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永華
古今中外,合作學習無處不在。《禮記·學記》中有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美國教育評論家埃里斯在其著作《教育改革研究》中指出:“合作學習如果不是當代最偉大的教學改革的話,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之一。”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社會的到來,未來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否概括與吸收他人的意見等。因此,培養學生團結、協調的群體合作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一、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及內涵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群體動力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其中,群體動力理論(Group Dynamics Theory)認為,群體本質上是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性不斷變化的動力,在其內部,任何一個成員的狀態都會引發其成員狀態的變化,而且成員之間緊張的內在狀態能夠激勵群體達成共同的預期目標。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而是學習者對知識進行加工和選擇,并積極主動進行建構的過程。因此,在建構主義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外部的輔導者、支持者。除此之外,認知發展理論、需要層次理論也構成了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合作學習進行了探討,這使得合作學習概念的界定表述不一。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教育心理學家斯萊文教授。他認為,合作學習是讓學生在小組或小團隊中展開學習,互相幫助,來學習某些材料,并依據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或認可的課堂教學技術。盡管在合作學習的研究上各有側重,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必然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
二、小組合作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研究實踐
(一)小組合作在英語課堂之初體驗——度
課改之初,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專門提及合作學習。那么,如何進行合作學習,筆者在英語課堂上進行了初步探索。
1.體驗一: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小組劃分,以新激趣。 生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思維過程靈活性大,因而活潑、好動、好奇、好新,求知欲旺盛。教學中,筆者充分引導這份好奇心,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學生劃分成英語水平相當的小組,并采用不同的座位模式,使學生產生新鮮感,以新激趣。
2.體驗二:依據學習需要進行小組合作,以學代教。
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而學生間和小組間的交往尤為重要。由此,教師在適當的情況下,如當學習內容有“一定的難度”“一定的梯度” “一定的跨度”或“一定的新穎度”時,可以嘗試把小組合作引入英語課堂,改變教學方式,利用“組內合作,組間競賽”的活動形式來激活課堂。如在教授外研版Module10 The Spring Festival一課時,由于剛過完春節,學生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教材中有關春節的話題活動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學生先單獨找出文本中提到的活動,并補充自己在春節中所經歷的活動,然后進行交流,再以小組間競賽搶答的方式來匯報結果,并且要求每次搶答人選必須由不同的學生承擔。由此,學生積極和主動的學習情緒高漲。他們有話可說,有話能說,有話愿說。此時,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團隊合作的意識得到培養,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點動成線。
(二)小組合作在英語教學之再發展——量
隨著搖號入學政策的實施,教師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班級內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集備組、學科組的教師相互合作,展開研究,進一步優化小組合作,試行“小組合作、量化積分”的教學模式。
1.小組的優化
把小組內的學生按照其英語水平的高低,分層編號。規定每位學生的記錄積分由本組組長負責核查,外組組長負責審核,課代表負責監督,教師負責最終裁判。
2.小組積分法
積分的量化采用美國斯萊文教授的兩種方法:
(1)小組分層積分法,即對組內不同水平學生積分標準不一樣。
(2)小組活動比賽法,即小組間同水平學生進行比賽。
3.小組積分過程
(1)課前積分——做準備
目的:約束學生進入上課狀態。
課前積分量化,包括上課是否遲到,學習用具是否整齊,是否跟讀單詞,都做到積分增加,個別沒做到,酌情減分。
(2)課中積分——抓心神
目的:激活課堂,吸引學生。
教學內容活動化積分。當教學內容允許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些活動來量化積分。量化標準為:各小組參與活動的人數以及活動的質量。
教學方式多樣化積分。當教學內容不適合搞活動的時候,可以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量化積分,激活課堂。如:抽——電腦抽號,調動全體;拍——現場巡視,隨機拍選;搶——起立搶答,快者獲勝;限——限時作答,提高效率。量化標準為:抽到或拍到,會,則積分不變;不會,則積分減少;搶到,答對,則積分增加;答錯,則積分減少。
(3)課后積分——抓落實
目的:全面落實,查缺補漏。
課后積分量化。上課沒過關的學生,課后落實過關了,作業補交,則可酌情加分。
積分量化適時不間斷地對學生行為進行評價,做到“點對點”的認可和及時反饋,契合了初中生渴望“被關注”“被賞識”的心理需求,而獎分共享、扣分同擔的形式,能監督學生自律和他律,培養其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應該說,教學模式的創新,解決了實際問題,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師師互動,線動成面。
(三)小組合作對減負增效的深思考——衡
2021年,“雙減”政策出臺,如何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確保教學質量,成為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為扎實推進“雙減”工作落地見效,筆者對于如何利用“小組合作、量化積分”進行減負增效,進行了思考與實踐。
首先,從作業數量著手,主要針對單詞作業,借助量化積分,讓作業與小組積分掛鉤,使作業數量小組化,解決作業應該適時適量的問題。從作業內容切入,針對聽、說作業,提出讀、模仿、配音不同要求,使作業內容層次化。
其次,根據初中生的性格特點,主要針對拓展作業,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張揚學生個性。例如:小結時,可以采用手抄報、思維導圖等作業形式,使作業形式多樣化。
再次,從養成教育出發,規范要求,關注習慣養成,使作業書寫規范化。
依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版),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將評價貫穿于學生“挑與選”作業內容的自我評價中,質疑提問的生生互評中,以及教師對于不同層次學生作業批改的差異性評價中等。
最后,家校聯手,關注過程,使作業小結動態化,實行“日清”“周結”“月表彰”,為學生全面、個性化地發展做好規劃。
“小組合作,積分量化”的活動模式,為學生打開“奮斗”的方式,變“過程積累”為“過程激勵”,變“被動管理”為“快樂積分”。對學生的評價由定性轉為定量,讓“優秀學生”面孔更加清晰,為更多學生的成長進步樹立榜樣和標桿。
小組合作在英語教學中的探索過程是試驗、發展、再思考的過程,必然需要反復實踐、不斷探索。這就要求教師要學習教育家精神,啟智潤心、因材施教,在不斷靠近“大先生”的成長之路上,一路前行。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