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修超
(山東魯韻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濟寧 277600)
隨著房建工程的不斷發展,防水混凝土結構的防滲漏施工工藝變得至關重要。選擇適當的防水混凝土材料、采用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法、加強質量控制與安全管理,都對工程的經濟性、環境友好性和長期使用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深入了解防滲漏施工工藝的各個方面,實現工程質量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2.1.1 防滲漏施工工藝的成本分析
一方面,防水混凝土材料的成本是影響整個防滲漏施工工藝成本的重要因素。優質防水混凝土材料價格昂貴,但具備出色的強度、耐久性和抗滲性,使用這類材料可以大幅提高工程質量,盡管短期投入成本較高,但從長遠來看,可以減少維護費用,延長使用壽命,有助于節省后續成本。另一方面,低劣混凝土材料成本低廉,但抗滲性和強度較差,長期使用易滲漏、開裂,不僅影響使用功能,還需要頻繁維修保養,不僅增加了維護成本,還會縮短結構使用壽命。因此,在混凝土材料選擇上,應充分考量材料性能與價格的匹配程度,對項目整體質量、使用壽命和維護成本產生重要影響。
此外施工技術和質量監管也舉足輕重。像高壓噴射這類先進施工技術,操作復雜,施工難度大,依賴于熟練技術工人,可顯著提高混凝土結構抗滲性,但也增加了人工和設備成本。另外,為保證施工質量,必須建立周密的質監體系,對每個施工環節實行嚴格檢查、檢測,這無疑增加了質檢費用。但是質量問題一旦出現,維修和返工成本更大,還會縮短使用壽命。
2.1.2 防滲漏施工工藝的投資回報分析
投資回報分析主要是通過對項目的投資成本和預期收益進行比較,以評估項目的經濟效益。對于防水混凝土結構防滲漏施工工藝來說,其投資主要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設備成本等。
從材料成本來看,防水混凝土的主要材料包括水泥、砂、石、水和防水劑等,這些材料的市場價格相對穩定,因此,材料成本的波動較小。而人工成本和設備成本則會受到市場供求關系、勞動力價格、設備價格等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波動性。
從預期收益來看,防水混凝土結構防滲漏施工工藝的主要收益來自于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和改善建筑物的使用環境。通過有效的防水處理,可以有效防止雨水和其他液體滲入建筑物內部,從而減少建筑物的維修和更換成本,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同時,良好的防水效果也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舒適度,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質量。
2.2.1 防滲漏施工工藝對環境的影響
防滲漏施工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材料開采利用、施工作業過程和結構報廢棄放等多個環節。具體而言,在材料準備階段,大規模水泥生產會消耗大量石灰石、粘土等非可再生資源,采礦過程破壞地表生態環境;水泥生產過程又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施工期間,機械設備運轉產生的噪音、揚塵以及大量水資源的消耗,對周邊環境造成不同程度干擾。施工現場還會產生各類報廢包裝材料、混凝土等廢棄物,它們的處置若不當會污染土地。就長遠影響來看,水泥材料和混凝土結構的制備都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等化石燃料,導致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加劇全球變暖。當這些混凝土防滲漏結構報廢后,處理也會對環境造成一定壓力。
2.2.2 防滲漏施工工藝的環境效益分析
從環境效益的角度來看,防水混凝土結構的防滲漏施工對資源節約與生態保護都有重要意義。首當其沖的是水資源。良好的防滲效果可減少地下水過度開采的需求,遏制水位下降,維持地下水循環系統的平衡,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同時,防水技術的進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水泥等材料的依賴,這不僅意味著探礦、運輸等環節碳排放的下降,也減輕了水泥生產過程的環境壓力。此外,防水混凝土結構壽命更長,可減少建材更換和相關污染。防水效果好的建筑,內部濕度更低,這將減輕制冷負荷,降低建筑能耗。不僅如此,防水混凝土結構還改善了建筑內部環境,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適度,這對居住者的健康與心理狀態都有好處。
攪拌環節要選擇優良的水泥、骨料、外加劑原材料,精準配比,然后采用高效攪拌設備對混合料進行充分混勻,通過嚴格控制攪拌時間,避免出現初凝。優質均勻地攪拌混凝土才可確保后續輸送和澆筑過程的順利進行。在運輸環節要選用適宜的輸送設備,開辟合理的運輸路徑,尤其對高層建筑,要控制運輸高度與距離,減少可能的混凝土分層分離。此外,還要精心設計、調控輸送速度,在防止過度振搗的前提下,保證混凝土內部組分的均勻性。整個運輸與灌注過程中,要實時監測混凝土性能指標,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最終確保混凝土在澆筑后能很好固化,發揮應有的防水作用,提高防滲漏工程質量。
在澆筑前,要對模板進行嚴密檢查,確保模板安裝牢固、無漏點。混凝土澆筑時,應控制混凝土的澆筑高度,分層連續澆筑,每個澆筑層高一般控制在60cm—80cm。同時要注意混凝土的振搗,使用棒針振搗器或內振器將混凝土進行充分振搗,確?;炷林械乃酀{可流動至模板邊角及鋼筋間隙。振搗時垂直插入混凝土內,然后緩慢拔出并不停振動,重復多次。澆筑好一定高度后進行表面抹平。
在混凝土壓實的同時,要控制好壓實的層數和次數。每層混凝土表面抹平后用壓實機在表面壓實。低水灰比的混凝土應在初凝前完成壓實。壓實機應采用內轂振動器或平面振動器,并控制壓實的路徑,確保混凝土整體被均勻地壓實。完成澆筑和壓實的混凝土表面應光滑堅硬。在后續養護過程中,要嚴格控制養護溫度、濕度及時長,確?;炷磷銐蚰?,從而實現防水要求。
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必須進行規范的養護,以確保混凝土充分凝固,發揮應有的防水作用。常見的養護方法有濕布、草席覆蓋、圍膜等。采用濕布養護時,要在混凝土表面完全覆蓋濕潤的草席或麻袋,并持續噴灑水分,維持混凝土的濕潤狀態,進行標準的濕養護。也可以直接在表面覆蓋防水保濕薄膜,通過減少水分蒸發損失,提供滯后的水化熱,促進混凝土凝固。無論何種養護方式,必須控制好覆蓋層與混凝土之間的溫濕度,嚴格按規程要求的時長進展,確保完全固化。
在拆模時也需要注意防水混凝土表面的保護。拆模應在混凝土充分凝固后進行。拆除側模板前,應預先用濕麻袋或皮布等覆蓋混凝土側面,防止表面水分快速蒸發造成裂縫。拆模后,混凝土表面若出現微小豁口、毛刺、滯水坑等缺陷,要及時進行抹面修復。完工后的防水混凝土結構表面應平整、完整、無明顯缺陷。做好養護和拆模都是確保防水工程質量的關鍵環節。
防水混凝土結構工程中,防水層的施工質量直接關乎整體防滲漏效果。防水層材料必須選用抗滲性能良好的產品,如密實硅酸鹽水泥、特種混凝土、高分子材料等。在施工前,必須對基層表面進行檢查處理,去除油污、灰塵等污染物,保證表面干燥、潔凈。施工時要嚴格按產品配比要求計量攪拌材料,攪拌均勻后迅速進行澆筑,在潛在初凝前完成壓實。對特殊部位如墻體角落、管線接口,要手工添加材料,嚴密壓實,防止漏點產生。澆筑完成的防水層表面應平整、無空鼓、無坑洼。除正面防水層外,在關鍵部位還需要設置防水分層。如在墻體與地臺交界、墻體與墻體交界、管線開口周圍等位置預埋防水分層材料,采用灌注、粘貼等方式形成防水隔墻,阻隔水分滲透蔓延。防水分層的設計和施工直接影響防滲系統的嚴密性。施工后,要全面檢查防水層表面及分層沿界面,確保沒有破損、狹窄間隙等漏洞出現,防水系統具備完整性與連續性。
常用的接縫處理方法有灌漿密封、注漿帶設置、防水卷材粘貼等。墻體材料脫型后的結構接縫一般采用灌漿方法進行處理,使用特殊防水灌漿材料從底部注入接縫空隙,待漿料完全充填后凝固,形成水下不漏、水上不滲的密封體。管線開口四周也可用相似材料和方法灌封,切實防止開口漏水。更多的接縫部位,如墻體交匯處、地臺周邊等位置,還需要利用防水卷材或注漿帶進行二次加固。這類防水組件可通過熱熔、膠粘結等方式與基體牢固粘貼,起到加寬防滲通道、增強局部防水能力的作用,確保接縫處百分百防漏。
施工前,對施工團隊進行防水防滲理論和施工規范的培訓,重點交底設計圖紙內容,混凝土配比設計要求,以及各關鍵工序的質量標準。同時,對模板、型架等材料和設備進行檢查確認,避免質量問題從源頭入侵。
施工中,要針對攪拌、運輸、澆筑、養生等每個工序制定質檢計劃,完善記錄表單,監測關鍵指標。如混凝土配合比的允差控制、攪拌時長、振搗均勻程度、層間拼接完整性等。對發現的質量問題要及時跟進整改,避免下一步施工的繼續積累。增設必要的過程檢測,如混凝土抗滲試驗等,確保澆筑混凝土的防水性能指標達標。
結構施工完畢后,要全面組織防水防滲質量檢驗,如表面完整性檢查、滲水試驗等,最終確定防水效果。同時與后續工作進行防水結構的施工交底,對潛在質量隱患提出整改意見,確保后續裝修融合。整個防水防滲施工周期中,要落實質量責任制,建立所有環節的質量檔案,為后續維護提供數據支持。
首先,完善安全防護設施,是硬件基石。施工場地周界應設置明顯標識、警示線,禁止無關人員接近。運輸車輛應著慢速行駛燈示警,臨時堆放材料標明去向位置。高處操作要嚴密安裝護欄,地面開挖區域拉起圍欄,夜間加裝警示燈。這些硬件安裝需要定期維檢、更新、優化,確保發揮應有警示作用。
其次,加強人員培訓,增強施工者安全意識。要建立崗前培訓機制,操作人員只有通過相關考核才能上崗。培訓內容既包括設備使用規程,也包含勞動防護和急救常識。除入職前培訓外,還要在工作期間組織安全教育,警示潛在風險。
最后,健全應急預案并經常演練。細化事故報告機制,建立案例數據庫。事后綜合分析事故原因,查找系統漏洞,限期整改。并將典型案例融入培訓內容,達到警示效果。定期開展防火、逃生、急救等應急演練,提高員工響應能力。只有強化系統觀念,持續推進安全工作,才能為施工項目提供有力保障。
總而言之,本文系統探討了房建工程中防水混凝土結構防滲漏施工工藝的經濟性、環境影響、具體方法、質量控制與安全管理。強調了在材料選擇、施工工藝、質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關鍵因素,為防水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提供了全面指導。未來研究可著眼于新型材料綠色化、施工工藝的智能化創新,為提升防滲漏施工質量、效益與可持續性,開辟更廣闊的研究方向。這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將推動房建工程領域的技術升級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