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 敏 李依桐
(作者單位:惠州市廣播電視臺)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我國逐漸進入5G時代,移動通信技術的迭代更新極大地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產業升級,新技術不斷改變民眾的視聽感受和體驗,民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已經漸漸不滿足于以圖文為主的傳統新聞報道方式,新聞行業的從業人員也在不斷尋找新的能重新激發民眾關注的新聞呈現形式。
VR技術的出現,給新聞報道帶來了新的呈現方式,VR技術應用于新聞領域之后,新聞報道的制作方式和呈現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VR新聞即虛擬現實新聞,在普通圖片新聞和視頻新聞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視角,能夠賦予觀眾強烈的臨場感,成為新聞報道的一種新興趨勢[1]。但是,新聞領域出現新技術變革的同時,在VR新聞發展道路上,也引發了一系列相關的問題與困境,新聞從業者需要攻克難關、解決問題,將VR技術與新聞報道成功融合,促進VR新聞的發展。
本文主要研究央視新聞客戶端中VR頻道的多個新聞報道,通過總結歸納多個VR題材的內容,分析VR新聞與VR相關題材內容在新聞客戶端中的特點與應用優勢,再結合VR技術在新聞領域應用中遇到的困境,探討VR技術在新聞客戶端的實踐策略。
沉浸式體驗,即利用VR技術創造一個具有沉浸感、真實感的環境和氛圍,讓觀眾能夠獲得身臨其境般的感受。相比傳統的圖文報道或者視聽結合的新聞報道視頻、新聞直播,VR新聞可以調動觀眾身體的多個感官,為其營造現場感。
VR新聞的沉浸感能夠讓每位觀眾沉浸在新聞現場之中,仿佛成為新聞的“親身見證者”,增強新聞的傳播效果。觀眾通過穿戴VR設備,能夠“置身”新聞現場,提高對新聞事件的自主思考能力,自行發現新聞事件的細節。以旁觀者的視角觀看新聞事件發生的過程,有助于觀眾客觀看待新聞事件的起因、經過及結果,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失良媒體刻意引導大眾輿論,報道失真新聞、假新聞的可能。
VR新聞的交互性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技術層面上,在虛擬世界中行為上的互動。技術上的互動指在虛擬場景中點擊鏈接按鈕查看,也可以切換視角,甚至與新聞場景中的模型互動。另一個是心理層面上的互動,指利用技術重現新聞現場,并通過音效或文字等方式營造氛圍,以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2]。
VR新聞不僅僅是360度的全景視頻和圖片,除了身臨其境的現場感、真實感,還有可交互性。即利用VR技術,能夠讓觀眾自主在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中對周圍的環境進行一定程度的信息交流和操作反饋,增強觀眾的參與感,提高新聞的傳播效果。如果僅僅是360度的全景視頻和圖片,則無法持續吸引觀眾長期關注和保持興趣甚至養成觀看新聞的習慣。此外,VR新聞還可以讓觀眾進行自主探究新聞、自主進行交互,以保持其對VR新聞的興趣。
與傳統新聞的線性敘事相比,VR新聞利用VR技術能夠多維度地呈現事實,提供了更加靈活自由的非線性敘事方式。觀眾通過在設定的環境中自由探索,自行選擇自己喜歡的敘事方式和觀看角度及順序,能夠加深對事件的了解,獲得更舒適和個性化的新聞體驗,提高新聞傳播效果。
VR新聞制作者對已有的新聞事件進行整合,設置敘事線索,根據新聞事件中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的不同組合和用戶選擇,通過順敘、插敘、倒敘等不同的敘事方式進行呈現,由此單一的線性敘事衍生出線性與非線性交織的形式,增加了新聞作品的層次感[3]。
近幾年來,VR技術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并逐漸廣泛應用于新聞領域。新聞從業人員嘗試運用“ VR+新聞”的模式來改變傳統新聞的呈現形式,努力還原新聞現場,給予觀眾最真實的現場感受。以央視新聞手機應用程序(Application, App)發布的VR新聞《央視獨家|走進大興機場 全景看“鳳凰”》為例,在VR內容里,觀眾不僅可以360度領略大興機場的景象,近距離觀看機場細節,還可以通過交互行為切換不同的場景。
與傳統媒體相比,傳統媒體將語言文字作為傳達信息的主要載體,而VR新聞中的文字只是起到一種輔助說明的作用,在部分VR新聞中更多的是讓觀眾自行思考和探究,感受現場的氛圍和情景。
“ VR+新聞”的模式是新聞領域的一次創新,利用全景相機和VR技術還原新聞現場,給觀眾帶來全新的新聞體驗,使其沉浸式地經歷新聞事件。VR新聞工作人員根據不同新聞事件的不同特點在VR內容里設置不同的交互行為,使觀眾全面了解新聞事件,感受現場的動態變化。通過結合VR技術與新聞報道,提高觀眾對新的新聞呈現方式的關注程度,推動新聞報道創新發展。
VR直播利用VR技術還原新聞現場,在一定程度上,比經過剪輯、美化等處理過后的VR新聞更加真實、客觀,通過未經剪輯的現場原聲和沉浸式的全景視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盡可能地營造全面、真實的現場環境。
VR新聞直播相較于VR新聞報道,制作時間短,在新聞現場提前放置全景相機,利用高速的網絡傳播,便可上傳視頻至新聞客戶端,減少了時間和后期人工成本。
但是,由于直播發生意外的概率較高,VR直播的相機通常固定在幾個機位當中,且直播時間緊迫,后期無法設置過多的交互行為,可交互性較差。VR新聞直播需要實時地、不斷地對不同角度的全景視頻進行拼接,工作難度高,對專業人員的能力要求嚴格。
近年來,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革新,新媒體工作者嘗試將VR技術運用到不同的欄目之中,促使紀錄片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多元化的改變,VR紀錄片也是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的產物。紀錄片是以生活中最真實的人物、事情創作素材,在不失真的情況下,將片子進行美化和加工,利用真實的人物或是故事讓觀眾進行思考。
VR技術可以為觀眾創造一個新的虛擬世界,也能還原真實的世界,紀錄片的本質是真實,將VR技術運用到紀錄片創作之中,二者相結合,能夠讓紀錄片無限接近真實。VR紀錄片利用最前沿的VR技術,以全新的視聽敘事方式進行創作,盡可能還原現場景象和現場立體聲。觀眾通過穿戴VR設備,沉浸式地體驗觀看和進行交互。VR紀錄片比傳統紀錄片更具備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以央視新聞客戶端的VR微紀錄片《昆曲涅槃》為例,觀眾可以通過VR技術“親臨”練舞室,感受舞者日常的練習,還可以在舞臺、戶外等場所全景式觀看和聆聽昆曲表演,仿佛置身于表演現場,享受視聽盛宴。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進入5G時代后,VR技術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和進展,在硬件方面,VR頭顯實現了更高的分辨率和更精準的追蹤技術,能夠賦予用戶更好的體驗感。雖然VR技術日趨成熟,但由于我國VR技術起步較晚,VR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觀眾要想沉浸式地體驗VR新聞,必須要穿戴VR頭顯、VR一體機或是VR頭盔等設備。目前,VR穿戴設備還不夠便捷,如存在VR頭盔不透氣、不同設備不兼容等問題,觀眾在使用過程中仍會產生負擔感、眩暈感等不適。
VR的受眾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青年,受眾群體范圍較小,新媒體技術不斷更新與迭代,大部分中老年人不懂得使用甚至是排斥使用新科技產品。且市場上的VR設備價格居高不下,因為設備價格成本高和沒有滿足用戶預期的體驗感等,VR設備也沒有實現行業預期地進入千家萬戶,VR觀看設備沒有普及,以圖文、視頻為主的傳統新聞報道方式仍是新聞傳播的主流形式。
拍攝全景視頻最主要的拍攝設備就是全景相機,而VR新聞的拍攝需要分辨率高的相機,滿足此需求的商業級、影視級的全景相機價格高昂。在使用率低的情況下,可以向專業的VR公司租借VR拍攝設備,但總的來說,制作VR視頻的設備成本較高。
VR新聞是新聞領域全新的賽道,對新聞技術人員的能力有著嚴格的要求和較高的門檻。我國VR技術起步晚,目前新聞領域缺少復合型的技術人才,媒體單位一般選擇與VR技術公司進行團隊商業合作,或者是對媒體工作者進行VR拍攝和VR視頻后期制作培訓,人工成本高。
VR新聞不是單純的全景視頻,制作真正意義上的VR新聞需要耗費巨大的投資和較長的周期,不同于以往傳統的新聞報道,VR新聞是一個全新的新聞領域,制作難度高,時間周期長,時間成本高。
VR技術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于游戲性,VR新聞將發生在另一個時空的事件以游戲化的方式復現給用戶,游戲式的場景呈現刺激著用戶的多重感官,這使得新聞和娛樂的界線越發模糊[4]。新聞報道是嚴肅的、嚴謹的、權威的,將VR技術運用到新聞領域,為了提高觀眾觀看VR新聞的體驗感,VR制作團隊會選擇將新聞報道的重點放在VR內容的體驗感上,從而忽視新聞報道本身的價值。
VR新聞報道制作的重心偏移,使得新聞內容本身成為VR體驗的“配角”“附屬品”,新聞的報道價值被弱化。由于VR技術目前的發展特點,在新聞領域使用VR技術,不可避免地會使得VR新聞報道帶有游戲性、偏娛樂化,而一味追求吸引觀眾的興趣和注意力,會使新聞報道逐漸背離初衷。
當前,“ VR+新聞”模式的選題過于局限,趨于同質化。以內容為導向或以受眾為導向的選題方式都很容易使媒體報道過于關注熱點事件和人物,內容缺少創新[5]。以央視新聞App為例,其瀏覽量較高的VR新聞作品中,重大人物、重大事件及年輕人感興趣的選題內容占比最高。
以目前VR技術在新聞領域的發展情況來看,VR新聞的選題主要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與年輕群體有關或是受年輕群體歡迎的話題,重大的國內、國際事件。
為了VR新聞健康發展,在新聞選題上可以適當偏向選取受觀眾歡迎和喜愛的選題,但在新聞的呈現形式上,不能一味追求VR沉浸式的體驗感,忽略新聞本身的價值和深度報道的作用,應繼續發揮媒體的職能,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報道和分析,正確引導大眾理性思考和正確判斷。
2016年被稱為“ VR元年”,我國VR產業即虛擬現實產業迎來投資熱潮,之后2018年陷入沉寂,2019年進入復興期。但總體來說,我國發展VR技術的時間短,目前行業人才嚴重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儲備不足,這也導致生產VR新聞的工作人員稀缺。
能夠制作VR新聞的工作人員屬于多元化的復合型技術人才,從提前策劃和確定選題,到內容采集和制作,再到VR拍攝和后期處理,環環相扣,每一步都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參與和指導。媒體單位應該重視構建VR復合型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增加人才儲備,提高專業水平,促使團隊制作更真實、體驗感更好的VR內容。高校作為推進國家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力量,應及時察覺社會動向和技術的革新,根據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調整相關專業學生的課程安排,提高其專業能力,為未來新聞領域儲備復合型的專業技術人才。
無論媒介技術發生怎樣的改變,作為新聞報道,優質的內容才是衡量新聞質量的標準。將VR技術運用在新媒體傳播當中,其所帶來的交互行為和沉浸式體驗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聞本質的呈現。
VR新聞的出現不僅代表新聞報道呈現形式的變革,也代表數字媒體時代視覺傳達方式的革新。在VR新聞發展的進程中,媒體要堅守媒體職責,堅持新聞的基本傳播規律,防止VR新聞出現“媚俗”、一味迎合觀眾的現象,應該努力制作優秀的VR新聞作品,平衡娛樂和新聞內容之間的關系,引導觀眾思考和傳播正確且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報道。例如,央視新聞客戶端的VR新聞《普京來了!快來看現場》,利用VR拍攝和后期剪輯給觀眾還原了俄羅斯總統普京乘坐的專機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后的畫面,帶領觀眾沉浸式感受現場氛圍。
就目前來看,各新聞客戶端現有的VR新聞實際上是“ VR+新聞”的模式,VR技術在新聞領域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技術日趨進步,VR新聞是新聞行業新的發展方向。VR技術在新聞客戶端的運用,順應了新媒體時代的潮流,是新聞媒體堅持產出優質新聞內容和給予觀眾舒適的體驗的創新發展方式。
媒體應該嚴格挑選VR新聞選題,履行媒體的職責,深度分析新聞報道內容,將虛擬現實技術與新聞報道相結合,在對新聞報道進行深度剖析的情況下,展現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努力還原新聞現場,平衡娛樂與新聞內容之間的關系,給予觀眾沉浸式的體驗和舒適的交互,為觀眾提供高質量的VR新聞作品。媒體單位和高校應培養復合型的新聞人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和新媒體技術的更新與迭代,媒體單位應重視和及時完善VR復合型技術人才培養體系。高校作為人才的聚集地和生產地,有責任和義務為社會培養多元化的新聞人才,為未來VR技術在新聞領域的發展提供和儲備人才資源,打造更優質的VR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