮了多種因素,如歷史數據、當前業務負載、網絡設備的性能指標等,從而實現對網絡資源的高效、動態管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確保網絡的持續、穩定運行,滿足各種業務需求。
1.3.3 實時監控與自動分析
實時監控是維護網絡健康和優化性能的關鍵,而自動分析進一步加強了對復雜網絡行為的理解和對潛在問題的預防。網絡的實時數據流反映了用戶行為、設備性能、信號傳輸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效應。
以某網絡中的數據包傳輸為例,每當數據包從源點傳輸到目的地,都會在各個路由節點上產生數據記錄,記錄包括但不限于:數據包大小、傳輸延遲、節點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使用率和數據包丟失率。考慮其中的數據包傳輸延遲D,若在連續的時間窗口W內,D的平均值超過某一閾值,則表明網絡中可能存在潛在的擁堵或其他問題。
自動分析則涉及對實時數據進行處理,通過各種算法和模型,如神經網絡或決策樹,對數據中的模式進行識別。例如,當連續觀測到某個路由節點的CPU 使用率超過90%時,自動分析系統可能會推斷此節點為瓶頸節點。
1.4.1 快速故障識別和隔離
當網絡出現異常行為時,應用精確的識別機制可以定位故障的原因和位置。例如,通過監控每個網絡節點的數據流量和響應時間,當某節點的響應時間超過給定閾值τ或數據流量突然下降至q以下時,可以判定該節點可能出現故障。
設某節點響應時間為Tn,當
或數據流量為Fn,滿足Fn<q時,該節點被標記為可能存在故障。
隨后,故障隔離機制會暫時將此節點從網絡中移除或將其流量重定向到其他健康節點,以避免整體網絡性能受到進一步影響。此外,為了提高故障識別的精確性,可引入更多的參數和條件,如節點的CPU 使用率、內存使用情況等,使得故障識別與隔離更為精確和高效。
1.4.2 優化故障處理流程
故障處理流程的優化關系到網絡的恢復速度及其后續的穩定性。針對不同性質的故障,應制定相應的處理策略。一個有效的流程不僅針對已知的常見故障,還應具備適應未知或復雜故障的靈活性。
考慮一個基于概率模型的處理流程。當某故障發生的概率為Pf,其導致的網絡影響損失為Lf時,可以定義一個故障嚴重指數If為:
基于這一指數,可以對故障進行分類。當If超過某一閾值,比如0.8,將該故障判定為高優先級,需要立即處理;否則,可視為中等或低優先級,按預定流程處理。
為了高效處理,故障處理流程應細分為多個階段,如故障驗證、影響分析、修復策略制定和執行。在每個階段,都應明確相關責任部門和人員,制定明確的操作指南和標準,并設置時間限制,確保故障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得到處理[2]。
2.1.1 用戶問題反饋渠道
為了全面了解網絡中可能的問題,建立并完善用戶反饋渠道是收集信息的關鍵手段。用戶直接接觸網絡服務,因此他們的反饋往往最為直接和真實。通過建立線上和線下的反饋通道,如專門的移動應用、官方網站、短信通道及客服熱線,可以便捷地接收和整理用戶所報告的問題。例如,為用戶提供一個移動應用,該應用允許用戶通過簡單的界面,描述遇到的網絡問題,并附帶相關截圖或日志,這樣可以更直觀地捕獲并分析問題。
2.1.2 網絡監控預警系統
網絡監控預警系統是基于技術手段對網絡狀態進行實時監測的方法,其目的是在問題發生初期或即將發生之前進行識別。例如,可以利用傳感器和監控設備在各個關鍵節點收集網絡傳輸數據,通過預定的算法對數據進行實時分析。當數據顯示出不正常的模式時,系統會自動觸發預警,通知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檢查或采取措施,確保網絡的正常運行。例如,當某一信號塔的數據傳輸速度低于標準閾值時,系統會自動生成預警,提醒維護團隊進行檢查[3]。
2.2.1 建立故障知識庫
故障知識庫是累積并存儲歷史故障數據、經驗和解決方案的系統。通過對之前出現的故障進行分類、標簽和整理,可以為現有和未來的故障提供快速參考和解決建議。例如,當網絡設備出現特定的錯誤代碼或異常行為時,工程師可以查詢知識庫,找到相應的歷史記錄和處理方法,從而加快故障的定位和恢復速度。
2.2.2 引入智能分析手段
隨著技術的進步,諸如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算法已經在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故障分析中,算法可以幫助自動識別故障模式、預測可能的故障發生和提供針對性的處理建議。例如,通過對網絡流量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分析,系統可能會發現某些模式與將來的網絡中斷事件有關,從而提前采取措施防止故障發生[4]。
2.3.1 設置用戶反饋渠道
有效的用戶反饋是提高網絡服務質量的關鍵環節。為此,提供多種便捷的用戶反饋渠道至關重要。可考慮開發專門的應用程序或在線平臺,允許用戶直接報告問題、提交建議或提供其他形式的反饋。例如,某些運營商為用戶提供了移動應用,其中集成了問題報告、實時網絡狀態查看和在線客服功能,使得用戶能夠在遇到問題時迅速與運營商溝通。
2.3.2 及時反饋處理結果
對于用戶反饋的問題,及時響應并處理通知成果對于增強用戶信任和提高滿意度至關重要。為確保透明性和效率,可考慮采用自動化系統,在問題被解決或有更新時,自動通知用戶。例如,運營商可以在用戶提交問題后,通過短信或應用推送服務發送狀態更新,包括問題的處理進度、預計恢復時間或任何相關的補充信息。實時通信方式使用戶始終處于信息的中心,從而加深了用戶與運營商之間的互動與信任。
2.4.1 工單化處理5G 2B 業務問題
在面對5G 2B 業務的復雜性時,采用工單化處理方式能夠提高問題解決的效率與準確性。工單化處理意味著對每一個報告的業務問題進行系統化、標準化的管理和追蹤。通過將問題明確記錄在工單中,可以確保關鍵信息的完整性,并為問題解決提供有序的流程。
例如,當5G 2B 業務中出現問題時,相關人員可以快速創建工單,明確記錄問題的性質、發生時間、影響范圍等關鍵信息。之后,該工單會根據問題的性質和緊急程度分配給相應的技術團隊或部門進行處理。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所有相關的更新和變動都會在工單中進行記錄,從而確保問題的解決過程透明化,并可隨時追蹤其狀態。
2.4.2 VoLTE 及其他質差小區的工單化處理
工單化處理為長期演進語音承載(voice over long-term evolution, VoLTE)及質差小區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問題追蹤和解決框架。VoLTE,代表4G 無線通信技術(longterm evolution, LTE)網絡中的語音通話技術,具有特定的網絡穩定性和語音質量要求。質差小區可能因多種因素導致,如信號干擾、資源配置問題或硬件故障。
實施工單化處理,涉及詳細記錄問題描述、受影響區域、問題發生的時間和頻率等信息。完成這些步驟后,將問題分配給專門的技術團隊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修復。為實現工單化管理的效果,系統應當支持實時監測功能,例如,預設算法能夠自動識別并生成與VoLTE 和質差小區相關的工單,同時標明相應的優先級。長期而言,工單數據將為網絡優化提供寶貴的參考。通過對歷史工單的深入分析,可以更準確地定位網絡中的瓶頸和隱患,進而制定更為有效的優化策略[5]。
綜上所述,共建共享下4G/5G 網絡帶來了優勢的明顯,但也伴隨著網絡質量、容量和故障處理等方面的挑戰。為確保共建共享環境下4G/5G 網絡的高效、穩定運行,建立統一的網絡質量評估標準、實施聯合的質量監測、優化網絡容量協調機制、構建故障協同處理機制以及完善用戶問題閉環反饋機制等都是非常關鍵的措施。特別是在故障管理和用戶反饋方面,工單化處理成為一種有效的問題追蹤和解決手段。在未來,隨著5G 和其他先進技術的持續發展,這些措施將對保障網絡質量和提高用戶滿意度起到更為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