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芹
教學行為研究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起開始成為專門的研究領域,近幾年逐漸成為教育研究的熱點。小學語文具有基礎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課堂教學肩負著極其重要的責任。語文教師是語文學科的施教者,課堂行為及策略更是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之中。
“發現課堂”是學校致力于實施“發現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形式。這種課堂教學形式要求教師充分發現學生的智能,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訓練學生的思維,充分鍛煉學生的能力,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信,充分保障學生的幸福。
在“雙減”背景下如何使教師的課堂行為巧妙地起到提質增效的作用呢?在主持小學語文“發現課堂”中教師行為及策略的研究課題的工作中,筆者總結了以下關鍵性策略:
一、感染學生情態,營造發現氛圍
課堂氛圍是學生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公共情緒狀態,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活躍學生思維、構建師生和諧關系、提升教師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
(一)喚醒“笑”的細胞
有人說“愛笑是一種能力”。可是,很多教師因為工作和生活的細瑣與繁重,課堂上臉部肌肉幾乎是僵硬的,他們忽略了教師的情緒、態度對學生的影響。長此以往,這種狀態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和情緒負擔,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潛能的開發。所以,課堂上教師應該喚醒自己“笑”的每一個細胞,通過自身積極教學情態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情態。為此,教師在每一次走進課堂之前都要整理好自己心情,盡量使自己擺脫煩惱與一切負能量因素,面帶微笑,滿懷激情,使人之三寶——精、氣、神始終伴隨,學生就會腰背挺直,眼中帶光,和教師情態“心中有愛,眼中有光,腳下有路”相和,從而為課堂上發現知識、主動探究作好鋪墊。
(二)巧用“愛”的撫摸
在常規課堂上,很多語文教師忽視了肢體語言的重要性,而“發現課堂”要求教師采用多種形式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樂于合作、勇于探究。因此,教師不但要走下講臺,融入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而且還要有意地對發言膽怯、自信心不足或有創新思維的學生給予關愛:拍拍這個學生的肩、摸摸那個學生的頭、握握踴躍發言學生的手……這樣的愛撫會使學生感到親近、輕松,有助于他們思維火花的閃現。
(三)展示“藝”的風采
“發現課堂”是鮮活的課堂,是幸福的課堂。在實踐中,如果教師只傳授知識,每一節課的流程都千篇一律,那就會使學生上“一節課”而知“百節課”,感到索然無味。因此,教師要善于即興“表演”,增添課堂新意,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教學老舍先生寫的《草原》的“主客聯歡”部分時,筆者隨口唱了《愛我中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學生的興奮點一下子被激活了,頓時精神抖擻,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學習精氣神高漲起來,進一步感受到了我國各民族之間的深厚情誼,同時這樣的做法也使新課標倡導的“德育為先”的理念落到了實處。
教師的精彩范讀、引導討論、美觀的板書、惟妙惟肖的模仿等即興才藝展示,都會成為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的火種,這既強化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又會使學生身心受益,提升幸福感。
二、靈活把握課堂,交流發現靈感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完成既定目標,而且要注意到學生的感知思維、注意力和腦力勞動的積極性。同樣,教師也必然會有一些新發現。教師必須有高度的靈活性和智慧,巧妙且自然地把自己的發現和感悟表達出來,讓學生得到更多的收獲。
例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時,上課伊始筆者引導學生質疑。有的學生提出:“晉察冀是哪里?狼牙山在哪里?距離我們遠嗎?”有的學生提出:“五壯士為什么要把敵人引上絕路?五壯士為什么要跳崖?在跳崖之前為什么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針對一系列的問題,學生交流了預先搜集的資料。筆者認為即使這些資料很詳實,但對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來說,仍會有距離感。于是,筆者把自己曾經去河北省保定市易縣進行“狼牙山紅色之旅”的經歷介紹給學生,還展示了相關照片。學生看后,紛紛表示也要去看看。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他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課堂氣氛濃烈。
再如:在學習《宇宙生命之謎》時,當研究到“無限”這個詞語時,筆者突然想到了《雷鋒日記》中的一句話:“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筆者及時把這句話告訴給學生,并加以說明,他們很感興趣,不約而同地重復背誦。這句話看起來雖然與文本沒有關系,但對于雷鋒精神的傳承和“立德樹人”、樹立文化自信、提升審美創造是非常必要的。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經常會把看到、聽到或感受到的人、事、景或電視節目、短視頻,如《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航天事業新成就、北京冬奧會等,用適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語言方式繪聲繪色地說給他們聽。這三兩分鐘的“神聊”是學生愛上語文課的原因之一,它使語文課堂教學永遠富有新意,并成為學生的期盼。在“雙減”背景下,這樣的做法既實現了提質增效的目標,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植根在學生的心田。
三、精準量化評價,激活發現欲望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苦衷:大多數學生課堂參與學習熱情不高,無論教師怎樣語言調動,他們還是大氣都不敢喘;可一旦下課,大家的話匣子立馬打開,而且聲音一個比一個大。這樣的學習現狀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語言表達等能力發展,不利于對新知識進行自主發現探究。
為了聚焦解決這根源性困境,筆者對學生的課堂學習采取了“精準量化評價法”。把全班學生的名字打在一張紙上,然后公布評價細則:在“課前2分鐘演講”“預習質疑”“自主發現”“交流發現”“匯報發現”“討論探究”“感情朗讀”“書寫鞏固”“課堂收獲”等環節中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酌情加分,一次加1分(每節課每個學生最多加2分),每個月統計一次。然后,認定座位每一列分數最高學生為語文小組長,負責收發作業本、學習質量監測或檢查預習、批注、背誦、復述及每一周的實踐性作業。同時,筆者還規定,在集體回答教師或同伴的問題時,誰的聲音第一個出來,就獎勵“思維敏捷”分——1分;如果哪位學生的答案有創新性就加2分,這樣公平、公正、客觀、精準的評價策略得到學生的一致認可。
“發現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熱情高漲,發現、創新及表現欲望極強,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參與各項學習活動,使課堂真正成為高效課堂、生態課堂。
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素質、教學理念、教學能力的外在表現,是教師專業知識、教學技能和教學經驗的具體應用。教師只有通過在真實課堂中的積極實踐,在行動中隨著情境的變化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不斷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