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婷
(作者單位:四川廣播電視臺)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間的碰撞和融合成為常態。電影《別告訴她》通過一場即將舉辦的假結婚背景,深刻而感人地描繪了一位華裔女孩在中美兩種家庭文化中的掙扎與追求。細膩的敘事和真摯的情感揭示了中美兩國在家庭價值觀上的交融與碰撞,觀眾通過電影,感受到了家庭觀念的多樣性,同時也思考中美文化之間的共通之處。
《別告訴她》是由美國A24電影公司發行,華裔女導演王子逸執導,奧卡菲娜主演的劇情片。該影片根據導演本人的親身經歷進行改編,講述了一個在紐約長大的華裔女孩比莉(Billi)得知自己的奶奶身患癌癥后返回家鄉看望奶奶的故事。在此過程中,她的家人為了讓奶奶安詳地度過最后的時光,一同向奶奶隱瞞了病情,并以比莉堂兄結婚為借口回到家鄉見奶奶最后一面,深受美國文化影響的比莉在是否應該告訴奶奶真實病情這一點上猶豫不決。該影片在美國首映后受到大量的關注,引發了人們對不同族裔在美國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的思考。與此同時,該影片女主角——中韓混血女演員奧卡菲娜獲得了第77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獎[1]。這部影片通過展現這一大家人看似圓滿實則沉重的團聚,真實地還原了當代中國傳統家庭的社交情景,同時在外來價值觀的沖擊下,流露出的中國家庭中的一種溫暖而又糾結的情感。
對中美家庭文化的研究,大部分學者主要將眼光放在導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喜宴》《推手》《飲食男女》)[2-3]上,或者注重對比中美家庭影視作品中的敘事、角色設定和社會背景[4]。
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2019年上映的《別告訴她》注重呈現當下的中國人情社會,以中國的社會情境為主體,讓從美國回來的比莉擔任一個需要融入這一主體的客體角色,而非將中國的人情世故放置于美國社會之中。盡管影片中可能存在較多的刻板印象,但是該影片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在目前我國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家庭社會關系面臨的沖擊與反思。《別告訴她》可以帶給觀眾,特別是外國觀眾,以另一種視角來認識中國,從而促進他們對中西家庭文化和價值觀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與理解。同時,《別告訴她》由導演六年前經歷的真實故事改編,因此影片內容更加貼近現實,揭露了移民美國的華人家庭在回歸中國傳統家庭時的一種迷惘與疑惑的感受,值得從跨文化角度深入挖掘。
此外,在鼓勵中國文化“走出去”,大力推動對外文化交流的當下,《別告訴她》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據報道,該電影吸引了許多外國觀眾前往影院觀看,并且在現場哈哈大笑[5],這對如何讓中國文化“走進”外國觀眾具有一定的啟發。從近年來大熱的亞洲題材影片《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s)和《別告訴她》中可以看出,外國人對有關亞洲和中國的文化作品持有濃烈的興趣,筆者認為還可以從該電影中學習如何呈現當下的中國、如何從中輸出中國文化、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呈現真實的中國以及如何吸引外國受眾,讓他們樂意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
影片《別告訴她》中最大的矛盾便是以比莉為代表的西方家庭價值觀與以比莉家人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家庭價值觀的交匯。不難看出,美國家庭文化中強調的是一種獨立、尊重個體的觀念,而中國傳統家庭文化則是推崇“以大局為重”“以他人為主”“替他人著想”的思想。影片中對這樣的差異也有多次體現,此部分將從生死觀、婚姻觀、親子觀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死亡是這部影片的主線,奶奶的癌癥四期就像是懸掛在比莉一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而未決卻又因怕隨時暴露而令這一家人惶恐不安。在是否告知奶奶真實病情這件事上,比莉和家人出現了分歧。一方面,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的比莉認為奶奶有權知曉自己的病情,自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并且在美國對患者隱瞞病情是違反法律的,因此比莉一開始是無法接受讓奶奶蒙在鼓里的。另一方面,比莉的姨奶奶、父母、伯父伯母一家則考慮到奶奶年事已高,擔心真實的病情可能會讓她的身體大受打擊,因此決定隱瞞事情真相。并且,這樣的做法并非個例。影片中,比莉的姨奶奶在醫院和比莉一同等待奶奶的檢查報告時便告訴比莉,比莉奶奶曾經也是這樣隱瞞比莉爺爺的;病房中剛從英國留學回來的查房大夫也是一臉無奈地告訴比莉,在中國這樣的狀況是常態,他的奶奶也是這樣被“欺騙”的。從比莉家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充分為病人著想,希望病人能夠開開心心、無憂無慮地度過最后的時光,直至最后病情嚴重得難以隱瞞時才會告知病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比莉在影片中也逐漸地完成了一種生死觀的轉變,從最開始的糾結于是否將真相告知奶奶,到最后從婚禮現場狂奔至醫院,主動去修改病情報告。這背后的動因可以理解為比莉對中國家庭生死觀的一種妥協,認可了其家人行為的合理性,而從更深層次來講,比莉的妥協是源于對奶奶的愛。因為通過最開始不情不愿地和家人共同為奶奶編織一個堂兄結婚的謊言,比莉漸漸發現,與其讓奶奶知曉真相,在醫院中接受治療,不如讓奶奶沉浸在為孫輩籌備婚事的喜悅之中,盡管諸事煩瑣,但是奶奶樂在其中,這對奶奶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婚姻也是中美文化差異的一種表現。
在中國文化中,婚姻被視為一種責任和對家庭的貢獻。這一觀念在電影中體現在祖母對比莉堂兄結婚的強烈期望,祖母追求的不僅是個體的幸福,更是為了家庭的延續和傳承。婚姻在這種文化觀念中承載著更多的社會責任,是家庭和社會的一種連接。相反,在美國文化中,婚姻更強調個體的選擇和幸福追求。比莉在與堂兄的對話中表達了自己對婚姻的理解,她認為婚姻應該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個體選擇,而不應該受到太多外界因素的干擾。這反映了個體主義和自由表達在美國文化中的價值。
影片中,堂兄的假結婚儀式成為一種象征。假借結婚之名,實則是為了滿足祖母對孫輩婚姻的期望。這一情節體現了在中美兩國婚姻觀念差異下的妥協與沖突。在中國文化中,為了家庭和社會的期望,有時個體會選擇妥協,而在美國文化中,個體更強調個體的選擇和真實性。
在中國,婚姻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更是家庭和社會的一種責任。而在美國,個體的選擇和追求幸福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種文化差異使得影片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共鳴,讓觀眾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家庭幸福。
與此同時,影片中家庭的價值觀念還通過子女與父母、孫輩與奶奶的關系表現出來。作為家中最年長的長輩和故事的主角,比莉的奶奶無疑是影片中體現家庭關系的核心。整體來看,奶奶就是這個家庭的中心。作為輩分最高、年齡最大的人物,奶奶的一舉一動都令全家人牽掛不已。第一個表現便是奶奶被檢查出癌癥晚期,長年在外的比莉一家、比莉堂兄一家都分別從美國、日本回到中國,他們都十分關心奶奶的病情;其次,在籌備堂兄浩浩婚禮的過程中,奶奶一度因病情加重再次住院,這也牽引著全家人的神經,生怕奶奶過度操勞、病情加重;另外,在家庭聚餐中奶奶都扮演著舉重若輕的角色,餐桌上妯娌之間的爭風吃醋、明爭暗斗她都看在眼里,在家庭矛盾快要爆發的時刻及時出手,以“大家回來就好”作結,阻止了妯娌間的攀比,維持了家庭的和諧美滿氛圍。因此不難看出,奶奶這一角色體現的就是中國傳統家庭中權威長輩的職責——主持家庭大事,并最后一錘定音。
而通過奶奶這一家庭中的核心人物,多條祖孫和母子的關系線索也由此展開,展現的是中國家庭獨特的表達關愛的方式。一方面是“報喜不報憂”,彼此都為對方考慮,減少擔憂。在電影開頭,比莉和奶奶打電話相互都有所保留,沒有講出實情而讓彼此擔心。比莉向奶奶隱瞞了自己研究員申請被拒的壞消息,奶奶向比莉隱瞞了自己在醫院檢查身體。同樣,家人們為了奶奶選擇了以“浩浩結婚”作為回家團聚的謊言,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是家人們以奶奶為中心,把奶奶的感受放在首位,選擇把團聚、美滿的快樂留給奶奶,而由他們來承擔親人身患重病甚至失去親人的悲傷。例如,在婚禮上,作為奶奶的長子,即浩浩的父親海濱上臺致辭,一向比其他人更擅長掩蓋實情的他卻突然崩潰,在臺上痛哭流涕,不能自已。另一方面,是長輩對晚輩無微不至的疼愛。奶奶從比莉一回到家便開始忙碌起來,為比莉做她小時候最喜歡吃的烙餅;有意無意向比莉打聽情感狀況,催促她趕緊找個人在一起;奶奶在住院的時候也不忘孫女的人生大事,有意撮合比莉和從英國留學歸來的查房醫生;在比莉臨走前,奶奶也單獨給比莉塞了一個大紅包,希望比莉在美國能過得更好……這些細節對于中國觀眾來說并不陌生,的確體現了中國家庭中長輩對晚輩特殊的關愛之情,盡管有時候晚輩們難以接受或者并不理解,但長輩們的初心都是為晚輩們好,他們盡量在以他們認為合理的方式去關照、疼愛晚輩。
從以上差異中不難看出,比莉個人與家人遭遇的爭議、沖突與困惑,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中美家庭價值觀的交匯,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此部分將著重從文化和社會結構層面來探討帶來以上差異的原因。
自春秋戰國以來,中國便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特別是自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學”之后,儒家文化更進一步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由此,孔子提出的“克己復禮”“仁者愛人”的觀點便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仁”強調的是道德的重要性,要求人們應該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把人看作從群體需要出發、維護社會群體生存的倫理主體,人人都要致力于道德人格的完善,以便維護一種以道德理想為原則、用道德關系為調解杠桿的穩定的社會秩序[6]。當“仁”從個人層面要求保持崇高的品德時,“禮”則扮演維護等級和家庭倫理的角色。有學者指出,盡管我們將其理解為“禮儀”的意思,但是其具體表現為“對等級制度的服從、對尊長的敬畏、對君臣關系的無條件遵從和對父母的孝順”[7]。而儒家文化對中國社會和家庭結構影響最明顯的便是費孝通先生提到“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指的是,中國傳統的家庭親屬關系是呈現漣漪的形式,從一個中心向周圍擴散,具備親疏強弱的差異[8]。因此,中國傳統社會十分在意宗族的力量,重人情往來而輕法制規范。
與之相比,美國的思想發展歷程較為短暫,但是深受歐洲平等與自由的思想洗禮。這些思想都來源于17至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例如盧梭在《社會契約論》開篇便提到“人生而自由”的觀念。與儒家思想不同,倡導平等與自由的歐洲啟蒙思想都是從個體角度出發,以個體都具備理性為前提而提出來的。以洛克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尊崇的是社會契約的思想,即社會秩序并非由天注定,也并非由個人內心的道德約束,也并非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綁定,而是形成一種人為的、相互平等的聯系。因此,在脫離了群體、家庭的束縛之下,個體都非常獨立而平等。對于國家,個體是讓渡一部分權利給國家,享受國家給予的保護之外也嚴格遵守自己應盡的義務;相對于中國傳統家庭,個體在西方家庭中可能能夠得到更多的尊重,并不因其年齡、輩分或者性別而受到排擠與忽視。
本文通過對電影《別告訴她》中中美家庭文化的差異表現和原因進行分析,發現中國與美國家庭價值觀上的差異的確存在,并且這些差異不僅僅是來源于個體。從跨文化角度來講,這些差異、沖擊甚至碰撞是來自不同文化、不同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交鋒。梁漱溟先生曾對中西社會有過十分精準的概括,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而西方則是個人本位的社會[9]。該影片中,不論是主張和睦、注重整體的中國傳統家庭文化,還是尊重個體、尊崇平等的美國家庭文化,二者都是存在于各自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都有可取之處,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這部影片中認識和接受不同的文化觀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目前,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復雜的社會變革,作為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家庭也深受影響。盡管中國傳統大家庭“四世同堂”的情況逐漸減少,一個個小家庭、核心家庭逐漸從大家庭中分裂出來,但是大部分中國的家庭關系未曾改變,他們都遵守孝道文化,敬老愛幼。在現代化的沖擊下,傳統的中國家庭關系也因為外來文化而遭受質疑與撼動,因此我們需要通過這些影視作品,充分了解中美兩國的家庭文化,帶著尊重、包容的眼光來看待其中的文化差異,一方面需要以充分開放的態度了解、學習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理智地反思我們自身傳統文化的不足。這樣能夠促進中美兩國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交流與理解,從而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不必要的沖突與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