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琳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倍速播放的應用起初源于人們對時間效率的追求和科技的不斷發展。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進步,尤其是數字音頻和視頻編碼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能夠控制播放速度而不損失太多的音質或畫質。一開始,這種功能大多用于教育和訓練領域,幫助人們快速吸收大量信息。但隨著根據個人偏好、興趣和行為模式來定制與接收媒體內容現象的興起,網絡視頻平臺紛紛推出倍速播放功能,旨在幫助用戶提升觀看效率。如今,它已演變為塑造用戶新型觀看習慣的一個關鍵“工具”,成為普通用戶所使用的一種流行功能。
在2018年前后,國內網絡視頻平臺紛紛引入倍速功能,逐漸刮起一陣“倍速風”,這些年來呈現出越刮越快的態勢,倍速播放這一功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特別是以愛奇藝、騰訊視頻等為代表的在線視頻平臺和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紛紛引入倍速播放功能,以滿足用戶快速消費內容的需求。由于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時間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利用這一功能,以更高效的方式瀏覽和篩選海量視頻內容,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倍速播放逐漸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前窩在沙發里看劇的人們被稱為“沙發土豆”,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移動端開著彈幕加速追劇,成為“倍速青年”。《新京報》的調查報告顯示,接近7成的年輕人習慣性在觀看視頻時使用倍速播放,由此可見,倍速播放已經成為當代網絡用戶觀看影視作品的重要工具[1]。
正如波茲曼所提出的,“每一種技術既是恩賜也是包袱,不是非此即彼的結果,而是利弊同在的產物”[2]。在“加速社會”的今天,倍速觀看視頻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內容消費方式,受到廣泛的關注。為什么倍速播放在如今社會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它如何影響用戶的觀看行為和習慣?隨著加速播放的廣泛使用,視頻創作者和媒體平臺又將面臨哪些挑戰?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倍速播放的現象,探討上述提出的問題。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于時間的感知也隨之被重構,如今的社會更加推行彈性的時間結構,這逐漸消弭了工作時間和私人時間的邊界,對時間效率的追求開始從工作延伸至個人生活中,人們需要把休閑娛樂的時間高效地管理起來,因此趨向于尋求更迅速、高效的信息獲取和消化方法,從而留出更多時間應對其他任務或休閑活動。倍速播放恰好滿足了人們這種需求,它允許用戶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對視頻內容的觀看,從而實現對時間的“節約”。例如,觀看1小時的電視劇,通過2倍速播放僅需30分鐘便可看完,極大提高了時間利用效率。這種追求效率的心態在現代社會中日益普遍,促使倍速播放功能成為許多視頻平臺重要的標配[3]。
在數字媒體時代,人們所接觸的信息量正在呈幾何倍數增長,然而并非每個人都能對所接觸到的內容進行有效的處理。面對海量的信息,如何篩選和處理有價值的信息就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而倍速播放就是解題方法之一。這一功能大大縮短了人們瀏覽內容的時長,使得人們能夠迅速從海量信息中鎖定所需的那部分。比如,倍速播放使得用戶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看完若干精彩片段,完成信息的篩選,這既降低了個人處理信息的難度,又滿足了現代社會對高效、快速信息消費的需求。
個體對新行為模式的學習通常是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和后果進行觀察來實現的,也就是說,個人所處環境和他人行為對其行為與選擇尤為重要。若個人發現他人的學習和工作因“倍速”而受益時,就會對該行為進行模仿,以免落后于人。不僅如此,當越來越多的應用程序(Application, App)開通倍速播放功能之后,使用倍速播放功能觀看視頻和影片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倍速播放是個體對從眾心理進行模仿的結果,也是一種新型的時間管理方法,降低了人們在當下社會環境中篩選和確定所需信息的門檻,因此一經推出就得到了廣泛應用。
技術發展形態和路徑會影響社會結構與文化,而倍速播放的普及正是技術進步對媒體內容消費模式影響的一個例證。數字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是倍速播放被普及的重要推動力,在不顯著降低音質和畫質的前提下使倍速播放成為可能,而且大大提高了用戶的體驗感受。例如,在高倍速播放時,語音仍然清晰可辨,視頻畫面平滑不卡頓。尼古拉斯·卡爾認為,“每一項技術都是人類意愿的一種表達,我們通過工具擴展我們的力量,控制周圍的環境——控制自然,控制時間,控制彼此”[4]。倍速播放作為一項技術性的調控工具,不僅會改變用戶的行為方式,使其感受到對內容的更大掌控權,也使用戶形成新的觀看習慣,對這一技術產生一定的依賴。而用戶可以根據個人觀看需求,以倍速播放的方式有選擇性地調整視頻畫面,實現對視頻內容和播放速度的靈活重構。
用戶心理和行為在倍速播放現象的動因中占據重要地位。倍速播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戶在觀看過程中的認知處理壓力,因為信息以更快的速度呈現,用戶需要更快的處理速度。對于經驗豐富的用戶來說,適度的加速能夠提高效率,使他們能夠在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同時消化處理信息。這種效果可能是由于在更快的播放速度下,用戶減少了對次要信息的關注,更專注于主要內容。因此,倍速播放可以被視為一種通過提高信息呈現速率從而優化個人認知資源的策略。
自我決定理論強調,滿足個體的自主性、能力感和歸屬感是激勵行為的關鍵。倍速播放作為一種可自定義的媒體內容消費方式,允許用戶根據自己的偏好和當前的認知狀態調整觀看的速度。當用戶感覺自己能夠有效地控制信息消費過程,他們可能更愿意使用這一功能并形成習慣。而習慣一旦形成,就會成為用戶自動執行的一種行為模式,不需要太多的意識決策過程。即使在沒有明顯的外部動機的情況下,個體也可能繼續這種行為模式,并使之成為他們日常消費媒體內容的默認方式。這意味著,對于長期使用倍速播放的用戶,在不需要快速消費信息的情況下,他們也可能出于習慣而選擇這一播放模式。
身處不斷加速的社會情境中,“效率至上”已然成為加速社會的流行趨向與必然結果,是加速時代的一種獨特文化景觀。倍速播放功能不僅深刻地影響人們,還能引發用戶審美觀念的異化,從而加速社會成員閑暇時間的商品化[5]。
倍速播放作為一項新興的功能,極大地改變了用戶的視頻觀看體驗。首先,它顯著提升了時間效率,這是倍速播放最直接且最受歡迎的好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時間是寶貴的資源,用戶傾向于尋求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節省時間。通過以2倍、3倍甚至更高的速度來觀看視頻,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消費更多內容,無論是看電視劇、網絡課程還是新聞。這種效率的提升對于希望快速掌握大量信息的用戶來說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倍速播放也引發了人們對觀看質量和深度體驗的擔憂。如果視頻的內容質量較差,那么迅速略過,不失為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的好辦法;反之,如果視頻的內容質量較好,那么看得過于“浮光掠影”,非但不利于理解,還有可能產生不良情緒,看似省時間,其實收獲不多,用戶逐漸陷入被時間奴役的沼澤。另外,用戶可能會錯過重要細節,減少對內容的深度理解和情感投入,特別是在欣賞電影、音樂或文學作品時,節奏、語調都是影響情感和營造氛圍的重要元素。倍速播放可能會削弱這些元素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作品的藝術性和娛樂性。此外,長期依賴倍速播放可能會導致用戶對正常速度的內容失去耐心,影響他們的注意力和專注度。一旦用戶習慣了快速消費內容,可能會導致文化和認知模式的轉變。例如,用戶可能更傾向于短視頻和快速獲取信息,而不是長篇文章或深度報道。
首先,倍速播放促使用戶從深度觀看到快速瀏覽的觀看習慣的轉變。雖然用戶利用倍速播放容易忽略內容的其他細節和較深層次的意義,但是可以快速捕捉關鍵信息和精華部分。這種模式特別適用于信息密集型的內容,如新聞報道、學術講座等,能夠讓用戶更多地關注如何高效地吸收知識和信息,提高效率。
其次,消費內容的選擇面有所拓寬。用戶消費內容的體量隨著倍速播放功能的普及而顯著提升,面對海量信息,用戶能夠決定哪些內容值得花時間觀看,哪些可以匆匆略過。由于用戶的控制能力和選擇性均得到了提升,其內容消費的主動性也隨之提高,進而變得更加愿意進行內容消費。
倍速播放功能的普及給內容生產者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和機遇,影響了創意表達的方式和內容產業的發展,特別是那些依賴于節奏、時長和停頓來建立情感與氛圍的內容。在音樂、電影和電視劇中,創作者精心設計的節奏可能會因為倍速播放而失去效果。內容生產者需要適應用戶快速消費內容的習慣,探索新的方式來維護和傳遞作品的情感與美學價值,考慮如何在加速播放下仍能有效地傳達信息。這種對效率和適配性的追求可能會限制創作者在敘述和表達上的自由度,迫使他們在創意和效率之間尋找平衡,以確保即使在“加速社會”的環境下,內容仍能有效傳達并產生影響[6]。
倍速播放改變了用戶的內容消費模式,這種從深度體驗向快速瀏覽的轉變,強化了用戶的選擇性和控制力,同時對內容創作和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變化反映了數字時代信息消費的新趨勢,對媒體產業和文化生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信息內容的傳播和表達會隨著倍速播放功能的普及與應用而變得更加快速、高效,碎片化的內容對人們的吸引力也會越來越強,久而久之,人們處理復雜信息的能力會逐漸變弱,并變得不愿意進行深度思考。內容創作者和制作人傾向于生產更多短而精的內容,以達到迎合、吸引受眾的目的,如增加視覺和聽覺元素的刺激性,或是生產直擊要點和精練的內容形式[7]。不僅如此,用戶的行為模式和心理預期也會因其對倍速播放依賴性的增強而發生變化,如人們越來越沒有耐心觀看正常速度的內容,從而影響注意力的集中。
倍速播放雖然提升了人們篩選內容的效率,但是也影響了人們對內容的深度體驗,容易導致粗制濫造內容的泛濫。針對這一問題,本文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方法協調效率和深度的關系,進一步推動用戶內容消費行為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首先,需要引導用戶樹立正確的使用意識,正確地對待和使用倍速播放功能。比如,當沒有足夠的時間逐一篩選視頻內容時,可以通過倍速播放這項技術進行篩選以節省時間,但是,用戶也要盡量避免過度倍速欣賞文藝內容和作品,以免導致情感體驗不佳。
其次,平臺運營主體或開發人員可以通過技術的更迭優化倍速播放功能。比如,開發智能倍速功能,通過結合用戶觀看歷史、習慣和針對不同類型的內容自動適配最佳的播放速度,實現播放速度與用戶需求、視頻內容相匹配。不僅如此,也可以增設智能提醒功能,鼓勵用戶在長時間使用倍速功能后切換為正常觀看速度,避免對倍速播放產生過度依賴。
再次,內容生產主體應主動厘清內容消費與倍速播放之間的聯系,并及時調整相應的創作策略。除此之外,還應積極地探索新的創意表達方式,實現在倍速播放下,視覺和聽覺元素仍能吸引用戶的注意力,確保用戶始終專注于內容本身。例如,視頻內容可能需要使用更加直接和簡潔的語言,加強核心信息的展現,以及優化視覺和聲音元素以保持在快速播放時的清晰度與吸引力[8]。
最后,監管機構和相關部門要針對倍速播放功能的健康發展出臺配套的政策和標準,包括內容制作和播放的指導標準。另外,也要鼓勵平臺與內容生產主體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關注用戶的觀看體驗與內容質量。如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倍速播放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得媒體消費環境朝著更加規范、健康、和諧的方向發展,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
本文深入探討了倍速播放現象及其對用戶體驗、內容消費模式和內容生產的多維影響。如今,社會對速度和效率的追求、技術的進步,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認知方式。倍速播放既帶來了便利,也引發了關于深度體驗和內容質量的討論。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不僅需要理解和適應新興的技術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思考它們對社會、文化和個人心理的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