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立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革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的內涵就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并與顯性思政教育協同構成立德樹人的新模式。那么,深入挖掘教材資源,在課堂中自然地融入課程思政,是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需要,也是課程改革理念的體現,本文以人教A版普通高中數學教科書必修第一冊第五章“三角函數”第一節第一課時“任意角”為例,對課本中蘊含思政元素的顯性素材、隱性素材及中性素材進行挖掘,提煉政治意識、人文意識、科學創新三個維度,并從章引言材料、起始課創設情境、概念創建、課本的閱讀與思考材料四個方面,對高中數學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體實施展開分析。
一、高中數學教材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提煉
高中數學教科書是教師落實數學課程思政理念,開展數學課程思政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主要資源。針對教材中不同類型的思政教育素材,運用不同的教學對策,做到道器合一,形成協同效應。教材中明示的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數學知識即為顯性素材,依照學生認知水平講到位,讓學生在感染與浸潤的過程中培養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數學教科書蘊含的思政元素更多是隱性的,教材中沒有明示,但隱含思政教育功能的數學知識,要深入挖掘,加工提煉,使思政素材“顯性”,讓學生在體會與感悟中培養起價值認同、情感認同。中性素材是指教材僅僅敘述數學客觀事實,本身不蘊涵思政元素,要“無中生有”,對教材進行加工創新,合理賦予其思政元素,讓學生在思索與共鳴中培養起邏輯認同、理性認同。
以人教A版普通高中數學教科書必修第一冊第五章“三角函數”第一節第一課時“任意角”為例,可以從中具體分析、挖掘和提煉本課時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本課時作為第五章的章節起始課,包括完成“任意角”概念的構建,以及用集合表示終邊相同的角兩個主要知識內容。在教學設計上,應包括反映本章內容的章頭圖和章引言。
章引言在日常教學中容易被一帶而過,然而章引言不僅描述了客觀世界的現象,明確本章學習的目的,章引言材料作為蘊含思政元素的顯性素材至關重要,更應該充分挖掘和提煉。本章的章引言,教科書在章頭配置了一幅天體運動的圖形,月亮圍繞地球運轉是非常典型的周而復始現象,屬于學生的日常經驗范圍。那么在教學時,可以再選取其他的圓周運動、簡諧運動、潮汐變化等現實情境,不僅激發學生對本章學習興趣,而且通過天文學、物理學海洋潮汐變化等跨學科素材的挖掘,培養學生們理性思維和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即人文意識、科學創新。
在本課時“任意角概念創建”過程之情境引入的一個環節,可以繼續延續章引言的周期現象舉例,挖掘隱性素材,啟發引導介紹我們身邊的周期現象——摩天輪“天津之眼”即天津地標建筑的運轉,在潤物細無聲中,厚植家國情懷;情境引入的第二個環節,教材第186頁中有這樣一段中性素材: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大于360度的描述。例如:體操中有“前空翻轉體540度”“后空翻轉體720度”。教材中這段素材篇幅不多,內涵豐富,表達的不僅是數學知識內容本身超出初中所學范圍的角,也是來自體育比賽項目中解說員常常說的實例。教師在情境創設時,要有捕捉思政元素的意識,不妨播放我國奧運冠軍比賽的視頻,傳遞的理念不僅是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更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厚植了愛國主義情懷,蘊含的思政元素即政治意識、科學創新意識。
本課時作為學習三角函數單元的起始課,為了更好地向學生滲透研究三角函數的必要性,教材第186頁的閱讀與思考材料“三角學與天文學”,不僅講述三角學的發展歷程,而且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和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特別是材料中這樣的一句話:“實際上,由于天文學研究的需要,制定更加精確的三角函數表一直是數學家奮斗的目標,這大大推動了三角學的發展。”很明顯的思政元素,應該提煉并宣講到位,蘊含的思政元素是豐富的科學創新意識,跨學科解決問題的思想意識和人文意識。
二、高中數學教材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
(一)背景材料的合理利用
在本節教學設計時,充分利用章引言材料,布置預習作業并提出四個問題。
問題1:談談你對周期性的認識,請找相關資料。問題2:我們用什么數學模型,刻畫相應現實問題的變化規律?問題3:所學過的函數模型,可以刻畫周期性變化規律嗎?問題4: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周期現象?請舉例。
設計意圖:通過對章引言的預習,加深對現實世界中具有周期性變化現象的了解,并明確“這些現象都可以用三角函數刻畫”,學生更加明確學習三角函數的意義,同時,也懂得客觀辯證地看待客觀世界的變化規律。
(二)導入情境的合理創設
接著章引言有關周期現象舉例,可以引入我們天津的地標建筑,即摩天輪“天津之眼”的運轉。“天津之眼”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橋上的摩天輪,也有著“亞洲第一摩天輪”的稱號,圍繞座艙做圓轉運動呈現周期現象,設計問題:隨著時間的變化,研究座艙的位置變化。
設計意圖:通過家鄉美麗的摩天輪,講述周期現象的同時,創設情境,引出單位圓及角的舊知,同時順理成章,合情合理地培養學生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生活問題的意識,也體現了思政的人文意識。
(三)實際問題的適時放大
在設計初中所學角無法滿足現實實際問題,即“任意角”推廣的必要性這一環節,在教材第186頁中,提到“前空翻轉體540度”“后空翻轉體720度”這些來自體操的動作名稱。教師對思政素材再加工,適時放大,分享奧運冠軍在比賽中的視頻,不僅向學生傳遞了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而且可以借勢鼓勵學生們學習奧運冠軍的精神。
第一個視頻:14歲便獲奧運冠軍為國爭光的跳水運動員全紅禪,在杭州亞運會比賽時的視頻,解說員說“向前翻騰三周半”,請思考,這是多大的角?
第二個視頻:來自天津的選手朱雪瑩,在杭州亞運會蹦床比賽項目中獲得冠軍,解說中說“前屈三周,后屈兩周”,請思考,為什么要說“前”“后”?
第三個視頻,是冬奧會冠軍谷愛凌首次在比賽中嘗試做“左轉偏軸轉體1620度”,解說員和谷愛凌本人都激動不已,為什么激動不已,1620度又是多大的角?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奧運冠軍們的比賽視頻,介紹學生身邊的例子,不僅為“任意角”概念的構建創設情境,引發認知沖突,提出問題,為新知的講授做好鋪墊,同時也很自然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宣揚體育精神。特別是谷愛凌比賽視頻的準備,更是思政教育最佳契機。解說員說:“她用自己從未嘗試過的難度,挑戰著自己的對手,也挑戰著自己的極限。”賽后,谷愛凌接受采訪時說:“在做自己從未嘗試過的難度時,是我最美、最自信的一刻,因為我從不怕失誤,我愛的是過程!”借此鼓勵學生們也要向這些冠軍學習,不僅要有堅定的意志品質,吃苦耐勞的精神,更要為了夢想,敢于嘗試,不怕困難,勇敢迎接挑戰!
(四)閱讀材料的適度利用
數學文化的閱讀材料即不可占用太長課上時間講解,但也不可忽略而不提。本課時在設計時,請學生們課下結合課本的閱讀材料,搜集“三角學由來”的數學史并在本節課的結尾時花上兩三分鐘適度地分享。這樣安排的目的,學生課下搜集時,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三角學發展的整個過程,對數學家們這種鉆研執著的科學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數學教育承載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的功能,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揮著獨特作用。為了充分發揮高中數學課程協同育人的功能,教師要以數學教科書為基礎,重視數學教科書的閱讀與分析,對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系統挖掘與提煉,并準確把握這些思政元素的內容載體。同時,還應在日常教學中,利用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資源、馬列主義的理論、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結合新時代的新形勢、新科技、新思想,使數學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在每節課中潤物細無聲地滲透思政教育,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侯金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