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玉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戶外自主游戲是幼兒園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有益于幼兒體能發展,有益于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有益于幼兒自我概念的主動建構,有益于社會性、語言表達、邏輯思維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通過戶外自主游戲,幼兒可以體驗到自主感與自我發現的快樂,鍛煉膽量,體驗成功,建立自信與自尊。
戶外自主游戲區域內容多、材料復雜多樣、指導難度大、持續性差,使發展具有間歇性,幼兒發展的空間受限。而利用好家長資源,加強教育共同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案例引發問題,家園互動活躍
(一)游戲背景
孩子拿著呼啦圈,在腰間轉來轉去,可中班幼兒身體協調性和腰部力量未發育完全,很多都轉不起來。忽然,妍妍說:“我要讓它像輪胎一樣,滾起來!”說著她就滾起了呼啦圈。看到妍妍玩得開心,其他小朋友也紛紛效仿。我借此機會提問小朋友:你們還有什么玩法?小朋友紛紛思考,于是如何不一樣地玩呼啦圈成了我們的新問題。
(二)游戲反思
此次游戲體現了幼兒的自主性,教師也適當放手讓幼兒自己去探索,但由于缺乏經驗,幼兒探索受到了局限。發現問題:一是材料單一,玩法單調;二是缺少游戲經驗,難以支撐幼兒持續展開互動。
(三)解決的方法
面對出現的問題,我們進行了班級討論,并請幼兒將問題帶回家中。家長們你一言我一語,在班級群中討論十分熱烈。通過家長、教師、幼兒三方聯動,我們很快總結出解決問題的幾個關鍵點:1.增加同伴;2.增加呼啦圈的數量;3.擴大場地、投入輔助材料。于是我們開始新嘗試,幼兒自由自主地結組游戲,家長自愿參與活動。游戲玩法越來越多,孩子們大膽游戲,樂此不疲。
緊接著,新的問題出現了。班里的小機靈浩浩說:“老師,我們呼啦圈有許多種玩法啦。”我順勢引導說:“你來玩一下。”一會兒,其他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說出玩的方法。于是教師意識到該對孩子們的游戲提升、梳理、小結了。如何梳理、提升?如何再度讓幼兒和家長參與進來?教師布置了親子小任務,將幼兒戶外呼啦圈的不同玩法發到班級群中,請大家制作親子卡片,記錄玩法,然后裝訂起來,每天挑選其中喜歡的游戲,并創新、發展。這樣,呼啦圈的玩法越來越多,于是家長又自主制作圖文并茂的呼啦圈玩法手冊,每天都有新玩法及時補充進來。之后通過廣泛互動、刪改,記錄方法簡單、扼要、通俗、易懂,孩子也積極參與到記錄中,不僅記錄呼啦圈的玩法,而且不斷推廣到其他游戲中,手冊越來越厚。師幼、家長的戶外自主游戲興趣也更濃,幼兒游戲經驗也越來越豐富,不僅身體得到充分鍛煉,而且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等能力迅速提升。
二、精心組織問卷,家長培訓鮮活
家園合作自主游戲的嘗試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問題也不斷呈現。圍繞問題,我們又組織問卷活動,問題包括:1.如何理解戶外游戲;2.促進幼兒哪些方面的發展;3.阻礙戶外自主游戲開展的因素;4.游戲持續的時間和質量的關系;5.戶外自主游戲家長最關注哪些問題。然后根據問卷,開展鮮活、有針對性的戶外自主游戲培訓,使家長和教師進一步理解戶外自主游戲,從而更好地合作,為游戲提供支持,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一)內容鮮活,成效明顯
通過問卷調查分析,我們將家長的問題、困惑匯總為三個問題:一是對戶外自主游戲理解過于表面,二是家長和教師不能放開手讓幼兒去探索,三是安全因素考慮較多。問題的呈現,為我們開展戶外自主游戲培訓指明了方向。絕大部分家長和教師參加培訓,參與度極高,討論熱烈。
1.視頻互動,細致觀察。通過展示幼兒園自主戶外游戲的視頻,讓家長看到孩子在游戲中的表現,分析孩子自主游戲的要素,從而理解戶外自主游戲是如何促進幼兒發展的。
2.梳理疑惑,介入靈活。根據家長提出自主游戲存在誤區:一是認為只是放開手幼兒自己玩;二是不了解自主游戲如何為自主;三是如何給幼兒提供支持、如何指導介入的疑惑。我們也作出了專業的解答:(1)幼兒需要培養自覺、自律、自省、自立、自主、自信的品質,孩子的背后都有以身作則的父母,請家長當好表率。(2)游戲場地的自主、游戲材料選擇的自主、游戲伙伴選擇自主、游戲玩法自主、游戲表達表現以及交流的自主。(3)尊重幼兒、信任幼兒,可以通過游戲來學習,給予幼兒充分的游戲機會。
自主,非放任不管,教師家長嘗試適時地介入:一是兒童一次次地重復某種行為,對游戲不感興趣時,如何適當地介入。二是兒童在游戲活動中變得沮喪時,遇到困難,開始想要退出游戲時,需要適當介入。三是孩子游戲因為遇到困難,人數慢慢減少,就要觀察一下游戲的設置是否合理,這時需要介入游戲,并給予指導,讓幼兒重燃對游戲的興趣。四是游戲中出現不安全因素和游戲糾紛時,就要介入引導,確保幼兒安全。
(二)案例分享,活躍思維
為了讓家長更好地通過實例去理解戶外自主游戲,中班教師與家長分享滾筒游戲,利用離園時間,邀請家長“一對一”對幼兒進行指導,給初期滾筒游戲打下基礎,促進幼兒游戲開展。同時也給家長啟示,如何參與到活動中去支持幼兒游戲,循環往復推進游戲進程。
通過此次培訓,家長對戶外自主游戲有了新的認識。在討論中,家長希望通過實踐操作加入到戶外游戲中,我們也在培訓中與家長討論了接下來的實施方案——家長參與戶外場地的劃分。
三、家長參與游戲,區域劃分靈活
通過開展關于戶外自主游戲的培訓,家長紛紛表示想要加入戶外游戲活動中。我們在與家長的商討中,確定了下一步為參與戶外區域劃分。
(一)了解環境,靈活劃分
大家匯集在操場上,圍繞劃分的價值——幼兒規則性的養成、節省幼兒戶外擺放材料的時間、解放家長和教師,讓成人有足夠的時間觀察幼兒、靈活材料擺放方式,激發幼兒的創造力。進一步明確了劃分區域場地的靈活多變,并紛紛交換意見。
最終,根據幼兒園的現有環境將活動區域劃分為12個部分。我們利用家長資源,征集分區的區牌。經過投稿篩選,我們選出12個區的代表性區牌。家長也和我們共同討論并準備分隔活動區的材料,如彩旗、裝有各種顏色水的廢舊油桶、交通標志牌、即時貼紙等。
(二)家長參與,靈活嘗試
我們將家長的參與分為幾大步驟:分區討論—探索材料—分區及擺放材料—幼兒嘗試—靈活調整。
我們以家長開放日為契機,引導家長參與到游戲中去,讓家長和游戲、家長和幼兒親密接觸。首先,各小組由相應的教師牽頭,家長、幼兒實地進行商量、討論:想怎么玩?能用到哪些器材?這些器材能發展幼兒什么能力?大家集中在一起,教師、家長、幼兒紛紛大膽嘗試。家長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各個區域的材料整合利用,進行了創造性的靈活搭配、創意組合。
家長參與分區活動后,幼兒通過榜樣的影響,逐步習得自主選擇、自主擺放、自主結伴、自主玩耍、自主交流、自主溝通、自主收拾玩具,形成了收拾整理的好習慣。經過一段時間后,幼兒逐漸自主地進行材料的擺放、收拾,這下,破解了游戲中的難題。
(三)家長感悟,持續互動
交流研討環節中,家長發現,一個個看起來簡單的戶外活動,費盡了教師的心思。教師站在幼兒的角度上細心研究、親身體驗,真正做到了以孩子為主體。家長深受感動,參與起來更加主動。
家長參與“戶外活動分區劃分”教研活動,提高了戶外區域、活動器材的利用率,更增加了戶外活動的挑戰性,提高了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培養了幼兒自信、勇敢的優秀品質,同時調動了家長參與幼兒園教研活動的熱情,將家園合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通過以上的案例引發、家長培訓、參與場地劃分等家園合作互動,戶外自主游戲將教師、家長、幼兒的游戲熱情點燃,大家參與性越來越高,幼兒自主游戲的水平、質量提升很快。
今后,家園合作、共同探索將成為常態,幼兒的戶外游戲將更加開放、自主、多樣。我們會不斷家園合作,嘗試新的教研方式,探索新的合作路徑,不斷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提升。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