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制度邏輯及完善

2024-06-12 12:04:50湯貞友
知識產權 2024年3期
關鍵詞:制度

湯貞友

內容提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作為知識產權領域的新型財產登記制度,其制度邏輯亟待理論闡釋與建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試點應定性為公共服務行為,是對數據財產權益歸屬的確認,具有確認權益的基礎功能,并衍生出證明、信息管理、公示的核心功能及促進數據產權形成的延伸功能。其登記對象應為合法合規獲取、經過一定規則處理、具有實用價值和可公開性的數據集合,可從總體情況、物理特征和社會倫理特征進行標準化描述,對登記對象采取“形式審查+實質審查”的模式,未來宜賦予登記公示公信效力。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試點應逐步實現制度的標準化,統一組織形式,從公共服務轉向行政管理職能,以實現內部制度整合;在外部與數據交易所形成“產權登記+數據流通”的前后端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

為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化和交易流通,從中央政策到地方試點早已進行不同程度的多樣化制度探索,2022年12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數據二十條》)正式提出數據產權登記的創新性思路,指明破解數據保護和交易難題的重要方向。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積極推動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實踐在各地取得重要進展。2022年11月,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率先提供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服務,頒發“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①參見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深圳開展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國內首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系統正式上線》,載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官網2022年11月30日,https://www.sist.org.cn/xwzx/yndt/202211/t20221130_2431772.html.2023年5月,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11部門印發《浙江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辦法(試行)》(浙市監知〔2023〕5號),北京市知識產權局等4部門印發《北京市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試行)》。2023年7月,《上海市促進浦東新區數據流通交易若干規定(草案)》第13條第2款規定:“市和浦東新區知識產權部門應當制定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審核規則,對符合條件的數據知識產權發放登記憑證。”與此同時,其他地方數據相關部門也在開展數據產權登記的制度探索。2023年4月,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起草的《廣東省數據資產合規登記規則(試行)(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社會意見。②參見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關于〈廣東省數據流通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系列文件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載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官網2023年4月4日,http://zfsg.gd.gov.cn/hdjlpt/yjzj/answer/27595.2023年6月,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深圳市數據產權登記管理暫行辦法》(深發改規〔2023〕5號)。各地各部門陸續出臺地方性法規或者規范性文件,探索構建數據登記制度。數據資產登記側重為數據合規流通提供服務,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和深圳市數據產權登記則從產權構建和公示的角度展開試點實踐。這些數據登記制度實際上都是對數據財產權益(利益)進行登記,其實踐經驗對構建數據產權的公示系統具有啟發意義。由于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試點已在全國多地鋪開,有較為成熟的經驗和豐富的樣本,本文以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為研究對象,并結合其他數據登記制度進行對比研究。

在正式論述之前,對本文的術語及研究進路作以下說明。學界對構建數據產權大致有兩種不同的路徑:一種主張在知識產權制度框架之外構造新型的數據財產權③參見張新寶:《論作為新型財產權的數據財產權》,載《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4期,第144頁。;另一種主張將數據納入知識產權客體范疇,在知識產權理論框架內進行制度創新④參見孔祥俊:《商業數據權:數字時代的新型工業產權——工業產權的歸入與權屬界定三原則》,載《比較法研究》2022年第1期,第83頁。。“數據知識產權是知識產權實務部門在探索數據產權試點實踐中提出的概念,目前在學界已得到一定的認可。如吳漢東教授提出,數據財產賦權專門立法的法律文本可命名為“數據財產權條例”或“數據知識產權條例”。⑤參見吳漢東:《數據財產賦權的立法選擇》,載《法律科學》2023年第4期,第57頁。也有學者認為,數據知識產權立法是建立數據產權制度的合理選擇,數據知識產權是數據集合制造者對公開性數據集合享有的權利。⑥參見劉鑫:《大數據時代數據知識產權立法的理據與進路》,載《知識產權》2023年第11期,第43-50頁。本文亦沿著知識產權的研究進路,將數據知識產權視作數據產權在知識產權語境下的具體化表達,兩者含義相同,均指稱以數據為客體的新型權利形態。作為一種新型的財產登記制度,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構建既要與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的現有登記制度相區分,又要借鑒知識產權登記乃至不動產登記的制度經驗。

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初具雛形,但是在登記行為的法律定性、功能詮釋、登記對象、審查模式、登記效力、制度協同等方面仍有較大推進和完善的空間。作為一項嶄新的制度,當前理論研究基礎甚為薄弱,亟須對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制度邏輯進行理論闡釋和建構。社會學功能主義論認為,功能是因,結構是果;社會結構之所以存在,乃因它們具有功能。⑦John Wilson, Social Theory,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1983, p.63.功能決定制度結構,又必須通過特定制度結構得以實現,把握制度的功能和結構是分析制度邏輯機理的重要方法。因此,本文將從功能和結構兩個維度揭示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制度邏輯。首先,闡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制度功能,這是該制度存續和發展的基礎。其次,分析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的基本結構,即該制度有效運行的最基本構成。最后,在闡明上述制度機理的基礎上,提出完善該制度的建議。

二、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的功能闡釋

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作為一種人為刻意建構的秩序,具有特定的目的導向。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試點工作以保護數據處理者合法權益、促進數據要素高效流通使用為目標,通過登記公告明確數據權屬和促進數據交易??梢?,促進數據財產保護與數據交易流通是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的兩大目標。然而,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也可能具有自生自發的特征,因為它的特定表現形式取決于諸多情勢,這些情勢連規則的設計者都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⑧參見[英]弗里德利?!ゑT·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第1卷)》,鄧正來、張守東、李靜冰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的具體運行不僅取決于主管部門、登記機構的知識,也取決于申請人、交易相對人、法院、執法機構等對登記的理解和擁有的相關知識。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形塑下,形成某種登記秩序。因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實踐功能或功效,既可能偏離制度目標,也可能超越原本規則設計者的意圖,而這種實踐功效反過來可為該制度的存續和發展提供正當性。登記行為的基本性質是理解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的邏輯起點,亦是闡釋數據知識產權制度功能的關鍵和基礎。

(一)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基礎功能

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基礎功能是由登記行為的基本性質所決定的,是登記行為屬性的直接外顯。它是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存在的根本理由。

就目前試點情況而言,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應定性為一種公共服務行為,不具有授權或者賦權的基礎功能。第一,符合登記試點的實際情況。首先,浙江省、深圳市、廣東省等地登記管理辦法均開宗明義地提出,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是一項知識產權服務。⑨參見《浙江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辦法(試行)》第1條;《深圳市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第1條;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2023年《廣東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服務指引(試行)》。其次,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工作由各地知識產權局下屬的事業單位具體開展,登記證書亦是以其名義作出,而非以行政機關名義作出。登記機構是各地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它們是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的重要網點。⑩如浙江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服務由浙江省知識產權研究與服務中心具體承擔,登記證書也是以其名義作出;廣東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由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頒發。雖然不動產、專利和版權的具體登記審查工作也可能委托其他事業單位進行,但是最終以行政機關名義頒發證書,登記機構是行政機關。?不動產登記機構為不動產所在地的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專利權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授予并登記,版權登記則由國家版權局及省級版權局負責。參見《民法典》第210條,《廣州市不動產登記辦法》第4條、《上海市不動產登記若干規定》第2條等不動產登記的地方性法規,《專利法》第39條和第40條,《作品自愿登記試行辦法》第3條。最后,目前山東省、深圳市、浙江省等地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服務不收取費用?參見《山東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規則(試行)》第6條;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系統官網“操作指引”,https://sjdj.sist.org.cn/#/home, 2024年3月13日訪問;《一圖讀懂:〈浙江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辦法(試行)〉》,載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浙江省知識產權局)官網2023年5月31日,https://zjamr.zj.gov.cn/art/2023/5/31/art_1229683585_2478835.html.,旨在為數據交易流通、有效保護及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第二,符合立法法的要求。2023年《立法法》第93條第6款規定:“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根據立法法的精神,在沒有上位法依據的情況下,一方面,地方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不能減損民事主體的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另一方面也不能增加本部門的登記權力。根據行政法學的研究,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試點屬于狹義公共服務?狹義公共服務是指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之外,為滿足公眾普遍性需求作出的增益性服務行為。參見姜曉萍、陳朝兵:《公共服務的理論認知與中國語境》,載《政治學研究》2018年第6期,第5頁。,與以“命令—服從”為核心、具有強制性的實質行政模式?參見章劍生:《現代行政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頁。有顯著不同。它既沒有給公民施加義務,亦沒有給行政機關增加行政管理權。這恰為登記試點工作的推進提供了合法性基礎。第三,契合知識產權實務部門的公共服務職能要求。數據與知識產權客體緊密交織,尤其是國家政策層面規定了數據知識產權保護工程?中共中央、國務院2021年《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和國務院《“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國發〔2021〕20號)提出“研究構建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知識產權實務部門對促進數據保護與利用負有主動作為的公共服務義務,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正是其主動履行公共服務責任之表現。

從數據財產權益的生成邏輯來看,自數據加工處理勞動完成,行為人即自動取得數據財產權益,數據知識產權登記不是數據財產權益的原始取得方式,不具有原始取得財產的基礎功能。有觀點認為,從法律意義上說,數據被納入權利保護之前,是公有領域的公共資源。?曲三強:《論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載《知識產權》2023年第8期,第46頁。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在數據財產權利化之前,市場自發產生的數據財產利益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法律保護。一方面,從能為的角度看,數據財產關系屬于法律尚未明確規定的“剩余事實”,根據“法不禁止即自由”原則,可通過權利推定的方式將其納入法律調整的事實體系,推定行為人享有從事數據加工處理活動和交易的法律權利(自由)。?參見謝暉:《論權利推定的類型和方法》,載《政法論壇》2023年第4期,第76-82頁。如今數據交易市場蓬勃發展,事實上按照休謨的三條基本自然法則,即穩定財物占有的法則、根據同意轉移所有物的法則、履行許諾的法則?參見[英]休謨:《人性論(下冊)》,關文云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562頁。,形成了基本的市場秩序。另一方面,從禁止的角度看,反不正當競爭法整體上運用法律原則調整競爭關系?參見謝曉堯:《超越荊棘的叢林:也論反不正當競爭法之適用》,載《知識產權》2023年第8期,第25頁。,司法實踐中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原則條款保護數據集合,禁止對手抄襲和利用公開數據集合,已成為慣例?參見崔國斌:《公開數據集合法律保護的客體要件》,載《知識產權》2022年第4期,第21頁。??梢哉f,數據要素市場已經產生了哈耶克所言的“自生自發秩序”[21]同注釋⑧,第55頁。,盡管立法上尚無明確的規定,但法律通過法律原則和精神將其納入制定法的秩序之中,法院亦對此進行確認和維護。因此,數據集合作為人的智力勞動成果,不僅在自然法層面具有保護正當性,而且早已進入制定法秩序的調整范圍,其以新型數據財產權益(利益)的形態得到制定法的保護。

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應是確認數據財產權益(若立法賦權,則為權利)歸屬的行為,具有確認的基礎功能。在諸多法律語境中,登記常與確權聯系在一起,一般在以下三個場域出現:一是知識產權授權確權。知識產權在授權之后,可能面臨有效性的質疑而進行復審,從而啟動撤銷或者無效宣告程序,這在學理上被稱為知識產權確權。[22]參見杜穎、王國立:《知識產權行政授權及確權行為的性質解析》,載《法學》2011年第8期,第92頁;李雨峰:《專利確權的屬性重釋與模式選擇》,載《中外法學》2022年第3期,第663頁。對授權取得的知識產權的有效性進行判斷,實際上就是確認權利應歸屬于個人抑或公眾,亦即確認知識信息的歸屬。二是自然資源確權。《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暫行辦法》中的“確權”是指通過登記方式確認自然資源的權利歸屬、劃清權屬邊界。[23]參見《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暫行辦法》(自然資發〔2019〕116號)第4條。三是數據確權。不少文獻使用“數據登記確權”的表述,其是指“通過登記方式確認數據權屬”。[24]參見熊丙萬:《數據產權制度的理論挑戰與現代回應》,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網2022年12月20日,https://www.ndrc.gov.cn/xxgk/jd/jd/202212/t20221219_1343666.html;郭明軍、童楠楠:《探索數據產權登記新方式,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數據要素登記體系》,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網2022年12月21日,https://www.ndrc.gov.cn/xxgk/jd/jd/202212/t20221220_1343700.html;%E5%BD%AD%E5%8B%87%E3%80%81%E7%A5%9D;彭勇、祝連鵬、王雪:《基于數據登記的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探究》,載《產權導刊》2022年第6期,第23頁。不過,也有文獻中的“數據確權”是指在立法上確立一個數據產權,亦即與數據財產賦權同義。[25]參見周漢華:《數據確權的誤區》,載《法學研究》2023年第2期,第3頁;王利明:《數據何以確權》,載《法學研究》2023年第4期,第56頁。綜上,“確權”的概念內涵一般指向“確認權利歸屬”,在“數據確權”中還用于指稱“立法賦權”。依一般法理,財產如何賦權,應由民事實體法加以規定,財產登記制度屬于民事程序法范疇,只能對實體法規定的權利或利益進行確認,并按照法律規定產生效力。可見,財產登記確權是指通過登記方式對民事實體法的權利或者利益內容進行確認,登記本身不具有創設實體法權利的效果。故而,有觀點認為,數據產權登記不具有確認數據產權或者數據權屬的功能。[26]程嘯:《論數據產權登記》,載《法學評論》2023年第4期,第138-139頁。但是,該觀點忽視了一個事實,即數據財產權益在實體法中已然產生,登記機構可對之進行確認。若日后數據財產權益法定化,登記機構確認的是數據權利歸屬。因此,目前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是對數據財產權益歸屬的確認行為,實質上是對數據要素市場自生自發秩序的一種規范化確認。

(二)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核心功能

核心功能是根據特定需要從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基礎功能衍生出來的重要功能,須符合一定的條件才具備。所有的財產登記在本質上都是對實體法上財產歸屬的確認行為,確認功能是基礎。至于這種確認行為能產生何種法律效力,衍生出何種核心功能,不同的登記制度有所不同。例如,不動產登記具有公示公信效力,而著作權登記沒有[27]《著作權法》第12條規定了署名的推定效力,而對登記效力未作規定。因此,登記并非著作權的公示方式,不具有公示效力。;專利權登記強調信息管理功能[28]有學者指出,專利公開制度作為一種信息工具,可以構建一個具備權威性和有效性的專利信息資源庫。參見伯雨鴻:《專利公開的邏輯理路與功能重構》,載《現代法學》2023年第2期,第92頁。,而不動產登記不強調;專利權經登記生效,具有權利生效效力,而著作權登記沒有。因此,根據不同的需要,登記可能衍生出不同的核心功能。從數據財產登記的特性出發,其應具備以下核心功能。

其一,證明功能。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確認記錄,若符合證據法上證據的構成要件,可發揮證明數據權屬的功能。登記證書作為公共控制而非私人控制的證據,無疑具有更高的證明價值。根據《作品自愿登記試行辦法》第1條的規定,作品登記可為解決著作權歸屬的糾紛提供初步證據。著作權登記的證據可用于證明著作權歸屬和著作權許可、轉讓、質押等交易事項。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證明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證明數據財產權益或者權利(若立法賦權)的歸屬。二是證明數據來源的合法性。數據交易需要可信的流通環境,數據來源合法性是困擾數據交易、造成交易者信任壁壘的“頑疾”。在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試點中,登記對象的“依法依規獲取”是登記審查的重要內容。[29]參見《深圳市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第5條,《北京市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試行)》第2條,等等。通過登記審查篩選剔除來源不合法的數據集合,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登記對象的合法性。這可以破除數據交易者之間的信任壁壘,降低其為數據交易付出的合規成本。三是證明數據財產的交易變動,數據轉讓、許可、質押等變動事項均納入登記記錄[30]例如,《深圳市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第13條和第17條分別規定了數據知識產權轉移的變更登記和質押登記。,這使得數據財產交易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證據鏈條,可有效證明數據交易的真實性,保障數據交易安全。

其二,信息管理功能。首先,數據以孤島的形式分散在各個數據主體手中,登記使得這些數據信息組織起來,成為公共機構掌握儲存的信息,在登記平臺匯聚成具有一定權威性的數據信息資源庫。如此,本由私人控制的數據信息,經過登記,變成了一種集體記憶或者公共記憶[31]參見[澳]布拉德·謝爾曼、[英]萊昂內爾·本特利:《現代知識產權法的演進:英國的歷程(1760—1911)》,金海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83-84頁。,從而轉化為公共知識。大量的事實,不意味著大量的知識,登記將分散、孤立的數據信息納入系統性、綜合化的制度中,可形成一種知識體系。[32]參見[秘魯]赫爾南多·德·索托:《資本的秘密》,于海生譯,華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39-40頁。登記制度將改變個體之間以點對點的互動方式獲取數據交易信息的局面,該制度搭建的公共知識體系,將極大擴展個體獲取數據信息的能力,克服個體知識結構的局限,從而改變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狀況。數據登記實現了數據信息的匯聚,這為數據流通交易創造了極大的便利。而數據越是流通匯聚,樣本越大,就越能發揮其價值。其次,數據登記使得數據信息處于便于管理和接觸的狀態。登記需要以標準化的形式對數據信息進行統計公示,如廣東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按照關鍵詞、數據所屬行業分類、數據來源、當前使用狀態、應用場景、更新頻率等分類進行登記管理[33]參見注釋⑨,《廣東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服務指引(試行)》,第7條。,這樣有利于對數據信息實現更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對重要的數據信息予以掌握和管理,便于我們對數據資產進行控制,在權屬范圍內確認和開發數據資產,并與其他資產組合、建立聯系,充分兌現數據資產的潛在價值。[34]同注釋[32],第35頁。所以,數據登記管理對促進數據資源轉化為數據資產有重要意義。[35]2023年8月1日,財政部印發《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財會〔2023〕11號),在數據資源“入表”的背景下,數據登記管理的意義越發凸顯??傮w而言,通過數據信息管理,形成數據信息資源庫和信息網絡,不僅可以降低數據交易成本,而且可以成為數據創新活動的信息源。

其三,公示功能。公示是權利獲得排他性的基礎。動產、不動產物權分別以占有、登記作為權利公示方式,專利權依靠登記公示,著作權依靠署名公示。這些公示方式實際上是在特定客體上打上烙印,向外界宣示“這個東西是屬于我的”,他人不得侵犯。有觀點認為,數據作為無體物,不能以占有公示證明數據產權[36]同注釋[26],第140頁。,但事實并非如此?,F階段,數據生產者可通過技術措施實現對數據的事實控制,排除第三人的獲取,享有數據的商業利益,并進行數據交易。[37]See Josef Drexl, Reto M.Hilty, Jure Globocnik, et al, Public Consultation on Building the European Data Economy,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26 April 2017 on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p.6-7.在沒有正式財產權之前的交易,有賴于交易相對人對商品控制權的承認。[38]參見[澳]彼得·德霍斯:《知識財產法哲學》,周林譯,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122頁。這種承認正是源于“事實控制”的公示效果,而民法上常謂占有是對物具有事實上的管領力之狀態[39]參見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第6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351頁。,“事實控制”狀態正是占有之體現。盡管如此,國家建立數據財產登記公示系統仍然是必要的。[40]參見戴昕:《數據界權的關系進路》,載《中外法學》2021年第6期,第1575頁。因為占有的公示效果不夠清楚明顯,登記可增加數據財產權利公示的透明度[41]See Nadezda Purtova, Property in Personal Data: A European Perspective on the Instrumentalist Theory of Propertisation,2 European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93, 206 (2010).,這對降低信息搜尋成本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相較于占有公示的簡略,登記具有反映更復雜法律關系的能力[42]參見葉金強:《公信力的法律構造》,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頁。,可實現對數據財產更精細、更準確的控制和公示,如公示數據財產的許可、質押狀態等。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通過登記審查排除不符合法律保護條件的數據,避免這些數據成為私人排他控制的對象,可以保障數據公共領域的充裕。

(三)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延伸功能

延伸功能是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基礎和核心功能在作用范圍上拓展形成,體現了特定時期的階段性影響和效用。數據知識產權登記作為階段性的試點實踐,具有促進數據產權形成的延伸功能。理由如下。

首先,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是圍繞數據產權的構建和公示而開展的試點實踐,旨在探索何種數據適合成為數據產權的客體,應如何登記審查,可賦予登記何種法律效力等,這既為建立數據產權制度積累實踐經驗,也為產業界、政府部門、學術界提供互動對話和批判研究的平臺和樣本。

其次,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是以公共服務的形式展開,不會像立法或者行政管理那樣激烈改變社會利益結構,而是在尊重市場邏輯的前提下,以引導性的外在力量加快數據財產合理秩序的生成。

最后,有體物財產范圍的確定是相對容易的,其物理邊界就是其財產權的邊界。一直以來,無體財產都面臨一個難題,即如何確定它的財產范圍和邊界。著作權以載體固定受保護的作品表達,而商業秘密以保密措施界定保密信息的范圍。專利、商標的財產范圍基本上是通過國家機關的表述性登記加以確定,登記程序在歷史上對此類知識產權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43]同注釋[31],第85、228頁。數據時常處于變動不居中,如何確定受保護數據的范圍,給知識產權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戰。未來數據產權保護對象范圍的確定應采取何種模式尚無定論,但是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無疑是對數據產權保護對象和范圍進行標準化描述的一種有益嘗試和探索,可對數據產權的形成發揮積極影響。

三、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的基本結構

制度功能需要通過制度內在的特定結構才能實現。處于萌芽階段的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尚未形成一個穩定的結構。在這個階段進行理論化處理,不僅需要總結地方試點工作的做法,而且需要透視現行財產登記制度的內在結構,抽象出一個研究的基本結構或者模型??v觀不動產、知識產權等領域現行登記制度,“登記什么—如何登記—登記效力”是所有財產登記制度有效運行的基礎結構,分別對應登記對象、審查模式和登記的法律效力,這三個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制度功能不僅可以通過上述基礎結構實現,而且決定著制度結構的具體細節。確認功能的有效發揮必須確定“應確認什么”以及“應如何確認”的問題,這關乎登記對象和審查模式的制度設計。信息管理功能與登記對象的描述方式息息相關。證明功能和公示功能需要依靠登記效力制度來實現。

(一)登記對象的要件及描述

1.登記對象應為數據集合

從地方數據登記的實踐來看,登記對象包括數據集合、數據、社會數據產品和服務、數據資源和數據產品,各自標準不一。[44]參見《北京市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試行)》第2條;《浙江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辦法(試行)》第一部分;《廣東省數據資產合規登記規則(試行)(征求意見稿)》第5條第3款;《深圳市數據產權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第2條。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對象應為數據本身,而非數據服務。因為法學中的權利對象更接近于自在之物[45]參見李琛:《知識產權“客體—對象”區分論解析》,載《知識產權》2023年第12期,第7頁。,如物、智力成果等物質或者非物質資源,數據服務行為是合同的調整內容。數據資源與數據產品更多是從經濟學角度進行區分,數據資源是將數據作為現代數字經濟生產要素的稱呼[46]同注釋[26],第141頁。,數據產品[47]數據產品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上十分寬泛,在狹義上指稱經過加工處理形成的衍生數據,在廣義上甚至包括數據加工處理形成的計算機軟件或者技術方案,這亦表明數據產品不宜作為數據產權登記客體。參見《深圳市數據產權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第2條;李曉珊:《數據產品的界定和法律保護》,載《法學論壇》2022年第3期,第125頁;毛立琦:《數據產品保護路徑探究——基于數據產品利益格局分析》,載《財經法學》2020年第2期,第96頁。是對數據資源進行開發加工得到的經濟產品。在本質上,兩者均可歸結為數據集合,都是規模性數據的集合體。在法律表達上,財產權的對象描述一般側重事物的本質,而非其資源屬性或者經濟意義,以便界定保護對象是什么。例如,專利法使用“技術方案”而沒有使用“技術要素”的表達,也沒有強調技術要素與技術產品的區分,因為這對界定保護對象毫無意義。即使是經過算法或者模型深度加工的數據產品,歸根結底也是要保護其中的數據集合,防止競爭對手對數據集合的不當獲取、使用或者傳播。算法不是數據產權的保護對象,如果其符合專利或計算軟件的保護要求,可以獲得專利權或著作權保護。最后,數據產權保護數據集合而非單條數據,“數據”這一表述沒有表明登記對象的規模性特點。因此,“數據集合”的表述更妥當。

2.登記對象的構成要件

從地方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實踐來看,登記對象的構成要件包括:(1)依法依規獲取;(2)經過一定規則或者算法處理;(3)具有實用價值或者商業價值;(4)處于未公開狀態;(5)具有智力成果屬性。[48]參見《北京市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試行)》第2條;《浙江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辦法(試行)》第一部分;《廣東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服務指引(試行)》第一部分。由于經過一定規則處理的數據本就蘊含著“智力成果屬性”,無需重復強調智力成果要件,故要件(5)可合并到要件(2)中。以下對前四個要件分別進行評析。

其一,應保留要件(1)。數據獲取的合法合規性是數據登記最基本的要求。登記機構應根據數據的不同取得方式、不同類型進行來源合法性的判斷,區分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區分個人數據、公共數據和企業自采數據,進行差異化的判斷。

其二,應保留要件(2)。經過一定規則處理是指利用加工工具、算法、模型等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涉及個人信息的,還須進行必要的匿名化、去標識化等脫敏加工處理。[49]參見《廣東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服務指引(試行)》第7條;《深圳市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第7條。換言之,申請人須付出數據處理的勞動。問題是,何種程度的數據處理勞動才符合要求?主流觀點認為,衍生數據才是數據產權的客體。然而,經過何種處理加工,原始數據才質變為衍生數據,很難有明確的標準。數據財產權的保護對象應是私權領域中具有衍生性財產價值的數據[50]同注釋⑤,第48頁。,只要數據處理勞動產生一定的衍生性財產價值,就應符合“經過一定規則處理”的勞動要求。洛克認為,只有自己的勞動使任何東西脫離了自然狀態,才能成為他的財產。[51]參見[英]洛克:《政府論(下篇)》,葉啟芳、翟菊農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18頁。由此看來,勞動者對改造客觀世界或者勞動作用于客觀實在的增益部分,享有專屬的利益。這種增益部分是生產性努力[52]參見盛洪:《生產性努力的增長——論近、現代經濟發展的一個原因》,載盛洪編:《現代制度經濟學》(第2版·下卷),中國發展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頁。的結果,實現了社會總財富的正增長。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應區分不同的數據類型對此加以判斷。對于個人數據,每個人都對其個人信息天然享有主張財產的基礎。[53]See Vera Bergelson, It's Personal but Is It Mine - Toward Property Rights in Personal Information, 37 U.C.Davis Law Review 379, 419 (2003).主張個人數據所有權的類似觀點,參見申衛星:《論數據用益權》,載《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11期,第121頁。不可否認,無論是否存在個人數據所有權,任何人都不能對他人的人格要素享有原始的財產權利。網絡平臺收集的海量個人數據并非企業的財產,平臺充其量只能根據數據協議和安全保障義務擁有對個人數據的使用權,只有對數據集合進行匿名化和脫敏處理后才產生專屬的利益。對于公共數據,國內外都有一種呼聲,明確其國有財產屬性[54]參見李海敏:《我國政府數據的法律屬性與開放之道》,載《行政法學研究》2020年第6期,第150頁。,或建立公共所有權[55]See Marc A.Rodwin, Patient Data: Property, Privacy & the Public Interest, 36 American Journal of Law & Medicine 586,617-618 (2010).。政府和公共機構掌握的公共數據由全民共有,屬于公共領域的數據資源。它不僅不應被商業化搶占,成為私人財產的領地[56]參見黃匯、尹鵬旭:《公共領域視野下的數據共享問題研究》,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3年第6期,第68頁。,更應作為一個工具,成為數據處理者能夠積極利用和創新的共享空間[57]See Jessica Litman, The Public Domain, 39 Emory Law Journal 965, 967-968 (1990).。數據處理者必須付出實質性的加工處理勞動,使其脫離原生狀態,才產生可登記的衍生性財產利益。對于不具有人格要素和公共利益關聯性的企業數據,如企業將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公共空間產生的數據固定化并儲存,其捕獲勞動是數據集合形成的全部原因,應可獨占該數據的利益。[58]參見孫瑩:《企業數據確權與授權機制研究》,載《比較法研究》2023年第3期,第64頁。在這種情形中,即使數據集合的處理加工程度相對原始,也可以認為符合“經過一定規則處理”的要求。

其三,應保留要件(3),并以實用價值概念代替商業價值概念?!皩嵱眯浴笔强蓪@缘囊?,一度也是商業秘密的客體要件之一,但2017年《反不正當競爭法》將“經濟利益和實用性”合并為“商業價值”。在侵權糾紛中,商業秘密的要件判斷一般是置入商業市場環境的判斷視角。專利審查則只能從客觀上判斷技術方案是否具有制造和使用的可能性,而無法判斷其在市場環境中商業價值的有無和大小。就此而言,數據知識產權登記雖然難對數據集合的商業價值作審查,但實用性判斷卻是可行的,只要通過應用場景判斷其具有現實或者潛在的應用價值即具備實用性。

其四,不應保留要件(4)。相反,登記對象應具有可公開性的特點。北京市試點要求數據集合必須“處于未公開狀態”[59]參見《北京市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試行)》第2條。,山東省試點亦要求“非公開性”[60]參見《山東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規則(試行)》第3條。。但是,并未說明何謂“非公開性”。第一,若“非公開性”與商業秘密的秘密性等同,則數據知識產權與商業秘密的功能重疊。而目前最需要的恰恰是在商業秘密保護法之外,構建保護公開數據集合的數據產權。[61]參見崔國斌:《新酒入舊瓶:企業數據保護的商業秘密路徑》,載《政治與法律》2023年第11期,第2頁。數據產權應是與商業秘密權相對稱的權利,其保護的數據集合具有可公開性。[62]同注釋④,第96頁。數據集合的商業價值來源于其規模性,即使通過登記對數據集合的實質性信息內容進行描述公示,也不會使其喪失經濟價值。第二,“非公開性”也可能是指數據集合須采取電子管理措施禁止他人隨意獲取。對于非保密(公開)數據集合的保護,日本《不正當競爭防止法》第2條第7款要求采取限制訪問的技術措施[63]See Unfair Competition Prevention Act (Act No.47 of May 19, 1993), https://ip-documents.info/2020/IP/JPN/20_5869_00_e.pdf.,以便第三方能夠認識到數據所有者控制數據的意圖。技術管理措施可彰顯數據處理者對數據集合的財產保護意識,起到識別受保護數據的公示作用。但在確立數據登記制度后,其公示功能完全可由登記更好地替代。當然,即使是登記后,數據處理者也不必然放棄或者減少技術管理措施,只要采取該措施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但是,登記無疑可以減少部分數據處理者無限增加技術管理措施的想法和意愿,過度的技術措施會不當抑制信息流通,使原本不應受法律保護的數據內容得到額外保護,[64]See Kristen Osenga, Information May Want to Be Free, but Information Products Do Not: Protecting and Facilitating Transactions in Information Products, 30 Cardozo Law Review 2099, 2120-2121 (2009).反而阻礙數據的合理流通。

3.登記對象的描述方式

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簿應以恰當的方式將登記對象描述出來,以實現登記對象范圍的特定化。從各地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實踐來看,登記對象的描述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幾類:一是登記對象的總體情況,包括數據名稱、簡介、關鍵詞、所屬行業;二是數據采集加工的處理情況,包括數據來源、采集情況、處理規則;三是數據應用場景;四是數據本體描述,包括數據格式、結構、數量、更新頻率;五是樣例存證公示,存證并公開樣例數據。[65]參見《廣東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服務指引(試行)》第二部分;《浙江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辦法(試行)》第二部分;《北京市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試行)》第5條;《深圳市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第7條。

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對象可采取以下描述方式。首先,登記對象的總體情況,應包括數據名稱、簡介(摘要)、關鍵詞和所屬行業,其相當于專利申請公告文件首頁的專利名稱和摘要,可便于登記機構的審查管理,也有利于社會公眾快速查詢和了解登記對象的信息,使信息管理功能得到有效實現。其次,登記對象物理特征的描述,包括數據格式、結構、數量、更新頻率以及樣例數據。數據集合的數量規模具有變動性,這決定數據的更新頻率也應是登記事項。早期發明、外觀設計的審查登記,須向登記機構交存發明模型或者外觀設計復制件[66]同注釋[22],李雨峰文,第676頁;注釋[31],第84頁。,如今我國實用新型申請仍需要提交產品的附圖,以對其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作直觀的公開展示[67]參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20條第5款。。與專利、商標不同,著作權的保護對象在其所存在的物質載體之外是不可能進行簡化的,早期登記機構保存劇本、圖書等作品對象本身,而不是它的描述。[68]同注釋[31],第219頁。現在我國著作權登記采取簡單的作品信息描述,并保存作品樣本。[69]參見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國家版權登記門戶網)官網,https://www.ccopyright.com.cn/index.php?optionid=1062, 2023年12月22日訪問。將所有數據集合樣本存于登記機構無疑可實現登記對象的直觀描述和準確公示,但此舉成本巨大,既不可能,也無必要。采取類似于著作權登記“特征描述+樣本留存”的方式最為可取。數據格式、結構、數量和更新頻率的物理特征足以描述數據集合的樣態和規模,附之以樣例數據可對數據的樣態作直觀的展示,并起到驗證數據特征真實性的作用。最后,登記對象社會倫理特征的描述,包括數據來源、數據處理情況和應用場景。專利申請人必須在專利申請文件中說明遺傳資源的來源,以保證符合利用遺傳資源的倫理要求[70]參見《專利法》第5條第2款和第26條第5款。,還應在說明書中描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具體實施方式等內容[71]參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20條第1款。,以滿足實用性要求。這些都是技術方案社會倫理特征的描述。在數據登記簿中,通過披露數據來源、描述數據處理情況和應用場景,可以明確數據集合的合法性、數據處理者的勞動貢獻以及數據集合的社會效果,揭示申請人對登記對象享有權益的道德正當性以及登記對象的社會經濟價值。物理特征和社會倫理特征分別從“什么數據”和“什么性質的數據”兩個維度特定化登記客體,而后者對了解評估數據集合的經濟價值以及促進數據交易有重要意義。

(二)登記應采取的審查模式

登記審查有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之分,但何謂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在不同法律登記程序中定義不同。在不動產登記審查程序中,實質審查和形式審查的界定標準大致可歸納為兩種:一是審查范圍標準,若審查及于實體法律行為,如轉讓合同效力,肯定為實質審查,反之為形式審查;二是審查權限標準,若是實質審查,登記機關接受登記申請后,應當對登記內容進行詢問和調查,以確保登記內容的真實性。[72]參見李昊、常鵬翱、葉金強等:《不動產登記程序的制度建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59-267頁。細加分辨,這兩種標準實際上分別側重不動產交易變動登記和初始(首次)登記的不同環節,因為只有不動產交易變動才須審查債權合同等權利變動原因的實體法律行為,初始登記環節一般不涉及此類內容審查,而是采取詢問、實地調查等方式來確認登記內容的真實性。在專利登記審查程序中,在初始登記環節,登記機關一般僅對申請授權的技術方案之權屬狀況作形式審查,在專利權交易變動環節,審查內容和方式與不動產登記程序一致。[73]參見湯貞友:《專利權善意取得的理論證成及制度設計》,載《西部法學評論》2023年第4期,第95-96頁。專利登記審查與不動產登記最大的差異是,前者重點在于審查登記客體的可專利性,專利法常言的實質審查是指須投入實質性的資源[74]《專利法實施細則》經2023年12月的修改,實用新型專利在初步審查中增加了“創造性”和“實用性”的審查內容,外觀設計專利增加了“創造性”的審查內容。在審查內容上,專利實質審查與初步審查基本相同,但是針對相同事項的審查要求不同,初步審查僅要求查看專利申請“是否明顯屬于”禁止授權情形,“是否明顯不符合”積極授權情形,也就是不需要投入實質性審查資源。對登記客體的可專利性進行審查。由此可見,實質審查和形式審查的具體內涵,須結合具體的登記程序,視不同的審查環節、審查內容而定。

就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而言,由于“依法依規獲取”是登記對象的要件之一,該要件的審查需要申請人披露數據的來源,事實上包含了數據權屬的審核,初始登記環節的權屬審查與該要件審查可融為一體。因此,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審查內容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初始登記環節中對登記對象的構成要件進行審查;二是交易變動登記環節中對作為變動原因的法律行為進行審查。

1.登記對象構成要件的審查

對于登記對象的要件,山東省建立了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實質審查規則和實質審查隊伍,對數據來源合法合規性及數據產品智力成果屬性、實用屬性進行實質審查[75]參見《一圖讀懂:〈山東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規則(試行)〉政策解讀》,載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官網2023年10月16日,http://amr.shandong.gov.cn/art/2023/10/16/art_102620_10304702.html.,但是《山東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規則(試行)》并未明確說明實質審查的規則,以及具體如何對登記對象的構成要件展開實質審查。多地數據知識產權試點辦法均規定,登記機構對登記申請事項進行形式審查。[76]參見《北京市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試行)》第8條;《浙江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辦法(試行)》第三部分之(五);《廣東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服務指引(試行)》第三部分之(九);《深圳市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第8條。登記對象的要件包括依法依規獲取、經過一定規則處理、具有實用價值和可公開性。這些要件的審查是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審查的核心任務,從長遠來看,應當逐步確立實質審查模式,并建設具備相應專業能力的實質審查隊伍。

首先,對數據來源合規合法性的審查,應針對不同的數據來源進行差異化的實質審查。來源于個人數據的,應審查個人同意的證明材料;來源于公共數據的,重點審查有條件開放的公共數據是否具備獲取資格、授權條件;企業自主采集(自行生產)的,應審查其是否具備生產資格和生產能力,必要時詢問申請人,甚至實地考察驗證;轉讓等繼受方式取得的,應審查合同材料。一般認為,不動產登記對權屬進行實質審查,但其審查力度也不是無限的。根據《民法典》第212條的規定,登記機構一般僅對權屬證明等必要材料進行查驗,就有關事項詢問申請人,必要時才進行實地查看。由于可專利性的審查已占用國家知識產權局巨大的審查資源,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慮,專利審查原則上不對發明人和申請人作資格審查,除非申請人資格有明顯疑義[77]參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2023》,第一部分第一章第4.1.2節“發明人”和第4.1.3.1節“申請人是本國人”。。所以,實現審查效率與權屬真實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數據來源的實質審查亦不例外。數據登記機構應對數據來源的證明材料進行審查,并就相關事項詢問申請人,只有必要時才需要進行詳細的詢問和實地調查。

其次,對經過一定處理規則的審查,不應是對處理算法或者模型本身創造性的審查,而是對數據采集加工處理的智力勞動付出之審查。只要付出一定采集加工處理的勞動即可,至于處理程度的高低不應作為登記與否的依據。采集工具、算法、模型及樣例數據都可以作為判斷的材料。

再次,對實用價值的審查,無須已經實際應用數據集合,通過對應用場景的描述進行判斷,其具有實際或者潛在的應用和經濟價值即可。

最后,因為登記需要披露一定的信息內容,本身表明登記對象的可公開性特點,無須審查可公開性要件。

2.交易變動原因的審查

在這個環節,登記機構只能對交易合同進行形式審查,無法對實體法律關系進行實質審查。數據財產發生交易變動,如轉讓、許可、質押等,隨之產生相應的合同關系。對這些合同的合法性和真實性的實質審查任務,已經超越登記機構的審查能力,應屬于司法審判的任務。唯有一些實體法律關系的形式瑕疵,如申請人無民事行為能力、合同無蓋章簽名、無委托授權書等,理應在登記機構審查范圍內。

(三)登記應具有的法律效力

只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符合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的證據要求,即具有證據效力,從而實現證明功能,這并無特殊性。真正需要探討的是,應賦予登記何種公示效力使公示功能得到實現。

權利公示方式分為權利表征方式和權利變動公示方式,前者如占有、登記,后者如交付、轉移登記。權利表征方式產生權利推定效力和公信效力,而權利變動公示方式產生對抗效力或者生效效力。[78]同注釋[42],第8-25頁;注釋[73],第94頁。公示方式具有何種效力,須有法律的明確規定。如《民法典》第216條規定,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這是不動產登記推定力的規范基礎。當前,法院幾乎不可能承認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公示效力。正如早期的專利登記也是專利權人自由選擇的結果,即使其到有關部門進行登記,法院并不當然認可登記的效力。[79]同注釋[22],李雨峰文,第676頁。應賦予數據知識產權登記何種公示效力,有賴于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實證考察。本文從理論的角度分析賦予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公示效力的可行性和方案。

1.權利表征公示效力

未來應賦予數據知識產權登記以推定力。占有表征本權,乃近代民法重要命題,蓋因根據自然理性,占有外觀與動產物權的實際情況,一般系八九不離十。[80]同注釋[39],第354頁。因之,占有在民法具有權利推定效力。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權屬的準確率,還有待實證觀察。但是總體而言,確立其推定效力,可產生更好的社會效果。一是,上文已述,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應對登記對象的構成要件采取實質審查,這使得登記準確率有一定保證。即使登記出現錯誤,由于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具有較強的公開性,登記錯誤的情形可在事后得到糾正。而且,數據知識產權登記不排斥相同數據的登記,不會對真實權利人的數據登記造成阻礙,憑借登記制度,真實權利人也有更大的概率發現數據失竊等情況。二是,登記推定效力是可被推翻的,非終局的。[81]參見王立爭:《民法推定性規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71頁。即使出現登記錯誤,也并非不可補救。三是,登記推定效力可使得登記人在訴訟中獲得權利證明責任轉移的優待[82]參見程嘯:《不動產登記簿之推定力》,載《法學研究》2010年第3期,第114-115頁。,只要提供登記證書的事實,數據權屬證明責任就轉移到對方當事人,提高數據持有者的登記意愿,將更多數據資源納入規范化的登記系統。

要使數據財產交易安全得到切實的保障,還需要確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公信力。登記公信力是不可推翻的法律擬制,即使登記錯誤產生虛假權利外觀,該外觀仍被視作真實并發生法律效力,以保護善意第三人。登記公信力是善意取得制度的基礎,并借由后者具體加以實現。是否承認公信力,不僅取決于登記本身的準確率,還取決于真實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平衡以及制度目標。比如,動產占有的準確性早已飽受質疑,但仍承認其公信力,很大程度是因為動產價值相對較小,貴乎流通,再生性強,強化動產流通有助于提高其價值。[83]參見肖厚國:《物權變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42頁。賦予數據知識產權登記以公信力亦有以下兩個有力理由:一是,數據的價值在于流通使用,承認登記公信力可有效保障數據交易安全,促進數據流通。二是,基于數據的可復制性和可共用性,可以合理設計善意取得規則。比如,可以在法律效果上予以變通,第三人善意取得數據財產權利的同時,真實權利人仍可保留原權利,以此實現兩者的利益平衡。

總之,正如有學者所言,若登記文件得人信任,人們不必再去調查登記文件表面之外的東西了,該紙面記載本身就是最終結果。[84]同注釋[31],第217頁。賦予數據知識產權登記以推定力和公信力,正可實現此種效果,使得數據財產以“紙面文件”的形式快速流通,省卻諸多背景的調查,極大節約交易成本。

2.權利變動公示效力

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未來應采取登記生效主義模式。權利變動模式有公示對抗主義和公示生效(要件)主義。[85]此處所說的權利變動公示是指數據首次登記后的轉移登記,首次登記當然以自愿登記為原則。早有學者論證,從邏輯上觀察,公示對抗主義存在多處不可克服的矛盾,無法與公示要件主義抗衡。[86]孫鵬:《物權公示論——以物權變動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31頁。采取登記生效主義,還可有效避免因數據交易變動導致登記表征與數據權屬真實狀態的不一致,以保障登記表征的正確性。

四、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的完善

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有必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完善。一方面,結合上述的制度邏輯分析,對數據知識產權登記進行內部制度整合;另一方面,完善其與其他數據登記機構的銜接機制,如數據交易所。

(一)知識產權系統的內部制度整合

第一,制度標準化。試點前期鼓勵各地先行先試,充分利用地方優勢,嘗試多樣化的特色方案,積極探索各種有益經驗,無疑為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樣本和經驗。隨著試點的深入,總結匯聚各地的個別經驗,形成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標準化制度,勢在必行。目前,各地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辦法在登記對象定義、登記對象的構成要件、登記審查模式等內容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建議將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對象定義為數據集合;登記對象的構成要件包括依法依規獲取、經過一定規則處理、具有實用價值和可公開性;在登記對象的描述方式上,從登記對象的總體情況、物理特征和社會倫理特征的三個方面進行標準化的設計;在審查模式上,確立“形式審查+實質審查”的架構,對數據交易變動的事項進行形式審查,對登記對象的要件進行實質審查。

第二,統一組織形式。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試點處于分散化狀態,呈現孤立的局面,缺少互認互通,容易引發各地重復登記、登記證書“地域性”限制等問題。例如,浙江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平臺已收到多件來自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外企業的登記申請,部分申請已獲得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87]參見《“浙江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平臺”為省外企業頒發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載微信公眾號“浙江省知識產權研究與服務中心”2023年11月9日,https://mp.weixin.qq.com/s/KbJuRIrvILeEwMd5BzAtzw.事實上,這些企業所在地均有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試點,但由于缺少互通互認機制,不得不跨地域登記,極大增加登記成本。因此,有必要統一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組織形式,由“分散化”轉向“中心化”。從長遠來看,整合數據登記機關,堅持數據登記“一個中心”原則是構建登記制度和實現數字中國戰略的必然要求。[88]同注釋[56],第73頁??煞秩齻€步驟逐步展開:在第一個階段,先建立各試點之間的互認機制,各個試點對各自登記證書予以互認,使登記證書跨省市發揮作用;在第二個階段,實現各試點登記系統的互通,由統一的登記系統向外界公示,提供證書查詢;在第三個階段,建立“中心—分部”的架構形式,確立一個上位的登記機構統籌各個分部的試點,統一由上位登記機構受理申請、分派審查任務,并以統一名義頒發登記證書。此外,為提升各個登記試點的協同性,同步建設統一的數據登記審查隊伍的遴選、培訓、交流機制也非常有必要。

第三,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法律性質應從公共服務轉向行政管理職能,方能真正實現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制度整合。在目前的法律權限內,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工作只能以公共服務的框架開展。而政府在實施其服務功能的時候,它只是許多組織中的一個組織。[89]同注釋⑧,第70頁。也就是說,其他組織在理論上也可以提供同樣的服務。如此,很難實現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一個中心”原則。因而,未來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必須從公共服務轉為行政管理職能,并通過行政機構的規范性文件實現登記對象、審查模式等各方面登記工作的標準化和統一化。這有賴于國家層面對數據知識產權的立法,并將登記作為數據知識產權的公示方式,賦予其公示公信效力。在此基礎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可出臺規章層面的統一登記管理辦法,對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進行標準統一的制度安排。

(二)與數據交易所的外部制度銜接

目前國內大致有兩種數據登記模式:一是以行政機關為主導的數據產權登記體系。在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試點之外,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深圳市數據產權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為依據,負責本市數據產權登記工作。[90]參見《深圳市數據產權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第5條。二是以數據交易所為核心的數據資產登記體系。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上海數據交易所、深圳數據交易所等依托數據交易平臺進行數據資產的登記。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正在構建廣東省數據資產合規登記制度,授權廣州數據交易所重點開展社會數據產品和服務的資產登記。[91]參見《廣東省數據資產合規登記規則(試行)(征求意見稿)》第5條。盡管各種數據登記制度的登記對象不盡相同,但也有部分重疊,可能造成制度重復,有損數據登記的權威性和統一性,必須合理協調各者關系和功能。

建議未來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對數據產權進行統一登記,在外部關系上,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與數據交易所形成“產權登記+數據流通”的前后端架構,前者成為數據產權的公示方式,并與以數據交易所為核心的資產登記聯通互認,讓數據產權的相關產品進入數據交易所流通。

其一,數據產權制度科學建設的必要。一方面,數據作為重要信息成果之一,與知識產權制度有很強的親緣性,將數據登記作為知識產權登記的新類型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前期開展了扎實的數據產權制度建設試點工作,這樣安排有利于系統總結相關試點工作經驗,降低試錯成本[92]同注釋[56],第73頁。,最終有助于數據產權制度的科學化建設。

其二,政策定位上的合理性。在國家政策層面,《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提出,研究構建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在此基礎上,《“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進一步提出,深入研究數據的產權屬性,探索開展數據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立法研究,推動完善涉及數據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可見,國家政策導向傾向在知識產權框架內構建數據的產權制度,探索數據產權的立法表達。數據知識產權試點亦是沿著這個目標前進,國家知識產權局充分發揮對產權制度運行較為了解、對登記確權工作較為熟悉的優勢,扎實推進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試點工作,把登記作為數據產權的公示手段進行前瞻性規劃。在政策的價值導向上,以數據交易所為核心的數據資產登記體系是為數據產品進入數據交易所上架而服務,并非作為數據產權的公示手段而規劃和構建。

其三,數據登記實踐邏輯的理性要求。一是,與哈耶克所言的知識分工有關,先前擁有的相關知識對人的決策和實踐行動產生重要影響[93]參見[英]F.A.馮·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鄧正來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74頁。,國家知識產權局對無體財產的管理審查積累了大量的知識經驗,這對數據產權的制度建設、審查登記等有極大的助益。二是,從登記實踐來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對登記對象的標準化描述,更符合數據產權的客體特定化和公示要求,此點正是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知識經驗優勢之體現。數據知識產權的登記對象有嚴格的定義和構成要件,可以與現有無體財產客體如作品、技術方案、保密信息等相區分,有助于日后數據產權制度與現有制度形成一個嚴絲合縫的法律規范體。相比之下,無論是深圳市數據產權登記制度還是以數據交易所為核心的數據資產登記體系,其登記對象都過于寬泛,前者包括數據分析報告、加密數據等[94]參見《深圳市數據產權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第2條。,后者甚至囊括數據服務、數據能力(工具)、數字資產(如數字藝術品)等[95]參見廣州數據交易所官網,https://www.cantonde.com/jydt.html#/jydtIndex, 2024年1月10日訪問。,上述很多登記對象與現有知識產權的客體重疊。數據產權不能成為包羅萬象的超級權利,必須排除傳統知識產權制度保護的數據客體[96]See P.Bernt Hugenholtz, Against "Data Property", in H.Ullrich, P.Drahos & G.Ghidini eds., 3 Kritika: Essay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48 (2018).,以避免制度沖突及損害制度效能。而且,它們對登記對象的描述相對簡單,難以滿足數據產權的客體特定化要求,不足以作為數據產權的公示手段。實際上,它們正是不自覺地按照何者能成為數據交易所的交易標的而設計的登記審查標準和公開方式。如此,數據分析報告、加密數據甚至數據服務、數據工具、數字資產都可成為它們的登記對象,因為所有與數據相關的東西都可以成為數據交易所“貨架”上的商品,起到豐富數據要素市場、繁榮數據生態的作用。因此,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與以數據交易所為核心的數據登記體系存在功能分野,這也決定了兩者協同的可能和方向。三是,數據產權的權利主體應是任何具有民事資格的民事主體。廣東省數據資產合規登記制度規定登記主體只能是特定主體及其委托的相關機構。[97]參見《廣東省數據資產合規登記規則(試行)(征求意見稿)》第3條。數據交易所一般采取會員制,對登記主體有資格上的限制。這意味著有部分民事主體無法進行數據登記,不符合數據產權的平等性要求。

結 語

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是一種旨在確認數據財產權益的公共服務行為,這是針對目前試點情況作出的合理法律定位,奠定了試點工作的合法性基礎和社會功能。盡管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正處于試點探索階段,但已然彰顯出一定的制度功能和形態,初步生成了制度得以存續和發展的功能和架構,還需要持續進化完善。歐盟數據庫指令的立法實踐表明,在不熟悉、不理解實踐經驗和市場邏輯,沒有充分證據證明需求和未來成功可能性的前提下,貿然進行數據產權的立法是一個危險的行動。[98]Peter K.Yu, Data Producer's Right and the Protection of Machine-Generated Data, 93 Tulane Law Review 883, 920 (2019).因為究竟哪些權項應當被歸入稱之為“產權”的權利束,哪些權利應當被歸入確應保障的領域,只有經驗能夠表明何者是最為適宜的安排。[99]參見[英]弗里德利?!ゑT·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鄧正來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197頁。況且,大多數的規則,都不是主觀琢磨而“發明”出來的,而是通過漸進的試錯過程慢慢發展起來的,這個過程可能需要無數代人的經驗。[100]同注釋[99],第196頁。當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的試點實踐反而是一種合適的經驗積累路徑,體現了一種實用主義的價值傾向,從數據財產本質、權利的討論轉向功能、效用的實踐。它擱置數據產權規則的爭議,對自生自發的數據財產秩序進行規范化的確認和引導,以促進數據流通使用的市場活動,激發數據的生產和創新潛能。隨著廣泛經驗的積累,也必將推動數據產權規則的形成與發展,為新興的數據財產權益上升為法定化的數據產權提供重要的經驗支撐。

猜你喜歡
制度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重大誤解制度“重大”之認定
學術論壇(2018年4期)2018-11-12 11:48:50
刑事申訴制度的三重檢討與完善進路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20:40
完善我國人大制度的幾點思考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翻譯人員參與刑事訴訟制度的構建
應訴管轄制度適用之探討
時代法學(2015年6期)2015-02-06 01:39: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在线99视频|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制服丝袜亚洲| 亚洲人在线|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本亚洲精品网站|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色噜噜久久| 欧洲亚洲一区|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夜夜操狠狠操| 黄色片中文字幕| 在线a网站| 免费在线a视频| 国产男人天堂| 毛片在线区| 色综合久久88|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国产三级a|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在线无码私拍|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在线欧美国产|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天天色天天综合|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中文字幕第4页|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99re视频在线|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久久综合干|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偷倩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成人|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精品播放|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激情视频综合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AV熟女乱|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jizzjizz视频|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国产免费黄|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