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丹青?周旭
摘 要:鋼琴集體課作為一門基于傳統鋼琴教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藝術類選修課程,在高校教學中,承擔著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幫助他們探索和拓展對藝術的追求的重任。在美育視域下,該課程由“工具理性”的手段提升至追求“價值理性”的學科精神思想與意義。通過對“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整合,在體現其學科價值同時,培養學生在受教育時的主觀能動性與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關鍵詞:美育;文化;綜合培養;鋼琴集體課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0-0-03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馬科斯·韋伯在20世紀初對人類的行動提出“合理性”的概念?!肮ぞ呃硇浴睘橥ㄟ^某種手段達到目的,“價值理性”則是在“工具理性”的基礎上注重精神思想,追逐意義與價值。新時代的中國高校發展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注重知識結構綜合化與跨學科的融合,使多學科與美育協同發展,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文化自信。由此,鋼琴集體課在發展中不僅要保持課程的優勢,更要建立清晰的教學策略思路,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一、集體課的必要性
當代中國,美育已被納入了國家執政綱領,并賦予了其新時代的新含義、新任務與新要求。為此,教育部于2019年頒發的工作意見中指出:“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盵1]新時期下的美育并非指具有培養情感,提高審美能力等單方面的作用,還有促進人的素質和諧發展的價值,從根本來說,美育是一種對人的全面教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2]藝術教育作為美育中的分支,由單一學科逐漸成為提升全面發展的綜合性學科。鋼琴集體課作為藝術類的選修課程,已進入由“工具理性”轉向“價值理性”的階段,即通過掌握一項藝術特長,借助其豐富的音樂知識與相關的文化知識,使學生自主探尋作品中被賦予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最終實現素質教育的立體化,知識的全面化。
二、鋼琴集體公共課在高校課程中的優勢
最早的鋼琴集體課可追溯到李斯特時期。作為19世紀著名的鋼琴家、教育家,李斯特常常以組課形式傳授學生演奏技巧和提升音樂鑒賞能力,這種早期的集體教學模式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大師課(masterclass)。如今,鋼琴大師課是向學生傳達更為精湛的演奏技巧、音樂處理以及展示不同學派的音樂精髓,側重于有一定基礎或鋼琴專業的學生。相對于大師課的專業性來說,鋼琴集體公共課旨在普及音樂知識,加深大眾對音樂的認知,培養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力,受眾對象傾向于基礎薄弱或零基礎的音樂愛好者。
(一)提高教學效率
相比傳統一對一以單個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發展的教學模式,鋼琴集體課同時對多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學,是集現代科學技術與多人教學于一體的教學模式,利用集體指導的方式提高教學效率,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節省教學成本,同時學生受益面更廣,也更符合高校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數碼多媒體鋼琴實驗室的出現給鋼琴公共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為教學質量提供了保證。由教師操縱的總控臺連接每臺電鋼,在上課內容講授完畢后,學生可戴上耳機自由練習,與其他同學互不干擾。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總控臺選擇任何一個學生彈奏,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教室兩旁可懸掛顯示器作為輔助學習工具,學生通過顯示器仔細地觀察教師的手形和彈奏中的細微動作,以達到一對一教學中直觀的示范演示。同時,電鋼省去了傳統鋼琴的調律等維護成本,節省大筆資金開銷。由此可見,高科技的發展為鋼琴集體課教學的普及與推廣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也使這門課的優勢得以充分凸顯。
(二)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集體課程的“心理效應”與“群體動力效應”下,通過豐富的課堂活動把學習轉變成自主學習,從單一的學習方式轉換成合作學習模式,在培養學生個人學習能力時建立團隊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師集體指導后,開展小組討論、游戲、合奏等活動是對加強對鋼琴鍵盤技巧移調、和聲、即興創作、視奏等基本技術的掌握,不僅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和主動學習的能力,還培養其對音樂自主探索的獨立性與敏感性,對音樂表達的自我解釋與感受,對理論知識正確的理解,鞏固所學內容,在實踐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行小組課題討論時,學習模式由單一探究學習轉換為合作學習,通過討論的形式進行意見交換,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不同的知識結構交流與碰撞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形成合力,用集體的力量完成學習任務,把自主自學成果轉化成實際輸出并加以分享,用交流與展示的方式鍛煉與發展自我的社交能力,在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增強學習興趣與熱情,在交流過程中日臻完善,達到提升獨立思考能力與增強團隊合作意識的目的,使鋼琴集體公共課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創造無限的價值。這也是西方教育法與中國傳統經典瑰寶的契合,獨學無友,不能切磋,勢必孤陋寡聞,學業難進。
(三)思維的多元化
美育的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對美對藝術的認知及鑒賞能力,同時也是對多元化思維的培養,即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結合。具有嚴謹縝密的理性邏輯思維是高校對學生培養的根基,也是促進科技創新的立足根本。但在注重知識結構綜合化的今天,大學生素質教育不僅要符合高等教育發展,也要遵從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在高校開展美育,其功能不僅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思維的培養,更在于形象思維的建立及發展。例如,音樂表達是通過主觀感受創造而成的,學生通過對鋼琴的學習,激發對音樂的思考,促進想象力發展,通過第一直覺印象的感悟,從理性的思維中釋放自我,喚醒潛意識中深藏的情感,對作品進行自我情感的表達,展現獨一無二的自己??萍己退囆g作為人類文明的雙翼代表了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在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過程中兩者不可分割,從兩個不同的維度進行思考,獲取靈感,達到共通的能力。通過美育對形象思維的開發,結合理性邏輯思維的加持,才能培養出思維多元化,符合時代需求的綜合高素質學生。
(四)培養自信
自信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鼓舞每個人從個人小舞臺開始挑戰困難,不斷進步。自信的人能夠正確評估自我,以尊重的方式接受他人意見,在接受他人意見中不斷完善自我。自信的培養可謂有多種方式,為此,無論在哪種教育形式下的自信培養都是重中之重。從高校的綜合教育來看,學生普遍缺乏面對公眾展示自我的鍛煉。而鋼琴集體課程從開課初期就為學生提供了較多的表演機會,如獨奏、重奏、合奏和伴奏,通過每一次的表演,鍛煉心理素質,獲得榮譽感,在每一次的表演后,其他同學可給予友善且中肯的意見以使演奏者進步。演奏與意見的結合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曲目量,鍛煉心理素質,增加演奏經驗,減少面對公眾演奏時的焦慮,還培養了敏銳的聽覺與縝密的思考方式,在客觀有效的自我反省中強化對音樂本質的理解,也符合一環扣一環有效的鏈條式學習模式。學生在這種輕松且積極的學習環境中相互鼓勵、相互學習,在共情中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和演奏技巧,在無形中培養自信心,達到意義建構的最終目標——綜合人才的培養。
三、綜合教學思路下的策略
(一)合理的教學安排
在設計鋼琴集體公共課時需要立足于實際,綜合考慮高?,F有的資源再進行分配利用,才能實現教學安排的合理化。集體課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教學成本,但教師如不考慮學生水平的參差不齊,依照統一模式教學,最終會在實現高效教學目的上大打折扣。由此可見,進行人數合理化的分配與有效授課時長的設置是推動實現高質量教學的關鍵步驟。
(二)清晰的教學思路
清晰的教學思路給予公共課積極的影響,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核心。在教學思路的設計過程中,需要制定詳細實用的教學大綱,確保課程高質量的開展。為了使鋼琴集體課在高校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教師要加強教學核心內容的深入把握,在制定短期和長期教學大綱時要以基本概念為基礎,配合相應的練習任務,從課堂重點延伸至學生最為感興趣的作品,在科學合理的課程目標下,通過講解輕松有趣的課程內容,使學生提高獨立學習的能力。
選修鋼琴集體課的學生擁有不等的優勢條件,面對復雜的教學情況,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已擬定好的教學大綱中合理調整教學內容與課程計劃,以便照顧處在不同階段的學生。例如,對知識點接受困難的學生要加以額外內容的輔助練習,對接受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給予更多的曲目。同時,注重實用性與可行性,發散性與靈活性的開放式教學,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創作空間。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由興趣轉為堅持。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當積累特別有效的教學方法,有意識地建立教學策略資料庫,隨時修改和補充。由此可見,教學思路應從大體出發,在教學過程中精確到每一步。
(三)豐富教材的種類并優化教程設計
2022年由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中對教材建設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材建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扎根中國、融通中外,體現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觀,凸顯中華美育精神,體現思想性、民族性、創新性、實踐性。”[3]要實現美育作用最大化,必須科學化編創教材,加強與多元化文化的聯系,建立樂曲智庫,打造專業課程標桿并加以推廣。從我國現有為數不多的高校鋼琴集體課教材來看,大部分曲目以西方主流音樂為主,中國民族音樂較少,由戲劇改編的鋼琴曲幾乎為零,而世界其他地區如東南亞、南美洲、非洲等地區的音樂形態并未涉及。所以在教材內容選擇上不僅要包含基本的技術講解,音樂理論與音樂史常識,全球各民族音樂,現代音樂等,更要立足于本土音樂,加強民族音樂內容學習,提高民族音樂鋼琴化的比例。在如今被流行音樂包圍的音樂文化大環境下,大學生對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尚有欠缺,通過在高校開展鋼琴集體課進行民族音樂內容的輸出,促進對民族音樂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熱愛中國傳統音樂,增強民族意識,弘揚民族文化。
(四)教學哲理
教師必須具備清晰的哲學視角,不僅要對自己從事的教學任務進行積極思考,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遵從符合人與學科發展的自然規律。早在1835年,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書中指出,“教學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的規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規律?!盵4]由此可見,在實施每一門科目的教學方法時,必須符合這一科目的來源或原則。在實際操作中,教師作為授課者,先應尊重學生的天性發展以及學科規律發展,避免單向灌輸,堅持啟發式學習,引導學生,并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他們主動性學習的能力,這種持續性教學方法更符合學科發展規律。與此同時,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影響的過程,是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教學相長的過程,是學生實現個人進步和發展的過程。“不進則退”,不僅是諺語,更是每個教師需要謹記的座右銘,教師不僅要從專業上不斷進步,更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學習,定期進行系統的課堂評估、同行評估和自我評估,從而不斷完善自我,提高授業水準與教學思想。
四、結束語
音樂是一種自我表達方式,同時也代表了一個民族的聲音。通過高校對美育的重視,從鋼琴集體課的開展出發,提高學生藝術文化修養,建立文化自信,以包容的態度對待音樂的多元化與社會現象的差異化,這不僅是高校教育發展貫徹的目標,也是美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9-04-02)[2019-04-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appinstall=0.
[2]栗嘉忻.新時代高校德育與美育協同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9.
[3]教育部.深化公共藝術課程改革推進高等學校美育高質量發展[EB/OL].(2022-12-01)[2022-12-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12/t20221201_1010266.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4]張煥庭,主編.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