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語文作業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于提高學生的學業質量,深化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起著重要作用。在“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師應當注重語文作業設計,促進語文學科功能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通過創新和優化小學語文作業,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讓作業發揮積極作用,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偏于機械練習
在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仍有很多教師偏向于機械練習。機械練習的作業是傳統作業模式的一種,這種作業缺乏足夠的啟發性和創造性,影響學生自身學習的體驗感,同時會造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缺失。
(二)作業偏離生活
很多作業內容往往脫離實際生活,顯得抽象且乏味,這是因為部分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當中脫離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往往只是單純地讓學生背誦課文,或者完成一些與現實脫節的題目。這種不能兼顧學生日常認知的作業內容會使學生難以理解文本背后真切的情感,喪失語文知識實際應用能力。
(三)作業量偏多
當前小學語文作業還延續著傳統的作業設計經驗——以量取勝,讓學生完成大量的作業內容。這樣的作業設計方案一方面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會消磨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浪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阻礙學生個性發展。
(四)作業缺乏層次性
“齊步走”“一刀切”現象在當前語文作業設計中仍然存在。同一個班級,作業統一,內容也是規定好的,學生絲毫沒有選擇的余地。實際上,教師應該明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使同一個班級的學生,語文素養也不盡相同,所布置的作業也應該有所區別。
(五)作業評價單一
針對教師對語文作業的評價,現階段仍然過于關注作業完成質量,具備較強的片面性;而評價指標中也更多關注問題的答案是否準確,因此作業評價較為單一,學生在語文作業中的期望只是尋求教師的表揚,限制了語文能力的多元化發展。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原則
(一)創新性原則
為了更好地將“雙減”政策落實到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應當融入更多創新性的作業類型,將語文作業與生活相聯系,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實踐創新性的作業可以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得到創新發展,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一步加強語文學科與現實生活的關聯。
(二)層次化原則
由于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對知識的理解水平也各有不同,為了促使學生積極完成語文作業,教師應設計層次性、差異性的作業,為優等生設計拓展、拔高類的練習,為學困生適當調整作業形式、作業難度和作業內容,幫助其鞏固語文基礎知識,從而使每位學生都可以在輕松愉悅的心境下獲得自身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當的難度下有所進步。
(三)精簡性原則
在語文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還應減少較為枯燥的內容和一些重復性的書面作業,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與合作性的作業,讓學生的語文思維得到充分鍛煉。當然,適當精簡語文作業,要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課堂知識掌握情況,教師在設計作業之前,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分析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學習訴求和具體的語文水平,做好充分的調研工作。
(四)啟發性原則
小學階段是學生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因此,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成長規律,設計生動趣味的作業內容,關聯學生實際生活,賦予語文作業啟發性和趣味性,使學生靈活開動腦筋,激活思維。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思維的發展。
(五)多樣性原則
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環節,教師應當秉承開放性的理念,強調多元化作業設計原則,不僅要將課本中的作業作為學生課后作業,還要重視生活中語文資源的合理利用,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注重作業設計的多元化,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策略
(一)基礎化布置,鞏固語文知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科的一大特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是其他學科的基礎。“雙減”政策的頒布旨在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和作業壓力,同時完成學習目標。因此,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不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學習負擔。
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這篇文章用反襯手法描繪了昔日圓明園的輝煌,讓讀者記住屈辱的歷史,增強讀者的民族使命感。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可以在不給學生帶來學習負擔的前提下,設計一些簡單的問答式作業,如“為什么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都能欺負中國?圓明園的毀滅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啟示?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國家?”通過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根據文本中出現的場景和畫面表達自己的看法。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批判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圓明園的毀滅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有怎樣的影響,通過逐步引導,使學生分析圓明園毀滅的本質,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探尋那一段中國的屈辱史。這樣的作業設計才真正響應了“雙減”政策的核心要求,既減負增效,又啟迪思維。
(二)設計分層作業,尊重學生差異
在“雙減”政策不斷落實的今天,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應當遵循分層設計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當準確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水平,在作業設計環節考慮到這些差異。通過整體把控和分層設計,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從而落實“雙減”政策的核心要求,實現減負目標。
例如,在《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中,這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介紹了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通過具體描述北宋都城汴京街市的熱鬧,重現幾百年前的古都風貌和人們的生活環境。在作業設計環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設計閱讀分層理解性的作業內容,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將課文分成不同層次的閱讀材料,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
對語言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思考:《清明上河圖》記錄了我國古代人民怎樣的生活?通過《清明上河圖》熱鬧的畫面,你能感受到什么?”將這種主觀體驗的內容作為學生的作業,從而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而對于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寫一篇有關《清明上河圖》的評論。中等水平的學生可以對課文中的場景進行描寫,加入自己的想象力,合理地表達,或者選擇某一人物,站在人物的角度思考人物可能遇到的事,以此創編一個小故事。這樣的作業設計可以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水平上寫作,進而提高寫作能力。
這種作業設計方法著眼于學生發展的差異,實施差異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堂中的分層教學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設計趣味作業,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應該注重趣味性,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傳統的作業往往枯燥乏味,使得學生厭倦語文學習。而設計趣味性的作業,積極拓寬作業設計形式,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真正幫助學生獲取語文知識。如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文章記敘的是作者小時候寫了第一首詩,母親的評價是“精彩極了”,而父親則說“糟糕透了”,最終作者終于明白,母親的“精彩極了”和父親的“糟糕透了”只是愛的不同形式。為了拓寬作業設計形式,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角色扮演類作業,開展一次角色扮演游戲。角色可以是文章作者、文中的母親或父親,也可以創造角色,要求學生根據所選角色設計一段對話情景,表達角色對作者寫詩的評價。扮演父親的學生要表現出父親對作者深沉的愛,扮演母親的學生則要表現為作者而自豪的情感。這樣的作業形式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情感的理解。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趣味性的繪畫作業,要求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描述,繪制對于“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兩種評價的理解。學生可以用色彩、線條等方式展示對于這兩種評價的感受,體會作者的心情。這樣趣味化的作業設計既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聯系實際生活,設計開放性的作業
“雙減”政策實施后,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強了作業在教學活動中的育人功能。傳統的填空題、畫線題等題目往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缺乏實際運用的意義。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設計開放性的作業內容,讓學生描述和觀察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事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樣的作業設計能夠讓學生將語文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例如,科普性說明文《太陽》采用了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介紹了太陽的相關知識以及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本文主要讓學生學習說明方法,并介紹自己熟悉的事物。為此,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開放性的觀察作業,讓學生在每天的早上、中午、傍晚記錄太陽的變化,如太陽的位置、顏色等,還可以記錄太陽在不同天氣條件下的情況。這種觀察性的作業能夠讓學生掌握最基礎的知識,理解太陽存在的重要性。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尋找有關月亮的內容,鼓勵學生以月亮為主題自主完成一篇說明文,從月亮形態、月地關系,月地距離以及月亮與四季氣候的關系等方面,說明自己對月亮知識的了解,論證月亮的重要性,學會用說明方法表達具體的事物,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同時,這種作業內容能夠聯系實際生活,幫助學生解釋生活中與月亮有關的問題,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結合文本話題,設計啟發性作業
為了創新語文作業設計形式,積極響應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雙減”政策,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應當結合文本話題,引導學生掌握課文內容。同時,鼓勵學生圍繞課堂中出現的話題進行表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去探究,思考其背后的本質,并對文章中的情節進行推理,以這樣的方法設計作業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母雞》一課教學中,這篇文章以作者對母雞的態度變化為線索,通過描述母雞前后的細微變化,歌頌了母愛的偉大。為了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章,并回答一些具體的問題,如“文章中作者對母雞的情感態度語句有哪些?為什么作者會對母雞產生如此深刻的感受?在母雞身上作者體會到哪些精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通過這樣思考性的作業加深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當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段關于母雞的描述,學生從自身的觀察和體驗出發,描述母雞的形象、特點和行為,同時表達自己對母雞的敬佩之情,提高寫作能力。針對課文中所表現的母雞的特點,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啟發性,并具有情境推理性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課文線索推測母親在孵蛋的過程中會有怎樣的心情,或者母雞看到小雞不出殼時會有怎樣的表現。這種作業需要學生結合文本內容進行合理推測,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樣的作業設計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審美創造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進步。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嚴格結合新課程標準,設計更多趣味性的內容,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作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此外,教師要利用作業真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在作業中深度發展思維、不斷提升個性化能力,為“雙減”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立項課題“‘雙減政策背景下課堂作業有效性研究”(立項編號:2205223)的研究成果之一。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