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容 陳雯靜 李巧瑩
一、歌劇《沂蒙山》概述
《沂蒙山》是山東歌舞劇院所創排的民族歌劇,是中國原創歌劇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講述了中國革命時期沂蒙山區的斗爭故事,向人們展示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永恒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一)歌劇《沂蒙山》的創作背景
《沂蒙山》是由黃定山執導,王曉玲、李文緒編劇,王麗達、王傳亮等主演的歌劇,講述了在山東臨沂沂蒙山淵子崖村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展開的動人故事。京劇《紅嫂》的創作開沂蒙主題戲劇的先河,奠定了紅色主題的情感基調。紅嫂乳汁救傷員的故事也被奉為經典,難以超越。黃定山在創作歌劇《沂蒙山》的過程中多次到沂蒙山采風,在參觀大青山突圍戰、淵子崖村保衛戰的舊址,傾聽“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的英雄故事后,決定把故事集中到一個普通的沂蒙婦女海棠的身上,尊重歷史,但不拘泥于此。
相較于傳統歌劇,《沂蒙山》在音樂上有了非常大的創新,核心唱段的質量、數量和類型是以往歌劇中所未有的。歌劇《沂蒙山》除帶給觀眾聽覺上的震撼以外,在舞臺設計上也有新穎的設計,故事發生在沂蒙山區,所以用“石塊”搭建出10米高層巒疊嶂的山體,厚重且質樸。
(二)歌劇《沂蒙山》的劇情簡介
《沂蒙山》主要講述沂蒙山區的父老鄉親在紅軍的帶領下,與日軍進行頑強抵抗的故事。1938年,毛澤東同志下令“派兵去山東”,八路軍115師迎著風雪挺近山東,山東抗日根據地因此拔地而起,淵子崖村被稱為“中華抗日第一村”。全劇一共分為6場,通過描寫不同角色的遭遇和命運,展現了人民在面對困難時的頑強意志。歌劇按照意大利歌劇的典型模式展開,時而綿延婉轉,時而恢宏磅礴,音樂極具表現張力,并且有戲劇性的沖突。歌劇《沂蒙山》相較于其他大型歌劇而言,在人物形象上的刻畫與描繪人物間關系及戲劇性沖突等方面有獨特的藝術追求。其不僅展現了沂蒙百姓與子弟兵“同生共死一家人,隨時能拿命換命”的魚水之情,還著重突顯面對國家危亡,父老鄉親們毅然犧牲小我、團結抗戰的故事,將紅色基因沂蒙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沂蒙山》中女主角海棠的形象塑造
民族歌劇誕生至今,女性形象一直是歌劇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江姐》中的江姐、《運河謠》中的水紅蓮、《白毛女》中的喜兒等。在《沂蒙山》中,海棠形象根據劇情不斷發展進行展現。歌劇通過音樂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情景氛圍,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在不同唱段中所塑造的海棠的音樂形象也有所不同。
(一)海棠堅韌不拔的個性塑造
歌劇《沂蒙山》中,從唱段《鄉親把苦嚼成甜》到《無情的風雨》都體現海棠面對苦難、面對分離時的堅韌不拔。
林生和眾鄉親們報名參軍,隨部隊離開了崖子莊趕往前線,留下海棠和部分鄉親來照顧受傷的八路軍。海棠和九龍叔帶著大伙兒躲進山洞,將野菜樹葉做成飯菜,和鄉親們自發唱起了《鄉親們把苦嚼成甜》,以苦為樂,覺得野菜是不要錢的山珍海味,山泉水一口喝下去賽神仙。之后,敵軍以放火燒山洞威脅八路軍,九龍叔帶著三位村民站了出來,“一諾千金永不變,救命之恩拿命換”,決定以命換命救下八路軍。敵軍得逞后放火燒山,將海棠和村民們困在山洞中,海棠眼睜睜看著舅舅落入敵人手中,鄉親們也受到傷害,發出了沉重吶喊,唱出了《無情的風雨》,但經歷多重打擊的海棠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堅強勇敢面對。
(二)海棠無私奉獻的精神塑造
沂蒙紅嫂是指在戰爭年代,沂蒙山區偉大的女性群體,她們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沂蒙山》中,海棠正是沂蒙紅嫂的代表。歌劇《沂蒙山》第四幕中,九龍叔和三位鄉親犧牲,面對親人的離世,海棠痛苦萬分,但她選擇投身加入擁軍隊伍,領著眾鄉親將紅棗、煎餅送給前線的戰士們作軍糧,與鄉親們一同唱起了《擁軍忙》。進入初冬,八路軍被敵人所困,在保護村民撤退時,身負重傷的夏荷遇到送軍糧的海棠,在千鈞一發之際,夏荷拜托海棠照顧剛出生的女兒小沂蒙。時光流逝,一轉眼過去幾年,海棠在山里獨自照顧兩個孩子,看著他們一天天茁壯成長。夜深時,海棠不禁想到小沂蒙也即將長大,如果她問起自己的親生父母,該如何回答是好?海棠想起夏荷是為了保護沂蒙山這片土地而犧牲的,認為沂蒙山的全體人民都可以是小沂蒙的父母。同時,海棠不禁開始懷念和夏荷之間的情誼,唱起了《就在山水間》。海棠心中有大愛,肩上有重任,是具有強大內核、內心堅定且具有無私奉獻精神的女性形象。
(三)海棠一往情深的情感塑造
從唱段《一雙鞋子針兒密》到《等著我,親愛的人》再到《等上一輩子》,無一不體現著海棠對心愛之人林生的一往情深。海棠和林生成婚后,林生決定參軍,兩人在家作最后的分別。《一雙鞋子針兒密》寓意著一生一世永不分離,隨后又到《等著我,親愛的人》,林生開口唱到的第一句中風和雨極具深意。海棠的對詞則是將兩人比作星和月,好比兩個人像星星和月亮一樣會一起出現,相伴相生。《等上一輩子》此曲是演唱中最為揪心的一部分,海棠雙手捧著鞋,將內心脆弱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石頭開花、星星流淚這些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寓意著海棠等不到丈夫兒子回來。無論是在什么樣的境遇之下,海棠和林生都牽掛著對方。通過唱段也可以看出,作為妻子的海棠對林生一往情深,堅貞不渝,在小山村里等著她的一生摯愛
回家。
三、《沂蒙山》中主要唱段的演唱分析
歌劇《沂蒙山》整體音樂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作曲家欒凱收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間音樂和帶有地域性的音樂元素。由于歌劇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山東臨沂,作曲家將竹笛、嗩吶、琵琶、墜琴等民族樂器作為樂曲伴奏,使歌劇具有濃厚的山東地方特色。劇目中將大家耳熟能詳的《沂蒙山小調》完全化入全劇音樂之中,并且反復出現,與原創音樂完美融合,以序曲、間奏等形式貫穿全劇。筆者結合原版劇中王麗達老師的演唱及自身演唱時的心得體會,對《沂蒙山》劇中海棠主要唱段《無情的風雨》《就在山水間》《等上一輩子》等的演唱技巧進行分析。
(一)《無情的風雨》
歌劇唱段對表演者的歌唱技術有極高的要求。《無情的風雨》出現在第三幕中,是音樂敘事的高潮。該唱段開頭海棠正好經歷了與親人的生離死別,內心痛不欲生。通過這個唱段,觀眾可以了解到海棠從一個溫情脈脈的女性形象轉變成一個堅定的革命戰士。此曲為不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唱詞純樸簡練,并且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如反復、排比、比喻等。氣息飽滿有力、咬字吐字清晰圓潤及聲音位置維持統一是演唱此曲時的重點。例如,“無情的風雨,就這樣冰冷飛落”這一句在情緒上十分低沉,整體音區較低,因此在演唱時要注意中低音區的演唱位置,保持喉頭的穩定,更多地落到胸聲去唱,展現海棠內心的沉痛及被迫與親人分離的痛苦。另外,在演唱此曲時,歌者要力求恰到好處的節奏變化,充分表達情感,并選擇合適的表達力度。此外,還應該突出歌曲本身表現出來的情感,可以利用疊音和和聲產生更加豐滿的合唱效果,靈活變化,讓歌曲的旋律更加清晰細膩。
(二)《就在山水間》
《就在山水間》是歌劇《沂蒙山》第五幕中海棠所演唱的選曲,歌曲篇幅較長,音域跨度較大,尤其是咬字行腔上極具風格特色。《就在山水間》在節奏上采用了4/4拍,給人強烈的穩定感,同時通過節奏和速度的變換,巧妙地呈現了歌曲的情感變化。在表達作品時要做到“以腔傳詞、以聲傳情”,咬字的清晰規韻、語氣的強弱、重音的準確性都十分重要。王麗達老師為了使歌曲更有山東韻味,在演唱時加入了許多的潤腔處理。“山高水長路途遠,綠水繞著青山轉”字尾押“an”韻,要先氣息下沉,找到歌唱的正確狀態,再進行送氣。“字字聲聲”“要比親身還要親”巧妙地運用了疊字、反復的創作手法,歌者要注意口腔的正確打開方式,找好最佳臨界點而穩定狀態,從而進行演唱。筆者演唱歌曲《就在山水間》時,會出現咬字與歌唱位置不統一的問題,原因就是咬字與發聲的位置沒有統一。此外,歌者要在保持共鳴腔體的狀態下去咬字,保證音色是統一協調的。王麗達老師在民族歌劇的演唱方面有非常深厚的功底,不管是歌唱的技巧還是氣息的運用能力都特別強,同時她也很擅長“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她將劇中海棠熱情、豪爽的性格表演得淋漓盡致,在舞臺上的神情向觀眾展示了人物淳樸慈愛又勇敢堅強的形象特征,帶領觀眾感悟勇往直前、甘于奉獻的精神。
(三)《等上一輩子》
《等上一輩子》是一首極具表演性質的詠嘆調作品,結構形式為上下句,簡單明了,像是在一問一答中來敘述故事。歌者在演唱時不僅要做到情緒飽滿,而且在聲音和咬字上也要明亮清晰,每個字都要做到字正腔圓、鏗鏘有力。海棠在《等上一輩子》中兩次唱到林生我等你,用花蕾、星星作為比喻訴說心中的焦急悲傷,石頭開花、星星流淚這些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來比喻自己再也見不到丈夫。在詮釋這首作品時,歌者首先應該注重情緒上的表達,這首歌曲的整體難度偏大,音域跨度大,以跳進為主。開頭就以下行跳進來進入主題,“林生啊我等你”,歌者在演唱這句時不能讓情緒斷掉,要特別強調“林”“啊”二字,讓情緒把兩個字帶動起來。其次要注重氣息,在演唱時要將氣息吸深,將每個字都放在氣息的支撐上,要讓氣息流動起來,使最后出來的聲音是靈活的。最后要注意共鳴腔體,在演唱時要調整好每個腔體的位置,胸腔一定保持打開狀態,每一句都保持在一個相對平穩的歌唱狀態下去演唱。
四、結語
本文以作品《沂蒙山》為文本進行分析,總結《沂蒙山》女主角海棠具有堅韌不拔、無私奉獻、一往情深三種特質。筆者以海棠人物形象為主要分析視角,探析其形成的戲劇因素及歷史時代成因,力圖為中國歌劇女性角色的表演研究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湖南省音樂文化創新研究基地)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2023年度課程思政一般課題“精準思政背景下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HNJG-20230763)。
責任編輯 ? 時鳳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