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彩霞
歷史的腳步不斷地向前推進,影視劇也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發展。2021年恰逢建黨一百周年,各大影視平臺紛紛推出以革命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和電影,以《覺醒年代》《革命者》《1921》等為例,其通過影視劇的形式將1919年至1921年發生的歷史事件呈現在大眾眼前。這樣的革命歷史劇使大眾在快速發展的時代回溯歷史,以生動形象的方式重構了那段令人熱血沸騰的歷史記憶。在眾多革命歷史劇中,《覺醒年代》獲得了大眾的一致好評。《覺醒年代》取得質量與口碑齊飛的成績,究其根本是做到了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完美結合。
一、劇情對歷史的生動呈現
革命歷史劇可以選取的題材和人物都較為廣泛與豐富,同時革命歷史劇的拍攝也會受到導演制作人等的主觀影響。作為影視作品可以允許一定程度的虛構和藝術加工,但是,革命歷史劇必須要在影視內容上做到尊重歷史的客觀性與真實性,也就是要做到“在展示中國革命及社會發展過程中對領袖人物、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塑造必須是真實的,以真實人物為核心敘述真實事件”。一部革命歷史劇能否成功以生動的情節和人物喚起大眾的歷史記憶,關鍵在于其能否通過合理的藝術虛構和加工將真正的歷史呈現出來,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結合。《覺醒年代》以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講述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塑造了不同性格、不同立場、不同道路的歷史人物群像。
《覺醒年代》為了更好地展現當時社會呈現出的各方勢力割據和各類思想沖突的矛盾,在劇情的設計上采取了多線并行的敘事手法。首先以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故事線為基本敘事線,呈現了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從相見恨晚的“相識”到并肩作戰的“相知”的傳奇故事。其次,講述了他們通過傳播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來喚醒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民眾,即救亡圖存的艱辛歷程。同時以蔡元培、魯迅等知識分子,陳延年、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曲折經歷為輔助線,巧妙地勾勒出了一百年前中國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所經歷的挑戰與磨煉,構筑了一段追求真理、揚帆理想的激情歲月。《覺醒年代》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以及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必然性,以藝術的手法將那段澎湃的歷史時期再現,呈現了一幅動人心魄的畫卷。
除此之外,《覺醒年代》對歷史事件的選擇和呈現也展現出其與眾不同的藝術選擇。大部分講述建黨史的影視劇均會選取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為核心事件。《覺醒年代》則在此基礎上將敘事擴展,對歷史事件進行藝術編排,以更好的角度和劇情呈現了真實的歷史。《覺醒年代》對于歷史事件的選擇和呈現表現出了中國近代革命歷史的層層遞進,每一件偉大的革命事件之間都環環相扣,革命先輩們一步一步走出了新的道路,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通過一次次“實踐”解答了“如何救中國”的歷史問題。
《覺醒年代》中隱喻鏡頭的使用對劇情的發展和真實歷史的呈現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劇中多次出現的泥濘道路上有深淺不一的車轍,車輪與車轍之間的不契合表現了國家道路需要改變,思想亦需要改變的主旨,將真實的歷史與藝術的呈現完美結合。
《覺醒年代》在生動呈現革命先烈們奉獻自己的革命歷史的同時,以跌宕起伏的劇情和革命故事喚起了大眾對那段熱血澎湃的革命歷史的集體記憶,做到了立足歷史,尊重歷史真實,以合理的藝術加工和情節虛構增強影視劇的藝術性,傳播正確的歷史觀,弘揚主流價值觀,真正做到了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完美結合。
二、歷史人物群像的細致塑造
對于革命歷史劇中的人物群像塑造,無論是觀眾還是導演制作人等,都會關注人物的歷史真實性,對此,該如何融合歷史人物的真實記載與藝術創作,以還原歷史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是塑造革命歷史劇人物的關鍵性問題。革命歷史劇中的真實人物呈現都以史為據,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藝術加工,以符合劇情的發展和主題的需要。與此同時,革命歷史劇中的虛構人物的塑造也是極其重要的,“虛構人物是基于劇情和主旨的需要再配以歷史背景與時代環境加以塑造的”,因此,在革命歷史劇中,虛構人物的塑造需要符合歷史的前進方向。真實人物與虛構人物共同構成了《覺醒年代》中的歷史人物群像,二者都是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結合的產物,二者的細致塑造共同呈現出真實而客觀的歷史現實。《覺醒年代》在對歷史人物的刻畫過程中,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藝術手法:首先是選取真實人物進行刻畫,突出歷史的真實性;其次是對真實人物進行想象加工,通過對其私人生活、情感活動的刻畫塑造出立體的、飽滿的人物形象;最后是塑造虛構人物,通過對一些具有歷史原型的人物進行虛構,從而使得劇情更為緊湊,主題更為鮮明。
在真實人物的塑造上,《覺醒年代》選取了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毛澤東、陳延年等大批革命先輩們作為歷史人物群像出場。該劇對歷史人物的塑造不是單薄刻板的,而是通過更廣闊的視角去挖掘和展現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人際關系、家庭情感生活與精神世界等,從人物的選角、人物的妝造到人物性格的塑造都與歷史真實相符合。
在符合歷史真實性的前提下,人物形象多面性的塑造使其形象更加立體飽滿。以陳獨秀這一核心人物為例,《覺醒年代》通過戲劇性沖突的手法展現了陳獨秀人物形象的立體性。在劇中,他擔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致力于傳播新思想,但是卻面臨阻礙。在剛入校任職時,辜鴻銘對其進行了“學歷、學術成就及理由”三問,在往后的諸多次校園評議會中也屢屢與之產生觀點沖突。但即使面對黃侃和辜鴻銘等人的反對與刁難,陳獨秀依舊不卑不亢,堅持與封建文化作斗爭,突顯了他傳播新思想的堅毅。在家庭方面,他為了革命缺少對孩子妻子的關心與關愛,劇中通過呈現陳獨秀父子之間前期的矛盾和后期的和解,體現陳獨秀對兒子的愛是嚴厲且細膩的。例如,陳延年與陳喬年在陳獨秀的荷葉燉牛蹄中加癩蛤蟆,陳延年也會直呼陳獨秀大名,歇斯底里地指責陳獨秀無情無義,數次爭吵劇情的設置使陳獨秀與其子之間的矛盾躍然紙上,表現了作為父親的陳獨秀對孩子嚴厲的一面。而在陳延年和陳喬年勇于探索革命道路參與工讀互助社時,陳獨秀默默支持他們的儉潔食堂生意,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給他們指引方向,這些情節將其對家庭與孩子細膩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除此之外,該劇對歷史人物的塑造還注重細節真實,比如李大釗的大胡子、蔡元培的和藹可親、毛澤東的意氣風發、辜鴻銘的孤傲清高、魯迅的筆鋒犀利……《覺醒年代》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在歷史人物群像的塑造中完美結合,刻畫出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合理的虛構和藝術加工是革命歷史劇創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覺醒年代》中,除了大量真實歷史人物群像的呈現,還有許多根據歷史原型進行改編和虛構出來的人物,這些人物對劇情的推進和豐富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例如,郭心剛的人物形象是基于歷史真實人物郭欽光進行改編的,劇中的郭心光剛被塑造成一個飽含愛國熱情的年輕人,真實人物郭欽光身上的愛國熱情以此得到渲染和弘揚。劇中,郭心剛的形象是通過劇情樹立的,編劇將其塑造為山東省青島市人,最終其犧牲也喚醒了很多人,推動了劇情的發展。同時,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先進的知識分子和進步青年群體是中流砥柱,因此為使人物群像更加豐富立體,使劇情更加跌宕起伏,該劇還塑造了柳眉、易群先等青年女性形象,她們不斷地接受新思想反抗舊傳統,舍小我成大我,從青年女性的角度展現了這段革命歷史。除此之外,反面人物對劇情的發展也尤為重要,因此,該劇塑造了和“新學派”沖突極其明顯的張豐載,這一人物形象的歷史原型是張厚載。在劇中,張豐載在阻止傳播新文化、“林蔡之爭”和抓捕陳獨秀等事件中都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反面人物的立體塑造體現了傳播新文化和發展革命事業的艱難性,以反襯的藝術手法展現了中國革命先烈的偉大和中國革命歷史的熱血。
《覺醒年代》在保證歷史真實的前提下對人物形象進行了藝術性的改編和虛構,拒絕了刻板化和單一化的呈現,結合歷史的時代背景與該人物的現實背景,實現了對復雜的歷史人物群像的生動藝術呈現。劇作沒有用單一的眼光來詮釋角色,而是用一種多元豐富的符合人物個性與環境、符合歷史的客觀性又蘊含獨特藝術表現力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那段歷史中極其復雜的歷史人物群像,真正做到了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完美結合。《覺醒年代》的編劇龍平平在采訪時說:“《覺醒年代》把原來課本里邊那些概念化的人物變成了鮮活的人,變成了能夠和當代人進行面對面溝通的人物。年輕人了解歷史,了解黨史,也因此有了感性的認識。”因此,在革命歷史劇的創作之中,不僅僅要做到歷史真實,還要做到藝術真實,將歷史書上的那段歷史生動地呈現在熒幕上,實現歷史人物與觀眾對話,觀眾與歷史對話。
三、結語
影視劇不僅僅作為大眾娛樂消遣的工具,更是承載著傳播文化的重要功能。革命歷史劇作為眾多影視劇類之一,它的文化傳播功能在于其對革命歷史的深入挖掘和再現。在《覺醒年代》中,編劇通過獨特的敘事手法再現建黨史,以更全面的視角展現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封建走向民主的歷史進程,深刻表現了編劇對這段革命歷史的深度挖掘和研究。革命歷史劇不僅需要呈現真實的歷史、傳達正確的歷史觀,更要在劇作中體現出藝術效果和審美趣味,因此,革命歷史劇既要忠于歷史又要具有藝術表現力。另外,革命歷史劇的創作必須將歷史真實與藝術表現完美結合,堅持歷史的真實性,配合適當的藝術的虛構和想象技巧。
《覺醒年代》用鮮活的鏡頭和拍攝手法為觀眾塑造了上百位歷史人物,用多線并行的敘事手法講述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破舊立新的奮斗史,講述了中國共產黨不畏艱難的建黨史,對歷史的生動呈現和歷史人物群像的細致塑造都做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結合,做到了歷史與藝術相統一,獲得了“覺醒年代值得”“良心好劇”等眾多好評。
(西華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 黃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