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
摘 要:為促進旋律的傳承與創新,本文結合經典聲樂作品,探討了旋律的傳承與創新問題,闡述聲樂作品中旋律的重要意義,總結聲樂作品的藝術特點,并且結合杜鳴心等藝術家聲樂作品進行研究,重點探討了創新創作聲樂作品的有效策略。本文提出,在藝術創新創作中,應積極進行個性化表達,開展跨界式融合和多領域藝術借鑒,在藝術創新發展中兼顧傳承與創新,使聲樂藝術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關鍵詞:聲樂藝術;旋律;藝術傳承;藝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J6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0-00-03
音樂創作應面向大眾,樸素的美學理念有利于使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長久的生命力。旋律是聲樂作品吸引聽眾的第一要素,可提高作品的吸引力。在聲樂作品創作中,旋律具有靈魂地位。聲樂藝術中通過豐富多彩的旋律表現形式,直抵人心,引起聽眾的感知與共鳴。
一、旋律在聲樂作品的重要性
旋律是聲樂藝術形式整體性的基礎,主要作用是有機融合音樂基本要素,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利用各要素的綜合作用增強聲樂作品的表現力、感染力。在不同樂曲和音樂階段中,旋律中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表現作用,其中節奏、節拍、調式、音高、音色等均為重要元素。旋律幫助聽眾體會聲樂作品豐富的情感,帶動聽眾情緒,是聲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聲樂作品的主要特點
(一)豐富的表現形式
聲樂作品具有多變的曲風和藝術風格。聲樂作品包括流行樂、古典樂和爵士樂等多種曲風,在演繹作品時要求演唱者根據曲風采用合理的技巧進行藝術化表達,根據音樂形式完善演唱過程。聲樂作品具有創新性與藝術性,作品強調個性化表達和藝術化創新,通過音樂元素變化、創作巧思和獨特的表演風格,可賦予聲樂作品不同的表現力,增強歌曲藝術魅力,突出作品的特色化特點。
《清流》由賀綠創作,表達了時光易逝、應珍惜時間的思想內涵。《清流》采用單樂段結構,主要分為三個樂句部分,采用四四拍、舒緩的曲調發展節奏,節拍規律為“強—弱—次強—弱”。《清流》旋律簡潔優美動聽,表演難度較低,通篇采用比較平穩的旋律,并無顯著的跳動,節奏舒緩優美,具有自然、松弛、流暢的風格。該作品旋律與歌詞和諧統一,采用簡潔、純凈的創作理念表達了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借景抒情,叮囑聽眾珍惜時光。在《牧童短笛》中,演奏者則采用加花變奏手法,旋律活潑靈動[1]。在《森吉德瑪》中,演奏者則是采用穩定的旋律和變幻的速度營造情感和情緒的變化。即使是在同一作者的作品中,也會出現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具體創作時應結合作品實際需要合理選擇表現形式,進行多元化藝術表達。
(二)充沛的情感表達
聲樂作品中,歌詞、旋律均為思想情感的藝術載體,通過不同的旋律可傳遞不同的情感色彩,表達豐富的情緒,進而感染聽眾。在表演時表演者利用聲樂演唱技巧,合理處理作品中的情感和情緒,引起聽眾共鳴。在演繹時,表演者根據旋律調整氣息和音準,技巧化表達作品的核心思想,突出藝術主題。
例如,在《塞外村女》作品中,聶耳通過悅耳的旋律、抒情的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采用民謠結構設計歌詞,同時以傳統六聲調式為基礎設計旋律,通過緊拉慢唱的藝術表達形式唱詞,塑造了溫婉深情的塞外村女形象,旋律凄婉但不嬌弱,充滿力量感和生活氣息[2]。
(三)深厚的文化內涵
聲樂作品應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蘊,是旋律與歌詞的有機融合。在作品中,不僅歌詞具有詩意和文學性,同時對旋律進行藝術化處理,從而形成特殊的意境,塑造藝術形象,傳達故事與思想內涵,對聽眾進行審美熏陶和藝術教化。在旋律創作中,旋律應與歌詞和諧統一,完美融合,體現聲樂藝術的整體性,提升作品的文化意蘊。
在音樂創作中,創作者應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將音樂文化內涵凝聚為經典藝術形象,或活潑或沉靜,或激昂或悲愴,或喜氣洋洋或沉痛悲壯,基于音樂主題塑造鮮明形象有利于加深聽眾印象,提高作品的感染力,促進聲樂作品進一步傳播,持續擴大感染力,更廣泛地服務于大眾。
三、聲樂作品創新創作策略
(一)個性化表達,體現個性化風格
旋律創作中,應使其和諧統一,同時充滿豐富變化,使之朗朗上口。例如,在歌曲中采用帶單二段再現曲式(AABA)結構時,與唐詩絕句“起承轉合”的藝術布局觀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該類旋律創作中,即設計為四拍子行進式節拍,分為二八、十六分等節奏音型,營造積極昂揚的情感氛圍,表達正面的情緒。在該類創作中,可采用弱起設計,后續進行上行四度跳進,以及連續上行模進音型,通過此種方式奠定核心基調,然后以主調屬和弦終結。一、二樂句采用重復或者近似的旋律,達到承上啟下的藝術效果,句尾以主調主和弦完結,發揮收攏終止的作用,同時可鋪墊后續樂曲轉換變化。第二樂段起始部位進行情緒轉換,通過四分、八分音符舒緩樂曲氛圍,由張轉弛,合理利用小節旋律下調趨勢,然后同樣采用小旋律上行調節,形成小節間的小對比。在聽眾情緒放松之時,再次回歸主題,調動聽眾情緒,恢復緊張激動的氛圍。通過上述旋律變化展現情感張弛和起伏變化,通過豐富的節奏變化塑造跌宕起伏的情感和情緒變化,以增強音樂的節奏感和力量感。
《Libiamone'lieticalici》是《茶花女》的選段,主要描寫了男女主角宴飲祝酒的場景,男女主通過歌聲與祝酒詞互通心意。歌曲第二段通過男女對唱表達年輕男女的愛情。樂曲末尾為合唱部分,主要是營造熱烈的氛圍。該曲目采用單二部曲式,利用分節歌的藝術形式營造輕快節奏,情感色彩明亮,同時全曲貫穿六度大跳旋律,塑造了主角熱烈的情感追求,旋律洋溢著青春活力。聲樂旋律藝術表達具有靈活性,即使是同樣的旋律,在演唱時采用不同的藝術方法,也會呈現不同的藝術風格。殷秀梅、戴玉強版的《Libiamone'lieticalici》情感充沛熱情,富有感染力;劉大成版雅俗共賞,兼顧大眾審美與小眾藝術趣味;戴玉強、廖昌永演繹的《Libiamone'lieticalici》則是呈現沉穩、高亢的藝術風格,無顯著辭調起伏。
該作品背景故事是悲劇結局,先揚后抑,開場熱鬧歡樂,結尾慘烈悲傷,前后情感色彩對比鮮明。《Libiamone'lieticalici》部分采用輕快的旋律,節奏形式采用八三系列節奏,通過旋律渲染歡悅的氛圍。該曲目主要采用分節歌形式,分設三節。第一、二節是采用單二部再現曲式結構為降B大調非方整型樂段,“領唱—合唱”融合。第三節對將單二部曲式進行結構擴充,形成單三部曲式結構,合唱下屬調降E大調,茶花女、阿爾弗萊德對唱部分采用主調,領唱、合唱彼此呼應,終結于主調,形成完滿的終止式結尾,構建熱烈、歡快的藝術氛圍。
歌曲旋律可帶動聽眾的情感、情緒,同時服務于歌詞,表演者應根據歌詞情感情緒變化改變旋律。《Libiamone'lieticalici》具有明亮歡快的旋律和節奏,八三系列節奏突出主人公愉悅的心情,在結構中使用眾多跳音,通過氣息調節呈現舞動的韻律感。層次化設計跳音、連奏,烘托歡樂的舞會氛圍。在掌握歌曲旋律時,應結合不同的語言節奏和發音特點技巧性處理,從而表達流暢的情感。
《茶花女》中的《飲酒歌》是以《Libiamone'lieticalici》為基礎創作的歌曲,作曲家趙元任在創作中融合中國音樂語匯與19世紀德奧音樂藝術理念,在設計旋律時巧妙結合中國語言、語音與歌曲音調,個性化融合歌詞與節奏,同時在作品中融合五聲調式,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使用中國風味和聲,是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對后續聲樂旋律創作具有啟發作用[3]。
在設計旋律時,應注重個性化情感表達,增強歌曲生機。聲樂演繹時,不僅需要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且應融合表演者個人的情感體驗。因此,在旋律設計中,應始終圍繞明確的主題,指導表演者圍繞主題進行再創作,從而保證作品主題色彩被完整、準確表達和再現,實現作品的創作預期。
例如,陸在易對《清流》進行改編再創作,重新編配鋼琴伴奏,對部分節奏進行延長處理,改編后曲尾感情色彩更加飽滿含蓄且意蘊悠長,豐富了《清流》的情感色彩,充滿其陸式風格。經過旋律創新設計,作品旋律更加優美、情感更加真摯,以婉轉流暢的旋律配合平實的歌詞,強化了作品的抒情性。
(二)多領域借鑒,嘗試跨界式融合
跨界式融合、多領域借鑒對于藝術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可拓寬藝術思路。在聲樂藝術傳承與創新中,比較常見的跨領域借鑒方式是從說唱音樂、傳統戲曲中獲取藝術靈感,多層次融合其他領域藝術元素。在創作中,結合生活經歷和對其他藝術作品的感悟,投射于藝術創作中,豐富旋律構思,推動曲式發展。多樣化融合音樂語言,或質樸或輕靈,激發聽眾的藝術想象力,觸動聽眾心靈,引起情感共鳴,實現藝術升華。
在創作中,創作者應具有超越自我的意識,持續學習新知識,了解新領域,拓寬藝術視野。藝術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在創作中也應積極取材于生活。例如,《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即取材于民眾生活,體現了創作者積極的生活態度,歌曲膾炙人口,同時體現了作曲家積極探索的精神和勇于創新的意識。音樂創作是對作者精神層次的體現,樂觀的精神有利于呈現光明、美好的藝術風格。
跨界融合創作中,要求創作者涉足多個領域,了解不同的藝術類別、流派、技巧,借鑒多種表現形式。在聲樂作品創作中,應積極傳承戲曲、原生態音樂和民樂,融合美聲、電音等藝術形式,豐富音色與旋律,提高作品藝術感染力,從而適應不同層次的審美需求。
(三)創新式傳承,傳承與創新并重
融合民族化元素是兼顧創新與傳承的有效方式。在創作中,為突出作品的民族性,應積極汲取民間聲樂作品的藝術養分,積極融合民間曲調和旋律。在聲樂藝術研究中,應深入研究地區民樂,從廣泛的民樂作品中提煉精髓,總結民間音調核心特點,在創作中合理融入該類特色元素,豐富作品旋律的民族韻味。
旋律可有機結合節奏、節拍、音色和力度等元素,幫助聽眾理解音樂作品,體現音樂創作的意義。在創作中,一方面應深化音樂主題,另一方面應提高旋律創作技巧。流暢動聽且具有濃郁民風的作品可更有效地吸引聽眾,激發聽眾的情緒。在藝術傳承和發展中,應積極融合民族元素創作旋律,通過民族化旋律突出作品民族風格。
例如,杜鳴心的作品特點是旋律優美,有“旋律大師”的美譽。其個人特點是曲式結構以“大道至簡”為核心,和聲形式豐富,具有綺麗的色彩,不僅極具個人特色,而且體現了深厚的藝術功底,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曲家。《快樂的女戰士》13—20小節中充分借鑒彝族民間音調,通過活潑、激昂的主旋律塑造女戰士生動的藝術形象。
《紅色娘子軍》旋律融合海南民樂特色,融合《海南島漁歌》與《五指山歌》等,以及黃準作曲《娘子軍連歌》元素,形成特殊主題旋律,時代特色鮮明,藝術形象性格突出,而且民族神韻濃郁[4]。《萬泉河水清又清》是基于海南漁歌創作的藝術作品,旋律特點是婉轉清麗,引人入勝,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藝術風格清新雋永,悅耳動聽,體現軍民魚水情,溫馨和諧、熱情洋溢,感人至深。《娘子軍連歌》同樣融合海南民樂特點,形成深沉但不悲愴的歌曲旋律,開端采用商調展開,中段轉為徵調式旋律,營造豁然開朗的藝術效果,通過此種藝術處理,樂句簡短但不平淡,洋溢著奮發向上的激情。通過豐富的旋律變化,展現樂觀、勇敢、積極向上的情感,較易引起觀眾共鳴。
在傳承式創新中,應兼容時代特色與民族特色,積極探索新型藝術表達形式。在旋律設計中,應有機融合傳統與現代創作技法,堅持結構嚴謹、思想積極、意蘊深刻、形式豐富與風格鮮明的創作理念,積極創作中國的、民族的、世界的藝術作品,展現華夏氣韻,同時注意融合聲樂演繹技巧,進行統一化構思和邏輯性變化,巧妙處理聲樂作品的戲劇性、抒情性元素,提高聲樂作品的藝術審美價值。旋律應服務于聲樂作品主題,圍繞藝術核心變化,應富有力度和活力,具有起伏變化、張弛有度的特點。創作者應合理利用重復技法奠定整體風格,明確核心情緒色彩,應基于統一的創作構思,營造具有詩意的音樂意境[4]。基于高遠的立意和樂思,有利于營造起伏跌宕、推涌不竭的氣勢。創新傳承創作中,創作者應兼具獨創性、民族性,積極推動聲樂藝術發展。
四、結束語
旋律是聲樂作品的關鍵要素。聲樂作品表現形式豐富,情感充沛,兼具深刻的文化內核,為促進聲樂藝術發展,應積極傳承和創新發展聲樂旋律,通過借鑒、傳承創新和個性化表達,豐富藝術形式,增強聲樂思想和情感層面的藝術感染力,促進藝術升華。
參考文獻:
[1]王莎莎,胡榕,楊莉莉.探析20世紀三十年代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性——以賀綠汀的《牧童短笛》為例[J].戲劇之家,2022(05):94-95.
[2]宋華健.抒情類抗戰歌曲音樂特征及演唱分析——以《塞外村女》、《清流》為例[D].山東師范大學,2024.
[3]張孜樂.從《茶花女中的飲酒歌》與《杯底不可飼金魚》中探尋兩岸早期藝術歌曲的創作與發展[J].歌唱藝術,2023(01):34-44.
[4]胡藝芳.經典劇目的繼承與創新——民族歌劇《紅色娘子軍》評析[J].人民音樂,2019(0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