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燕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中,生字課占據著重要地位,既為學生的閱讀與寫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又為學生深入理解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提供了重要保障。不僅如此,生字課還是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關鍵路徑,是幫助學生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樹立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因此,重視生字課的設計與實施是為學生語文素養與學習能力的雙重提高的必經之路。然而,在教育教學中,生字教學的開展并非是一帆風順的,這是因為漢字中存在著較多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為學生的學習過程造成了一定困難,同時生字學習對學生的記憶程度、理解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與學習信心。當前,針對生字課程設計的教育理念與策略五花八門,教師在備課工作與策略設計方面應當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深入把握所學內容的實際特點,巧用生字的特點、特征,設計出高效率的生字課堂。
一、當前小學語文生字教學所存在的現實困境
(一)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
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尚未成熟,在學習活動中,他們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與探索欲望,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更容易被新鮮的知識或事物所吸引。但這也導致了他們很容易對教學內容產生厭煩、自控能力有待提高、注意力不夠集中、在生字學習中專注力不足等,這些情況的發生都會造成生字教學效率低下、成果不佳。其實,課堂是師生之間的“雙向奔赴”。
(二)教師的生字課程設計缺乏多樣性
小學階段是學生進行系統化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對學生未來學習態度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生字課程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很多學生而言,生字學習理解難度大、記憶要求高,因此“難如登山”。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教師依然受到應試教育的思想桎梏,采用程式化的傳統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以口頭授課方式為主,以填鴨式教學為基本形式,導致學生學起來吃力、記起來費力,對字、詞的理解缺乏深入性,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長此以往還有可能會打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傳統、單一的教學設計看似高效率,實則低效果,是“唯分數論”思想在生字教學中的一種延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三)教師過度注重創新,導致喧賓奪主
與照本宣科的傳統教學設計不同,還有一部分教師在生字課程設計中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具體而言,這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過度注重創新,將課程設計的重點放在形式與策略上,導致教學設計流于表面形式,學生看上去學習熱情高漲,但是學習效果卻并不理想。例如:故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都是生字教學中優秀的教學策略,但是很多教師在應用中只注重追求故事的新穎性、情境的創新型,而對生字的字音、字形、字義的教學一筆帶過,學生看上去經歷了完整且有趣的學習過程,但對生字的了解如同“蜻蜓點水”,并沒有留下深刻印象。由此可見,在生字課程設計中,創新固然重要,但是教師要將提高教學質量作為教學創新的基本目的。
二、小學語文生字課程的設計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在生字課程的設計工作中,教師要遵循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從班級整體的角度出發,深入了解當前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認知水平。主體性原則要求教師在課堂實踐中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便于教師及時捕捉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學模式與進度作出適當的調整。
(二)趣味性原則
生字學習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認知程度、記憶能力都有所要求,因此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性原則的驅動下,教師要從以下兩點著眼——教師要根據學生當前的學習興趣,積極探索出迎合學生興趣點的教學形式、教學設計,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教師還要注重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本身的趣味性,讓學生通過新奇有趣的教學設計對漢字學習產生好奇心,在深入學習中逐漸感受到我國漢字的魅力與趣味性,從教師引導學習到學生主動學習,為學生未來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奠定基礎。
(三)多樣性原則
小學階段,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同時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作為教師,在生字課程設計中要避免千篇一律、循規蹈矩的情況,盡可能地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保持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同時,在生字教學中,不同的生字詞有不同的特點,教師要根據生字的具體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讓學生能夠精準把握記憶的要點、理解的重點。
三、小學語文生字課程設計的實踐原則探究
(一)根據生字結構,有序學字
在生字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導致學生記憶效率低下的“罪魁禍首”是學生缺乏系統性的學字思維,只能學一個字認一個字、認一字記一個字,這種死記硬背的機械性記憶效率低、成效差,需要多次反復,自然也會打擊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幫助學生落實知識,而且要傳輸給學生學科思維。在生字課程設計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捕捉漢字的規律性,改變為了教“字”而教的現狀,引導學生發現構字的規律,掌握相應的識字方法,實現學一個、記一篇的現狀,讓有序學字在教學中真正落實。例如:在小學中低年級的生字課程中,我們就要讓學生發現部首的“秘密”——含有相同部首的字大多表示同一類事物,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部首推理、記憶、聯想所學生字的具體含義。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只小蟲子》課后習題“讀一讀,注意加點字,說出你的發現”的教學為例。這道題目涉及了“脾氣、腹部、胳膊、肩手、臂、胃、腎”等生字詞。這時,教師可以根據小氣泡之中的提示引導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時通過查字典進行解決,并且對讀音進行標注。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一下這些加點字分別有什么樣的特點。學生很快得出結論:“這些生字都有‘月字旁,而且都表示了身體的部位。”教師可以在學生這一認識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回顧課文,通過信息技術展示出蟋蟀圖,并且和學生一起邊讀字詞邊將字詞標注在圖片合適的位置上。在完成這一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延伸教學,引導學生想一想,還有哪些表示身體部位的字詞也同樣帶有月字旁。這時,學生紛紛給出了答案——脖子、大腿、笑臉、肚子。還有一些學生給出了拓展詞語——肝臟、肛腸、胸部。這時,相信很多學生都對“月”字旁有了大致的理解與猜測,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點明與總結:“月字旁在古代代表著‘肉,所以這些有月字旁的字與身體的部位相關。”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的記憶,而且能夠讓學生在了解漢字結構的同時,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對學習方法進行分析與總結,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立足生字字理,從源學字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生字課程中,部分學生存在著會書寫、會拼讀卻不會解釋的問題,這無疑讓生字的學習要素孤立開來,造成機械化記憶與程式化學習的局面。基于此,在生字教學中,我們應當從生字字理出發,引導學生更為高效率、高成果地對字形、字音進行記憶,從源學字、深入落實。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神州謠》的教學為例。在這一課中,我們學到了兩個易混字——“州”和“川”。為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梳理思路,教師就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出示字源圖(如圖1所示),引導學生觀察后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并問一問學生圖中哪一個是“川”,哪一個是“州”。
圖1? 字源圖
通過觀察、分析與討論,學生紛紛表示:“川”看起來像水在流動,中間有點的是“州”,沒有點的是“川”。這時候,學生雖然從字理角度解釋了“川”,但是卻對“州”解釋不清。這時,教師可以加以補充:“我們可以將字源圖中‘州中的點看作是‘島,因為人要住在水上的小島上。”這時,學生茅塞頓開,既能區分兩個字的字音、字形、字義,又能從字義的角度加深印象與理解,感受到中國漢字的魅力所在。
(三)結合課文語境,文中學字
隨文識字是生字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有利于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記憶生字的含義,加深理解與感悟,提高學習效率。不僅如此,文中學字還能夠推動課文教學與生字學習的充分融合,讓生字教學依托于具體的文本學習,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也為學生的學用結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文本資料,根據文本的特點隨文而變地使用教學方法,努力找到閱讀教學與識字學習的最佳融合點。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大小多少》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入一字對聯:“大對小,多對少。”讓學生結合文本關系的理解,加強對漢字之間聯系的認識,也讓學生初步認識到了對聯,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識字學習中去。這一文本朗朗上口、簡單明了,能夠讓學生輕松記憶所學內容,降低學習的難度。在學生快速對“大、小、多、少”有初步了解后,教師可以將這四個生字寫在黑板上,并且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仔細想一想,你們在哪些場景中見過這些漢字?你們對這些漢字有什么樣的理解呢?”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了暢所欲言的空間,既調動了學生的回憶,又便于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活躍課堂氛圍。然后,教師可以以圖示意“大對小,多對少”的關系,實現抽象與具象的巧妙融合,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實效性。最后,教師可以拓展課堂內容,向學生設問:“同學們,你們以前有沒有學過具有這樣關系的字詞呢?你們能不能用對聯的方式將這些漢字的關系表達出來呢?”在教師設問的驅動下,學生很快便搜集、整理了自己已有的知識,給出了如“天對地”“長對短”等答案。這樣的教學設計通過簡單、明了的方式,加強了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向學生滲透了對聯的思想和內涵。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生字課程既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性基礎,對未來聽說讀寫的深入學習有著重要影響。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突破當前自身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在深入分析學生學習特點的同時,樹立創新理念、運用科學策略,在教學設計中遵循趣味性原則、主體性原則以及多樣性原則,通過有序學字、從源學字以及文中學字等多種教學路徑,讓學生愛學、會學、善學、好學。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