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一


“燃燒之路”以一條由宏觀至微觀、由外到內的河流開始,不斷回溯,由廣闊的自然,到城市,再到人類居住的房間、臥室,到人的身體、皮膚,最終再回歸到星辰大海,人的身體最終成為天地之間的通道。攝影是貫徹其中的隱秘線索,在不可知力量與人類所面臨的困惑之間的關系中,藝術家將攝影作為透視的手段,或者是研究的方法,是行為的見證,或者是行為的本身,與“人”本身不斷交纏,折射出更加豐富的角度。
展覽標題“燃燒之路”借用了卜卦占星學中星盤里日月無光的一段區間,同時也是一種將人類自身作為一個媒介不斷打通精神與技術這條自身通道的隱喻,希望借由這個展覽,在這個離精神太遠的時代,可以喚醒人類對于技術、精神之間的關系的思考。
尤里安·金塔納斯·諾貝爾(Yurian Quintanas Nobel)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攝影技巧,為我們帶來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作品《夢月》。這位攝影記者和旅行攝影師曾經游歷世界各地,記錄下了無數遠方的風景和人物。然而,在創作《夢月》時,他突然意識到那些遙遠的事物無法真正觸及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和思考。因此,他將鏡頭轉向了自己所生活的環境,開始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探索和表達那些看似平常卻又充滿詩意的事物。
《夢月》這一系列作品的創作過程,可以說是尤里安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一次深入挖掘。他開始制定一套僅局限于“自家范圍”的拍攝規則,不再追求那些遙不可及的風景和人物,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試圖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蘊含著豐富情感和詩意的瞬間。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全新世界的存在——這個世界充滿了我們頭腦中的事物,情感、感覺和詩意存在于每個物體中。
通過尤里安的鏡頭,我們看到了那些平凡事物背后所隱藏的美麗和力量?!秹粼隆分械拿恳粡堈掌挤路鹪谠V說著一個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瞬間。這些作品不僅僅是對現實的再現,更是對內心世界的探索和表達。它們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發現那些被忽視的美和價值。

亞歷克斯·特納(Alex Turner)是一位致力于環境保護的公民科學家,在美國南部的廣闊土地上,他與科研小組一同在美墨邊境開展了一項獨特的調研工作。這次調研的主題是“盲河”,旨在揭示科技在不同應用場景下所展現出的巨大潛力和潛在風險。
在這片充滿挑戰和機遇的土地上,亞歷克斯和他的團隊采用了遙感紅外相機和 AI 面部識別軟件,捕捉了許多邊境的生命影像。這些高科技設備使他們能夠在廣袤的地域中迅速、準確地收集到大量珍貴的數據,為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盲河”這一項目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調研,更是對科技與環境、社會之間復雜關系的深入探討。亞歷克斯·特納通過這一項目,向我們展示了科技發展的雙重面貌,引發我們對于科技倫理、人權保護等方面的關注和思考。



王凝慧(Alice Wang)是一位具有計算機與國際關系背景的藝術家,她的作品《角錐體與拋物線 II》探討了人類與宇宙溝通的奇妙歷史。在美國科幻小說界,作家、編輯兼出版商唐納德·A·沃爾海姆(Donald A.Wolheim)在《宇宙創造者:今日科幻小說》中寫道:“我認為太空飛行并不是夢想家頭腦中偶然出現的突發奇想……當智慧物種出現時,自然條件就會生效。結合一定水平的技術能力,其行星棲息地已達到飽和點?!碧诊w行被認為是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自然出現的物種沖動。
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總是對未知的宇宙充滿好奇與渴望。從古至今,人們利用巨大幾何裝置與宇宙溝通,試圖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這些幾何裝置不僅代表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精神,還反映了我們在科技發展過程中不斷挑戰自己的勇氣和智慧。
王凝慧在《角錐體與拋物線II》中詳細記錄了身體力行制作溝通裝置的過程。她親自參與其中,體驗了從設計、制作到調試的全過程。此外,《角錐體與拋物線 II》還引發了我們對于科技與人類文明發展的思考。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已經走出了地球,邁向了廣袤的宇宙。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應對未知的挑戰?我們是否能夠在科技發展的同時保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
《薩滿地圖(2)在路上》是一部由紀錄片導演顧桃(Gu Tao)執導的影片,在這部作品中,顧桃將鏡頭聚焦在鄂倫春族最古老的女薩滿去世后,對中國各地薩滿的尋訪之旅。
薩滿,作為物理世界與精神世界的通道,承載著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重任。他們用肉體與精神的力量,為信仰者帶來心靈的慰藉與指引。在現代社會中,雖然科技發展迅猛,但薩滿文化依然在一些地區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人們尋找精神寄托的一種方式。
顧桃在《薩滿地圖(2)在路上》中,通過尋訪不同地區的薩滿,展示了他們在現代社會中的生活狀態與信仰傳承。這些薩滿們既承擔著傳統文化的傳承責任,又在與現代文明相互碰撞與融合的過程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的發展雖然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時也讓許多人在精神層面感到迷失。在這部影片中,策展人希望通過顧桃的短片傳達這樣的觀念:雖然科技發展不會停止,但人類的精神可以成為導航,讓我們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不忘初心,堅守精神信仰,找到真正的自我。

跨學科藝術家徐維靜(Vivian Xu)以其獨特的創意和對科技的深刻理解,為我們帶來了一件令人驚嘆的作品——《皮系列》。這一系列作品利用微電流、聲納在皮膚上的傳導,制作出可以讓人類感知到異類物種如何感知世界的可穿戴裝置。通過這一裝置,我們能夠突破自身的局限,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他生物的感受,從而拓寬我們的視野,增強對世界的認知。
《皮系列》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徐維靜對于生物感知的好奇心。她認為,每個生物都有其獨特的感知方式,這些感知方式構成了它們對世界的認知。然而,人類往往只關注自己的感知,忽略了其他生物的感受。因此,她希望通過這一系列作品,讓人類能夠站在其他生物的角度去感受世界,從而拓寬我們的認知范圍。
在創作過程中,徐維靜運用了先進的技術手段,將微電流傳導與可穿戴裝置相結合。這一技術的應用使得我們能夠直接感受到其他生物的感知方式,從而更好地理解它們。同時,這種技術的運用也體現了徐維靜對科技發展與藝術創作之間關系的思考。她認為,科技的發展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藝術家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可能性,創造出更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作品。
此外,《皮系列》還引發了我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在現代社會中,人類往往過于關注自己的需求和發展,忽略了與其他生物之間的聯系。然而,正如策展人所指出的,人類只有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語境里面,才能夠真正地認知自己和所處的環境。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尊重和理解其他生物的感受,建立起和諧共生的關系。



瑪格利·杜贊特(Magali Duzant)是一位具有獨特視角和敏銳洞察力的藝術家,她的作品《月亮和星星可以屬于你》以一種新穎而深刻的方式探討了當代社會中年輕人所面臨的種種困惑與挑戰。這張以紐約地鐵上收到的通靈傳單為起點的展覽邀請函,不僅是對這個世界的一種重新解讀,更是對年輕人普遍關注的問題的深入剖析。
在現代社會中,年輕人面臨著諸多壓力和困惑,如職業選擇、愛情婚姻、人際關系等。這些問題往往讓他們感到迷茫和無助。而《月亮和星星可以屬于你》這一作品,正是試圖通過蘇聯開發的光環相機這一技術手段,揭示這些問題背后的能量層級,從而引導年輕人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方向。
通靈術作為一種古老的神秘學門類,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然而,在這部作品中,瑪格利·杜贊特并非簡單地宣揚通靈術,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象征,揭示了消費主義、心理健康和騙局等復雜的歷史背景。這種獨特的視角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年輕人所面臨的困境,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
此外,《月亮和星星可以屬于你》還引發了我們對自身價值觀和信仰的思考。在追求物質生活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忽略了精神層面的追求?在面對種種困惑時,我們是否能夠堅守內心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反思。

《尋找謝爾蓋》是一部由約瑟夫·科瓦奇(JosefKovac)創作的半紀實、半虛構的作品,講述了一位宇航員在 1991 年蘇聯解體后被滯留在太空長達311天的故事。這部作品通過描繪宇航員在無限漆黑的太空中所面臨的恐懼和孤獨,以及一個男孩在噩夢中的驚醒,展現了地緣政治動蕩對個人命運的影響。
在這部作品中,約瑟夫·科瓦奇以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洞察力,將現實與虛構相結合,創造了一個充滿緊張和不確定性的世界。作品中的宇航員和男孩雖然身處不同的環境,但他們的命運卻緊密相連,共同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動蕩和不安。
在這個真實的歷史事件中,謝爾蓋在太空中度過了漫長而艱難的 311 天,不僅要應對外部環境的挑戰,還要面對內心的恐懼和孤獨。而與此同時,地球上的一個男孩也在噩夢中掙扎,他的夢境與宇航員的現實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故事。
《尋找謝爾蓋》不僅是一部關于太空探險的作品,更是一部反映地緣政治動蕩對個人命運影響的作品。它提醒我們,在面對未知和困境時,人類需要展現出勇氣和智慧,同時也需要關注那些因政治動蕩而受到影響的人們。


藝術家宋兮在《仰望星空》中用 Photoshop 技術把天空中的星星一顆一顆地抹掉;又在《歡樂頌》中用電蚊拍殺死蒼蠅的電火花構建了一片星空;《儀式:10000次的祈禱 》中,一萬次不間斷的開關模糊了日常與儀式的界線,生命的誕生與毀滅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就這樣被戲謔的幾下“點擊”表現出來。

策展人:甘瑩瑩&周一辰
藝術家:瑪格利·杜贊特、亞歷克斯·特納、王凝慧、徐維靜、約瑟夫·科瓦奇、尤里安·金塔納斯·諾貝爾、宋兮、顧桃
特別呈現:嚴佳林、朱浚僑、劉一琨、高亢、張藝琳
展期:2024.05.11 — 06.16(周一閉館)
地點:北京市朝陽區草場地155號A
聯合主辦: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香奈兒
特別協辦:法國阿爾勒攝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