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思路點撥
不同的學段,作文訓練的側重點是有差異的。小學階段,我們更關注學生在寫人、敘事、寫景、狀物時,能否寫得生動形象。初中階段,學生有了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這時,我們對文采的要求更高了。高中的話題作文時代,由于審題的限制少,也比較注重文采的比拼;進入材料作文時代后,為了防止考生“套作”,出題人在審題上加大了一些限制,所以老師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作文的審題指導上,卻忽略了對文章建構的指導。我所指的建構,不局限于結構安排,也包含構思。
很多學生對于作文題的思考只停留在確定中心和選擇材料上,至于文章具體該怎么建構,卻往往沒有思考過。甚至有的學生,面對任何題目都采用自己的固定套路來寫,還有的學生則完全隨性,“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殊不知,面對不同類型的題目,考生本該“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采用不同的建構方式。
建構能力與審題能力、表達能力一樣,也是廣大考生必須具備的能力;而精心建構的文章作為展示考生才華的方式和手段,也同樣具有令人震撼的魅力。
本文將分別舉出記敘文、散文和議論文的寫作案例,來談談文章建構的一些技巧,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選擇某些角度來談。
量體裁衣,另辟蹊徑
化大為小,小中見大
記得我兒子讀小學時,學校布置了一個國慶征文作業。可以說,國慶征文的主題基本是固定而明確的——禮贊偉大的祖國。一般的寫法多是選取祖國建設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借以抒情議論,表達對祖國的禮贊。但是,這種寫法,我兒子沒有優勢。他的語言很普通,很難憑借細致的描寫、濃烈的抒情或深刻的議論勝出。再說了,這種寫法的文章會很多,也難以脫穎而出。作為一名高中語文老師,我只好指導他另辟蹊徑——以獨特的構思來引人注意。
我們避開了常規寫法,不寫祖國建設進程中的重大事件,而是為這個宏大的主題找了一個小的突破口——用一家三代人的生活變化來呈現祖國的巨大成就。但一家三代人的生活變化還是很寬泛,一篇小學生的作文里也不可能包羅萬象、面面俱到,所以有必要把生活再聚焦為三個具體的截面,在三個截面里橫向比較三代人的差異,以此來呈現祖國的巨大發展。
接下來就是考慮選擇什么場景,才能自然而又巧妙地把三個截面融合到一篇記敘文里。經過思考,我建議他寫早上起床穿校服、吃早餐、上學路上這三個截面,這些內容涉及了三代人的衣、食、行,很有代表性,也比較好安排三代人的對比:從兒子起床穿校服,奶奶對校服的贊美,順勢帶出奶奶和爸爸那個年代上學時的穿著;由餐桌上兒子抱怨今天的早餐,帶出爺爺回憶自己和爸爸當年上學時吃的早餐;最后是爸爸在開車送兒子上學的路上,談起他當年上學是自行車接送,而爺爺則是自己翻山越嶺去上學。通過一家三代人在三個截面上的比較,展現了百姓生活的巨大變化,可以說是以小見大地反映了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和進步。這樣一篇別出心裁的文章,自然也成功地引起了兒子語文老師的注意。
雙線布局,虛實結合
情節跌宕,升華主旨
一次,我的一名學生參加一個全國的征文比賽,話題為“燈”。這個學生的寫作水平不高,但是熱情很高,非常希望能在這個比賽中獲獎。他寫作的原文是這樣的:他每天坐在自己家普通的日光燈下學習(家境欠佳),望著對面樓里的一個孩子每天能在華麗的吊燈下學習,心里充滿了羨慕之情。但整個文章的主題、語言、構思都沒有突出的亮點,獲獎是很困難的。語言的改造也不是短時間就能奏效的,所以,我決定在構思上給他一些建議,助他一臂之力。
首先,我建議他采用雙線布局寫一篇散文,以“燈”的變化為實線,貫穿情節;以與“燈”有關的感情變化為虛線,同步對比。虛線與實線并行,內容也更加充實。具體如下:
實線是“小燈”(家境欠佳)——虛線是“家人團聚,但未覺幸福”;
實線是“大燈”(家境改善)——虛線是“孩子變得孤獨寂寞”(父親外出打工);
實線是“小燈”(節省開支)——虛線是“家人團聚,其樂融融”。
其次,我建議他盡量把文章的情節設計出波瀾,因為“文似看山不喜平”。經過了解,得知學生的父親為了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而在外打工,家里經濟狀況有所好轉。所以,我們在原文的情節中添加了一些情節:爸爸出去打工掙了錢,滿足了孩子的心愿,在家里也裝了一盞豪華的大燈,此刻他也能在豪華的大燈下學習了。后來,父親因打工勞累,身體欠佳,又回到家中。為了省電,豪華大燈下的學習又改成了小燈下的學習。同時,伴隨著“小燈—大燈—小燈”的變化,情感也在同步發生著變化。特別是最后其樂融融的家人團聚,是經歷了一番失去后又復得的團聚,與開頭未能感知到幸福的家人團聚有很大的不同。經歷了情感的變化后,本文的主題也由最初對豪華大燈的物質上的羨慕,升華為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家人團聚。最后,我的學生如愿獲得了全國征文比賽的三等獎。
這里我想談談有關情節處理的問題。許多學生以為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以原生態的模樣出現在我們的作品里才叫真,這種理解是狹隘的,有時為了主題的需要,我們需要對情節進行加工處理。或許,這個作品沒有完全做到生活的真,但它如果符合了藝術的真,一樣會有感人的效果。記得我的大學寫作學老師莫懷戚曾說:“情節可以虛構,細節必須真實。”在他的散文名篇《散步》(入選初中語文教材)里,文章結尾寫到中年男子“我”背起了年邁的母親,這一舉動其實在那次走小路的出游中并非事實,但卻并未引起讀者的懷疑和反感,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這篇文章里我們看到的中年男子,是一個孝順的兒子,他會帶大病初愈的母親出去散心,并且為了照顧腿腳不便的母親,選擇陪母親走大路。此情此景是如此的和諧,讀者當然不會懷疑他在泥濘小路上背起母親的舉動。也因為在生活的其他場景中,孝順的莫老師也的確曾背過年邁的母親出游,所以才能在此刻自然而然地把它寫入文章,因而讀者看到后也覺得親切自然。
宏觀布局,微觀對應
縱橫穿插,精巧編織
寫文章,既要考慮到文章的宏觀布局,也要考慮到具體的微觀對應。高中生在謀篇布局上,應該體現出比初中生更強大的建構能力。
以2021年新高考全國Ⅱ卷的“人”字描紅的漫畫作文題為例。材料中有四幅描紅圖(有先后順序),而且引導語要求整體把握漫畫的內容和寓意,意味著這幾幅圖不能單獨理解。所以,寫這個題目,宏觀布局按字的寫作順序(縱向結構)安排比較合理。引導語要求體現出新時代青年的思考,意味著這不僅是書法現象,還需要聯系到做人方面的思考。因而,對每一幅圖解讀時,書法特點與人生相似點可以橫向聯想,這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確定這個題目適合縱橫交織的布局。
在宏觀布局了然之后,具體就要與之對應了。如果我們要寫一篇議論文,可以把書寫“人”字的三個階段,分別對應為人生進程的三個階段:把“人”字撇畫的起筆比喻為人生的早期,由“逆鋒起筆,藏而不露”的書寫特點聯想到做人要深潛蓄勢、韜光養晦;把“人”字捺畫的行筆比喻為人生的中期,由“中鋒用筆,不偏不倚”的書寫特點聯想到做人要公正中立、折中調和;把“人”字捺畫的收筆比喻為人生的后期,由“停滯迂回,緩緩出頭”的書寫特點聯想到做人要深思熟慮、厚積薄發。三個階段中的每一個階段由書法而聯想人生是橫向聯想;“人”字三個階段的發展變化是縱向結構,全文呈現出經緯交織的精巧架構,形成一個清晰且有機的整體。
一篇好文章,往往都有一副好骨架。好的建構,不僅有助于清晰明確地表達思想;其匠心獨運的設計感本身也令人嘆服。設計架構,本身就是對能力的一大挑戰,祝每一個致力于此的人都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文章設計師!
例文賞析
待到山花爛漫時
□佛山市第一中學110班? 某學生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題記
一簇簇絢麗嫣紅的杜鵑花開得正盛,似乎把嬌柔的玫瑰也比了下去。微風徐來,枝頭上的艷麗也舞躍著,活像一只只輕靈的杜鵑鳥。在這株杜鵑樹發芽、抽枝、開花之前,誰能想象這只是一粒平平無奇的種子呢?我在播種下夢想的種子時,也從未料到它會如山花般爛漫。
初次接觸小提琴時,杜鵑樹的種子剛埋下。我懷著滿心的好奇與熱情,去期盼它未來的樣子。可初級的學徒,目光總是短淺的。試了幾次小提琴課后,總回想起課堂上的慘不忍睹——拉出的音既干澀又刺耳,繁瑣的練琴準備已磨損完我的耐心。每次架起琴,腦中立刻會出現這個問題:是選擇認真對待還是就此放棄?一開始,我還會猶豫,但現在,我會不假思索地選擇第一個。“古來萬事開頭難”,我早已明白,放棄的都是懦夫,只有堅持下來才能站在頂峰。猶記得,此時,杜鵑樹已悄然發芽。
與小提琴相識相知的過程中,杜鵑樹正無聲抽枝。漸漸地,我不再如當初般滿腔赤誠、毫無保留。懈怠、輕視如迷煙般漸漸籠罩我的內心。每次學完新課后,我少了勤奮鉆研譜子的時間,多了哀嘆新曲指法難的抱怨。琴技也在時光流逝中停滯不前。猶記得,那年有一場暴雨,可憐的杜鵑樹被摧殘得東倒西歪。
直到我看到老師在舞臺上酣暢淋漓的表演,他的投入、他的享受還有耀眼的燈光撒落在他的肩上、弓上和琴上——那一刻,我才清楚地領悟到,之前的抱怨與困難是多么可笑。一邊想著在舞臺上像老師一樣演奏,一邊又在埋怨連連……深知自己的幼稚與無知后,我重拾最初的熱情,就像剛接觸小提琴那樣認真對待,我的內心經歷了從激情到迷茫,從迷茫到坦然。爾后,當我完全熟悉并且掌握了小提琴時,窗外的杜鵑花已蘊育著花苞,弦間流淌的音符不再受限于一紙樂譜,手指與弦、弦與弓早已在一次次磨煉下配合得天衣無縫,心間是一望無際的海闊天空。終于,我也能像老師一般,在舞臺上盡情地演奏了!猶記得,演出回來那天,陽光正媚,杜鵑花開得正盛。
是啊!凡事都沒有一蹴而成,但只要你心懷理想、腳踏實地,心中的種子無論遭遇怎樣惡劣的環境,它也會發芽、抽枝,直到山花爛漫。
【點評】這是一篇以“種子”為話題的記敘文。本文最大的亮點在于采用了雙線布局,作者用自己學小提琴的過程,來對應杜鵑樹生長的階段:埋下種子—發芽—抽枝—被摧殘—開花。這樣的處理既有波瀾,又有象征意味,還能更好地貼合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