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藝霖

基于在地性理念的鄉村景觀設計是一種強調與當地環境、文化和社會背景相融合的設計方法,對鄉村景觀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對在地性理念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并以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西府里”文化藝術村的實踐為例,探討了基于在地性理念的景觀設計策略在鄉村振興中的運用前景,以期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地性是指與地理位置、環境、文化和社會背景緊密相關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基于在地性理念的鄉村景觀設計強調尊重當地自然環境、文化和社會背景,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地理、文化等元素,設計出與當地環境和社會相適應的景觀。文章通過研究實際案例,提出基于在地性理念的鄉村景觀設計策略,旨在改善鄉村居民生活環境的同時盤活鄉村閑置資產,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空間。
在地性理念在鄉村景觀中的應用價值
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具有重要作用,將在地性理念應用于鄉村景觀設計,能夠讓鄉村景觀更具地方特色,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在地性理念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價值如下。
第一,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可以挖掘和利用鄉村文化元素,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第二,促進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地理、文化等元素,避免破壞環境,實現生態友好型景觀設計。
第三,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通過改善鄉村環境,增加公共空間和休閑設施,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第四,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優美的鄉村景觀有利于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等產業,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基于在地性理念的鄉村景觀設計策略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增強鄉村規劃引領效能,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這與在地性理念十分契合。由此可見,基于在地性理念的鄉村景觀設計策略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和較高的應用價值。
基于在地性理念的鄉村景觀設計策略與實踐方法主要關注鄉村的文化傳承、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以下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基于在地性理念的鄉村景觀設計策略和實踐方法。
第一,提供政策引導與制度保障。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為鄉村景觀設計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時,還應建立健全的監管機制,確保各項政策和得到有效執行。
第二,堅持規劃先行與科學布局。在鄉村景觀的設計過程中,應注重規劃先行,科學布局各類設施。這有助于避免盲目建設帶來的資源浪費,確保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性和長期效益。
第三,注重文化傳承與弘揚。每個鄉村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風俗。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鄉村景觀設計,能夠使鄉村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此外,還可以通過保護和修復傳統建筑、保護與傳承當地文化、舉辦民俗活動等方式,讓鄉村的文化遺產得以活化。
第四,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地性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基于在地性理念的鄉村景觀設計應優先考慮生態保護,確保開發活動不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可以通過推廣生態農業、恢復濕地、植樹造林等措施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
第五,社區參與共建。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景觀設計和建設,確保決策和實施過程符合他們的需求和期望。這樣不僅能提高鄉村居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還能確保景觀建設的可持續性。
第六,堅持多方合作與資源整合。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重大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的合作。通過資源整合,可以更好地發揮出各自的優勢,共同推進鄉村振興。
第七,助力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政府可以依托當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如特色農業、手工業、鄉村旅游業等。通過景觀設計,政府可以為這些產業創造更好的展示和銷售平臺,從而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此外,還可以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提高當地居民在景觀設計和管理方面的技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參與鄉村振興;引入現代技術和設計理念,將其與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打造兼具鄉土特色和現代元素的鄉村景觀。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鄉村在文化、自然資源、經濟基礎、社會環境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設計鄉村景觀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鄉村景觀設計策略。
實踐案例——寶雞市金臺區“西府里”文化藝術村設計項目
項目背景
寶雞市古稱“陳倉”,南鄰秦嶺,北側為臺塬地,沿渭河呈東西方向狹長布局。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寶雞市開始向北部臺塬地帶擴展。“西府里”文化藝術村設計項目(以下簡稱項目)位于寶雞市北部金臺區勝利塬,原本是在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期,為將臺塬邊側地帶的村宅遷至臺塬上而修建的集體住宅,由東側綠化隔離帶、民居組團以及西南側社區公園組成。北側緊靠西府老街,南側臨市政道路,西側緊鄰村委會,東側為綠化隔離帶。由于各種歷史原因,當地建筑沒有存檔資料,現場調查得知建筑為磚混結構,基礎埋置深度較淺,未達到國標要求,且綜合管網系統不完善,改造難度較大。
項目現狀
項目用地呈規整的矩形,南北寬約120m,東西長約180m。原本的村宅均為坐北朝南,建筑外立面為“新徽派”風格,上部為面向庭院內部的單坡屋頂,每六個院落為一組,呈陳列式布局。項目中軸貫通南北,中軸以西由北向南依次分布著兩組民居組團以及社區公園;中軸以東由北向南分布著四組民居組團。項目中軸街區以及組團內街區道路寬闊,風貌單一且缺乏變化,街區內人車混行。項目北側邊界為民居建筑北墻面,南側邊界為民居建筑南側院墻。西南側社區公園以硬質地面為主,種植喬木灌木等,零星布置有公共設施。東側民居山墻面緊鄰隔離綠化帶,民居山墻外立面呈單調的重復狀態,隔離綠化帶內零星種植有喬木及灌木,地表狀況不佳,存在大面積露土情況。
設計思考
在項目改造伊始,經營方及當地政府明確了改造的目標:在保證建筑基本格局不變的前提下,基于在地性理念進行景觀更新設計,打造具有當地特色且具備自我造血能力的文化藝術村,引入文化產業,宣傳并推廣當地文化,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旨在使其成為寶雞市的旅游新名片以及鄉村振興典范。西府老街是以寶雞飲食文化為主線,以特色老建筑為形態,以游客體驗為核心的文化旅游景區。文化藝術村北側緊靠西府老街,在提高原住民生活質量的基礎上,對西府老街景區的現有功能進行完善,例如引入民宿、餐飲企業,吸引藝術家開設工作坊等,使其成為集生活、旅游、文化展示宣傳于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村落。
由于項目缺乏建筑資料,基礎埋置深度較淺,且改造費用有限,因此其原始的建筑布局不能大動。為了與西府老街形成統一的街區氛圍,考慮在保證建筑主體不變的基礎上,重新規劃院落與街區,改造建筑外立面;同時,對民居院落進行商業化改造,打造文化村商業氛圍。此外,還對當地的民俗文化藝術進行深入挖掘,將其抽象或具象運用于景觀設計中,并考慮使用當地植物、硬質材料、傳統工藝還原西府之美。
景觀改造策略
根據場地條件、設計愿景等,景觀改造設計圍繞規劃先行、科學布局、傳承與弘揚當地文化、可持續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社區參與共建、多方合作整合資源等方面展開,具體策略包括重新規劃街區以及民居院落、改造建筑外立面以及院墻、融入地區文化打造景觀記憶點、修復場地生態環境、引入商業業態等方面,旨在基于在地性理念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優質文化藝術村落。
1.街區及院落規劃
規劃交通布局,引導車流進入指定停車區域,在村落內部打造安全的人行街區;重塑南北軸線景觀,使軸線界面犬牙交錯,富有節奏韻律變化;將原民居組團間的道路進行重新布局,并增加綠化,提升街區辨識度,激發游客游覽興趣;在東側市政綠化隔離帶內規劃民俗走廊,形成公共會客廳,作為藝術村的標志性景觀;在保證人行道寬度適宜的情況下,擴建民居院落南院并增加北院,為商業改造做準備。
2.建筑外立面及院墻改造
基于當地建筑風貌對民居建筑外立面以及院墻進行改造,將傳統建筑手法進行現代演繹,打造極具韻律感的藝術街區。同時,根據引入的新業態對院墻進行景觀化改造。針對商業院落,降低院墻高度,讓院內景觀及商業氛圍向外滲透,以便吸引顧客;針對民宿院落以及原住民院落,對院墻進行封閉式設計,保證私密性和安全性;針對畫廊及藝術工作室院落,對院門進行藝術化設計,院墻可以采用通透材料,方便對外展示。
3.融入地方文化打造景觀記憶點
東側景觀民俗走廊作為本項目最大的景觀亮點,以“云上飄瓦”為主題設計了貫通項目東側的民俗連廊。通過拆除原本衰敗的市政綠地,利用景觀連廊、水景以及綠植,打造了項目的記憶點,使其成為當地居民的公共會客廳。景觀連廊的設計亮點是采用三層重疊、曲折變化且富有節奏的青瓦屋頂,用現代設計手法詮釋了傳統建造范式。
項目還引入刺繡、剪紙、皮影和臉譜四大民俗,將其運用到了景觀細部裝飾中。將傳統紡織場景抽象解構為曲折的流線,運用在景觀構筑物頂面,打造頂面空間的多維性;將關中剪紙作為裝飾元素,喜慶的色彩給場景增添了熱烈的氛圍;運用鏤空工藝,將傳統皮影和臉譜復刻在金屬屏風和裝飾板上,豐富場景的文化內涵。
4.修復場地生態
項目原本為集體住宅,綠化面積小,改造設計工作以生態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為原則,通過設置雨水花園、使用鄉土材料等修復和保護當地生態。
原社區公園硬地較多,植物種植規整,改造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將原有社區公園打造為集休閑、觀景、徑流管理為一體的生態雨水花園。公園東側臨南北軸線,通過深挖池塘種植水陸兩生植物,形成生態雨水花園,并結合外擺區打造戶外休閑、觀水、品茗的濱水外擺口岸。其余區域保留原有林地,對原規整綠植景觀進行改造,使用本土植物模擬當地原生態林地植物景觀,以達到修復場地生態的目標。
在植物品種的選擇上,應選擇當地鄉土植物;還要考慮植物的低維護性,以降低后期維護成本;保留現有喬木,對長勢不佳以及人工痕跡較重的植物進行處理;模擬原生態林地的搭配方式進行植物配置,還原本土植物群落,打造穩定的植物生態群落;利用植物的富氧作用打造生態綠色的健康生活場景。
在硬質材料的選用上,采用仿石生態磚、青石板、瓦片等當地常用材料作為道路鋪裝材料;針對院墻立面,根據不同業態選擇瓦片、木格柵、灰泥磚以及胡基磚等打造不同效果的院墻,使其與地面鋪裝相統一。
5.引入商業業態
項目對村內閑置村宅進行商業化改造,擬邀請民宿、餐飲、工作坊等商戶入駐,在盤活閑置村宅的同時為村民創收;同時還可挖掘當地民俗文化,打造民俗文化體驗基地,讓游客能夠沉浸式感受當地文化。
景觀改造策略堅持規劃先行,基于在地性理念挖掘當地文化,旨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樣板。同時,考慮到當地施工技術水平,應避免高工藝、高難度的修建方式,優化設計細節,以確保景觀設計方案成功落地。
項目成果
“西府里”文化藝術村從設計到建成并投入運營耗時四年,在區政府、街道辦、村委會、原住村民、經營方、藝術家等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呈現出嶄新的精神面貌,打造了鄉村振興陜西樣板,成為城鄉融合的典范以及寶雞市級重點文化旅游項目。
文化藝術村吸引了國家級、省級以及市級各類傳承人入駐并開設工作室,成為當地民俗文化宣傳的重要窗口。“西府里”項目的整體運營提高了該片區的人居環境和文化品質,帶動村民創業、就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化藝術村連同西府老街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旅游勝地,為游客提供了集非遺小院、手工作坊、主題博物館、民宿等于一體的旅游場景。未來,“西府里”文化藝術村還將大力推動“非遺進景區”,使游客可以“一站式”體驗寶雞工業美術之旅。
在實踐案例中,景觀設計策略基于在地性原則,深入挖掘鄉村風俗和文化,通過對街區進行規劃布局調整,改造原始民居院落,盤活閑置空間,引入商業業態,不僅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也使當地的文化民俗得到了傳承和弘揚。實踐案例的成果不僅源于景觀的合理改造,還源于當地政府、運營方、村落原住民、藝術家等的參與和支持。在未來的鄉村景觀設計實踐中,有必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運用在地性理念,使其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
(作者單位:成都文理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