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兔子

小米 SU7
如果是過去幾年,當你看到這樣的話,一定覺得是寫反了。但就在 2024 年,這句話還真就對了。不過這不是在手機領域,而是汽車領域。
這樣反常規的現象,其實折射出的是我們日常慣性思維所考慮不到的事情,也正是今天我們討論的核心問題——多樣化與積淀。
當我在搜索引擎上敲下“xiaomi”的字樣,在過去會自動聯想并跳轉至小米手機的官網(mi.com),而如今,會去向小米汽車(xiaomiev.com)的網站。在這個網站的第一屏上,你甚至看不到小米手機的影子。反過來,在小米手機的官網上,你卻能看到放在最頂端的小米 SU7。
雷軍說,小米汽車是他的最后一次創業。這話我是不太信的。因為雖然我只是試乘了朋友的 SU7,而沒有買一輛支持(主要因為搖不到車牌),但我是實打實地吃到前陣子很火的小米食堂推出的“爆漿酸奶大麻花”。我在包裝盒里,發現了一張寫著“小米價值觀”的卡片,8 條價值觀讀下來,確實很實在與真誠,但看不到一個“創新”。所以,我覺得我看到的始終是商業,而不是理想,是“結果導向”與“工程師思維”(價值觀里的第 2 條和第 6 條),而非設計驅動、藝術或完美主義。
所以只要有商機,就可以去創業。
那天坐在朋友買的 SU7 的副駕,我一直在感嘆這輛汽車處于領航模式時的體驗——柔和舒適的加速與減速,果斷地變換車道與剎車,精準的道路虛實線識別等。作為一名普通乘客,我覺得這輛汽車已經足夠優雅、足夠聰明了。
但我不太確定的是,小米造車的目的是否僅在于商業,還是有更高的追求與探索精神在里面;而這樣的造車,幾年后又會演變成什么樣子。
正如麻花一口咬下,除了白面,我們總還希望獲得更多。

陰錯陽差地,自 P40 Pro 之后,我與華為就再沒有過交集。如今這個系列已經更名為 Pura,推出了 Pura 70 系列。對這一系列我不想過多評價,畢竟從沒摸過真機。我想聊的是關于品牌的積淀。
記得有一次和一位影像品牌的朋友聊天,對方說很羨慕華為那樣的粉絲群,很忠誠,而自家產品雖然賣得非常好,但總是缺少這樣一批忠誠的用戶。是啊,手機也好,相機也罷,任何一個品牌的核心都是商業的。但當冰冷的商品落到用戶的手中,就會被賦予人的溫度。產品力是一方面,品牌力是另一方面,都是不能忽略的。
形成這種積淀的方式有很多,既可以是通過產品的,也可以是通過其他方面的。華為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它反映的是積淀和人的力量。

第一次從微博上看到這個名字時,我一度以為自己穿越了,因為“水月雨”既不像一個手機品牌,也不會讓我聯想到如今手機帶給人們的“刻板印象”——科技感、影像、游戲、AI……
這是一臺音樂手機,那個很多年前曾經流行過的音樂手機。
打開水月雨的官網,你會看到它的定位描述:“全平衡 HiFi 音頻播放器,又可作為主力機使用的 5G 智能手機。”這樣一說就懂了,它只是不想讓喜歡音樂的人還要多帶一臺設備。
而翻看這個網站,我還能感受到這個品牌更多的理念與執念。便攜 CD 播放器、耳機、帶HiFi的機械鍵盤……不得不說,有些還挺古典并富有設計感的。當然,都有點小眾。
我無意討論水雨月手機究竟值不值得買,或是性能怎么樣,這方面一定有很多人評過。我只想說作為一個攝影人,我喜歡小眾的東西。并且,我可以為一些小眾的性能,去放棄大眾的功能。
比如徠卡相機,如果你要 M 系列的優雅與古典,就要放棄自動對焦的便利與效率。看似弊大于利,但正如一個朋友說的那樣,“走在鬧市,如果你用日系相機拍一個人,對方可能會很反感,但如果你舉起來的是徠卡,對方可能會停下來讓你去拍”。
這樣的效果,靠的就不是自動對焦了吧?
放眼今天,手機影像早已“卷”上天際,很多功能和效果甚至比相機還強。但是否會有一位路人,為你停下腳步,讓你用手機為他/她拍一張照片呢?


當我們討論性能的水桶,功能的大眾,是否也該反思一下。如音樂手機那樣的偏執,如徠卡相機那樣的優雅精美,是否越來越少,是否有點遺憾?
至少在我看來,多元多樣,有更多不同的選擇,總是更好、更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