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婉玥
(作者單位:新鄉學院)
傳播黃河文化,能夠有效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自信。智能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黃河文化的傳播賦予全新語境。圖文、視頻、動畫、H5、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AR)等多種媒介形態使傳播內容更加生動,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使傳播效果更加顯著。智能媒體技術的發展催生出黃河文化新的價值內涵與意義空間,構建出黃河文化傳播交流互動的閉環。新技術、新方式、新渠道讓黃河文化“活”起來,對于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具有重要意義。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是黃河流域人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1]。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長河中,黃河流域有長達3 000多年的時間一直是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黃河流經青海、甘肅、寧夏等九省、自治區,流域內有西安、開封、洛陽等歷史悠久的古都,沿岸擁有眾多黃河文化遺產、名勝古跡、自然人文景觀,如敦煌莫高窟、洛陽東周王城遺址等。黃河水數千年來澆灌著中華大地,奔騰向前、百折不撓,涵養了仰韶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等,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往直前、頑強拼搏、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培育了豐富的風土民情和社會規范,這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造就了磅礴有力的黃河文化。
在新時代,借助智能媒體技術傳播黃河文化,通過新方式、新渠道、新策略講好黃河故事,打造黃河文化品牌,形成號召力和影響力,是智媒時代傳播黃河文化的總體定位。智能媒體借助大數據、物聯網、VR、AR、數據可視化等現代化的媒體技術手段,依托互聯網、移動通信、5G等前沿科技,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智能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跨越時空界限,能夠實現全時性、全景性、全息性、全效性的沉浸式傳播。在黃河文化品牌建設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智能媒體技術傳播,引發受眾對黃河文化的興趣,觸發互動傳播甚至產生裂變效應,再次繁榮黃河文化,是黃河文化傳播發展的關鍵所在。
智能媒體技術的進步為黃河文化傳播提供了全新的可能,為文化創意產業注入了新動能,與此同時,智能媒體的發展也為黃河文化的傳播帶來新的挑戰。
2.1.1 推動黃河文化的數字化呈現
智能媒體技術為黃河文化傳播提供了強大支持。運用AR、VR、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等數字技術,為黃河文化傳播賦能,能夠創造出富有創意的黃河文化數字精品。例如,通過三維建模等數字化技術,優秀的黃河文化遺產,如莫高窟壁畫、洛陽龍門石窟等,可以以全新的方式在數字平臺上呈現。原本靜態的建筑和空間場景通過數字化技術展示于各社交平臺上,不僅能夠為用戶提供全新的視聽體驗,使黃河文化的傳播更為便捷,還能夠為數字化文化消費拓展出新的空間,為黃河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2.1.2 推進黃河文旅融合的創造性轉化
近年來,社交媒體的病毒式傳播特性使得黃河沿岸的古都成為熱門旅游地。例如,古都洛陽吸引著世界各地游客前往,2024年春節假期期間,河南省洛陽市累計接待游客1 113.5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82.93億元,均創歷史新高。游客身著霓裳羽衣等服飾前往白馬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等地飽覽古都風貌,感受河洛文化,探尋黃河文明的歷史底蘊。古都洛陽的IP形象延伸至文化消費領域的各個場景,各種衍生品和文創周邊在市場上爆火,釋放出黃河文化消費活力,形成粉絲經濟。
2.1.3 增強黃河文化的集體認同
使用智能媒體技術,能夠更新傳播語言、方式及渠道,推進黃河文化的創新表達,增強文化認同。在傳播內容上,利用智能媒體技術,可創新黃河文化傳播語言,如《黃河文化大會》綜合運用裸眼3D、增強現實等技術,打造沉浸式的黃河文化傳播舞臺,激發受眾共鳴,提升黃河文化傳播力。在傳播模式上,通過智能媒體技術,可搭建黃河文化立體化傳播矩陣,如學習強國、頂端新聞等全媒體平臺,微信、微博、抖音、知乎、小紅書等移動傳播矩陣,有助于探索黃河文化傳播新模式。在傳播態勢上,智能媒體技術將涉及黃河文化的媒介構成、媒介實踐、媒介要素等進行系統集成,體現萬物皆媒的思維,形成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協同發展、線上與線下融合的傳播格局,增進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為民族精神的塑造提供了支撐。
2.2.1 大眾對黃河文化認識不足
黃河文化內涵豐富,然而,新媒體時代大眾對黃河文化的認識不足。提起黃河文化,人們往往聯想到《黃河大合唱》等單一的文化元素,難以拓展其內涵。這是由于長期以來,黃河文化的傳播內容主要是治理成效、名勝古跡、非遺傳承等,傳播渠道以傳統媒體為主,缺乏交互性,傳播形式主要是新聞報道、紀錄片、旅游推介等,風格樸素沉悶,難以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2.2.2 智能媒體使用效度不足
當前,黃河文化在傳播上存在內容同質化、方式套路化等問題。地方機構對智能媒體的使用效度不足,先進的VR、AR等技術未得到充分利用。這一方面受制于經濟成本,VR、AR、數據可視化等先進技術的引入和使用,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另一方面受制于使用門檻,地方機構缺乏復合型的傳播人才,限制了智能媒體技術的應用,導致黃河文化的創新性傳播方式匱乏。
2.2.3 黃河文化傳播轉化問題
黃河文化傳播難在轉化,貴在創新[2]。受市場環境的影響,黃河文化傳播存在迎合大眾喜好、過度商業化等問題。如何提升黃河文化產品的品質,創作出既符合市場需求又符合受眾審美的黃河文化傳播精品,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在傳播過程中,需要賦予黃河文化新的內容形式,融入時代審美特征,創新媒體表達方式,以激活黃河文化基因,將文化性、趣味性、大眾性融為一體,方能讓黃河文化更好地融入大眾生活,推動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差異化、高品質、精細化的傳播內容是提升黃河文化傳播力的關鍵。依托智能媒體技術跨越時空限制的特點,能夠實現黃河文化傳播的同頻共振,提升傳播實效。
3.1.1 發掘黃河文化內涵,探索黃河故事的情感價值
要提升黃河文化傳播力,首要任務是厘清黃河文化的內涵。在傳播內容上,要篩選出具有典型性、傳播熱度高的黃河文化元素符號,如黃河小浪底、鸛雀樓等建筑符號,青銅器、壁畫等文物符號,紅旗渠、焦裕祿等精神符號,方言、戲劇等語言符號,太極拳、少林拳等武術符號,并對其進行提煉和再創造。結合不同智能媒體的傳播特點,有針對性地創新傳播方式和敘事語言,打通傳受雙方“共通的意義空間”。通過多維度呈現黃河沿岸人民的生活狀態,融入民情、寓教于情[3],將黃河文化的自然元素與人文精髓相融合,將個人情感體驗與民族情感相互交融,以情感共鳴的場景化構建,有效提升受眾對黃河文化的情感認同。
3.1.2 建立黃河文化數據庫,推動資源數字化轉型
借助數字技術,將文物資源、非遺、古都文化、紅色文化等要素資源進行全面的數字化存儲,實現信息數字化、傳播共享化、形態多樣化。建立數字博物館,通過立體影像、全息影像、遙感測繪、交互傳感器等技術為受眾呈現生動有趣的文化展覽體驗,立體展示黃河優美的自然環境、跌宕的治理歷史、豐富的人文風情,提高黃河文化的傳播效果。通過VR、AR、全息投影等數字技術,受眾可以使用智能穿戴設備在虛擬與現實場景之間無縫切換,充分調動多感官,沉浸式地感受黃河的自然地理風貌和歷史人文氛圍。
3.2.1 利用新媒體,構建黃河文化立體化傳播矩陣
新媒體的多樣性表現形式、即時性信息發布、高度互動性以及顯著的裂變傳播效應,能有效構建黃河文化傳播矩陣,提升黃河文化傳播效力。在黃河文化傳播方式和渠道的構建中,可以采用“三微一端”的方式,即微信、微博、微視和手機客戶端,通過微信公眾號、小紅書、抖音及官方客戶端等多樣化平臺全方位推送信息,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拓寬黃河文化的傳播渠道,吸引目標用戶,增強用戶黏性。在傳播過程中,可以利用百度指數、微博指數等實時掌握流量數據與話題熱度,結合網絡熱點和社會時事進行內容創新,讓黃河文化更具話題性,提升其吸引力。
3.2.2 數字技術賦能,激發受眾參與實現裂變傳播
黃河文化的傳播,要以優質的內容產品實現分享、互動、裂變,提升黃河文化的傳播實效。在黃河文化傳播中,可以將尊老愛幼、自強不息、誠信忠義等人文精神與短視頻、動畫、直播等多種元素相融合[4],結合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大數據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表達方式,滿足青年群體的信息接收習慣,通過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講好黃河故事。同時,借助新媒體平臺引導受眾積極參與討論,鼓勵用戶通過轉發、互動、評論等方式,打破傳統媒體的時間和空間壁壘,實現黃河文化資源裂變式的多級傳播。
3.3.1 構建用戶畫像,提升傳播精度
用戶畫像是傳播精細化運營的基礎,通過構建用戶畫像,能夠有效提升黃河文化的傳播精度。可以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將目標用戶的具體信息提煉為標簽,再根據用戶偏好進行針對性的內容精準投放,實現個性化的黃河文化傳播,有效提升黃河文化的傳播精度。在黃河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不同用戶對黃河文化的傳播內容的需求不同。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差異,精準構建用戶畫像,抓取和分析用戶的媒介使用偏好,基于用戶標簽精準匹配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能夠實現精準投放,提升黃河文化的傳播效果。
3.3.2 利用算法推薦,增強用戶黏性
黃河文化底蘊深厚,通過算法推薦機制,能夠將細分的黃河文化元素精準推送至目標用戶群體。通過算法推薦引擎進行內容標簽與用戶標簽的精準匹配,使得推送的黃河文化資源信息與用戶的學習需求、閱讀習慣、行為邏輯等精準匹配,實現信息的個性化推送,進一步增強用戶黏性。除了用戶的興趣標簽外,基于場景的大數據分析能夠為用戶帶來實時場景匹配的體驗。例如,用戶地理位置的變化、討論內容的變化等,都可以通過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語音識別技術等,實現內容推送與用戶實時場景相匹配,實現黃河文化傳播內容的智能化、精準化、自動化分發,讓用戶能夠進行沉浸式體驗。
3.4.1 積極推動數字文創和創意文旅項目開發,提升黃河文化傳播實效
黃河文化的傳播應緊抓以人為本的主旋律,明確黃河文化的身份主體,塑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品牌和形象,培育黃河文化旅游新形象,全方位提升黃河文化軟實力。通過建立以“一條母親河、一幅水系圖、一張智聯網”為核心的“云游黃河”智慧文旅平臺[5],實現黃河文化的全媒體融合傳播,打造智慧傳播的黃河文化場景,確保黃河文化資源的可見性、可聽性及參與性。同時,著眼于受眾的理解、接受及審美,充分利用數字科技和新媒體傳播的便捷性、互動性、精準性,實現黃河文創項目發展,為黃河文化旅游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3.4.2 運用創意對黃河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
結合線上與線下、直播與帶貨、文化與旅游的多元化形式,激發黃河文化的生命力。在傳播黃河文化的過程中,以用戶為中心,貫穿融媒體思維,以立體、多維的方式講述新時代黃河文化故事,突出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價值,實現文化資源的現實轉化。通過短視頻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活動,與優秀的帶貨、旅游主播合作,不僅能增加用戶流量,提高平臺知名度,還能拓展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和特色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提升特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真正實現“讓黃河文化資源活起來”的目標。
黃河文化千古流傳,是華夏文明的瑰寶。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融媒體飛速發展的智能媒體時代,黃河文化的傳播更應該奏出靈動的樂章。通過智能化、數字化、可視化的手段講好黃河故事,完善傳播機制,幫助大眾更好地了解、熟悉和熱愛黃河文化,重塑對黃河文化的認知,對于保護黃河文化世代傳承,實現黃河文化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