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為使古代詩詞能在當今時代煥發新的生機,不少作曲家都將其與現代音樂相融合。歌曲《漢宮春·立春日》就是一首古詞與現曲結合形成的藝術歌曲,二者的碰撞也為傳統文化賦予了新的
生命力。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漢宮春·立春日》的創作背景
詞作者辛棄疾(1140—1207)原名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號嫁軒,出生于濟南歷城。他是南宋有名的將領,同時對詩詞歌賦也頗有研究,是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他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被稱為“辛黨”??赡芘c常年征戰沙場有關,辛棄疾作詞也獨具豪放氣質,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其關心國家興旺、民族命運,一直抱著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奉獻自己,但是命途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最終,他只能將自己的豪情壯志放置于詩詞之中,所以他的作品也都飽含對國家和民族的關切,風格豪放、情感細膩。此外,其作品涵蓋廣泛的題材,善于運用典故,既譴責當權者,也表達自己壯志難酬的激憤之情?!稘h宮春·立春日》創作于1163年,是辛棄疾在京口居住時所創作的,那時他才剛剛成家。鄧廣銘在他的《稼軒詞編年箋注》“增訂三版題記”中說:“辛稼軒在‘錦襜突騎渡江初的紹興三十二年(1162),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范邦彥之女、范如山之妹成婚了?!贝嗽~是作者從金人占領區南歸的第一首作品。
曲作者嚴吉,音樂制作人、青年鋼琴家,現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聲樂鋼琴藝術指導教師,湖北省音樂家協會鋼琴專業指導教師,湖北省音樂家協會鋼琴專業委員會藝術指導分會副主任。其參與了多屆金鐘獎、文華獎和高校民歌賽等全國聲樂大賽,并獲最佳伴奏獎,為多位湖北作曲家的聲樂作品編寫了鋼琴伴奏譜并出版。歌曲《漢宮春·立春日》首發于2022年6月,由武漢音樂學院系主任、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余惠承教授首唱。
二、古詩詞藝術歌曲《漢宮春·立春日》的音樂分析
(一)歌詞分析
這首詞從風土人情出發,緊緊抓住了立春的所見所聞,使節物景色有了更深刻的含義,在凄婉之中多了幾分譏誚,意蘊豐富而深刻。開篇運用典故,恰到好處,不留痕跡。用“裊裊”二字來形容,是將靜態變為動態,像清風拂面,讓人感覺到春天到來的氣息??雌鋬群?,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中興的熱切期盼,其昂揚的豪情得到了充分體現。
上闋起韻點題,描寫了初春時節大地的景色。以少女頭上戴的頭飾為看春的切入點,十分有新意,表現了作者面對春天歸來的歡樂情緒。然而,接下來的詩句,并沒有延續這種歡快,而是換了一種方式,表達作者對寒冷和雨水阻擋春天到來的不滿。以下突轉筆鋒寫到燕子,用比興的手法寫出了作者思念故國的情感。因冬天殘留的寒氣還未散盡,春天還沒有完全到來,去年秋天飛來的燕子也暫時不能返回西園。作者借用燕子來代表自己,燕子不能返回西園,而“我”也是如此。作者希望自己可以回歸故土,但是按照目前情況看,“西園”還處于被外人所占據的狀態,只能“夢回西園”。想到如此種種,雖正是慶賀春日的時候,也無心準備與節氣相關的食材。由此可見,作者憂心故土,自己空有一身本領卻毫無用處。
下闋以立春日為由頭,將重點全部放在整個春天,主要表達自己對春的感悟。開頭一個“笑”字,打亂了之前的煩悶,也引出了接下來的五句。作者所笑的有兩點:其一是笑在這五彩繽紛的春日,東風卻沒有空閑到處薰梅染柳;其二是感嘆東風,即便是在自己空閑的時候,也只是照照鏡子,看看鏡子里的少年由老至衰的樣子,以此來襯托雖笑但哀的心情。之后,作者用“解連環”來敘述,直抒胸臆,表示自己的愁緒難以解除?!皢柡稳恕眲t表明了作者想要求人解答困惑,卻無處可尋的愁悶之情,含蓄內斂地表達了作者對南宋統治階級不作為的哀怨。結尾“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作者怕別人看出自己人不如雁,于是不想見到花落、雁還時。間接點明了作者上闋中的煩悶之處,全文的主旨也顯現出來。
總的來說,全文結構嚴謹,作者運用了比興的寫作方法,生動形象地將各種毫無關系的事物連接在一起,既直抒胸臆,又給人深刻的遐想空間,內涵與意境相結合,深遠且豐富。
(二)曲式結構分析
《漢宮春·立春日》這首作品,在結構上屬于單二部曲式,是一首以降E為宮音的民族五聲調式。五聲調式的運用更加凸顯此作品的民族特性。在整體結構上分為四部分:前奏(1—7小節)、A樂段(8—43小節)、A'樂段(44—78小節)、尾聲(79—80小節),表1為該作品的結構。
(三)伴奏織體分析
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的演繹中不僅僅為歌者彈奏旋律,更重要的是要與樂曲融合,更好地帶動歌者沉浸其中。作曲家往往在創作伴奏織體時,會模仿一些古樂器,使音響效果更具古典韻味,這些特點在本首作品中就有所體現。
從整體來看,樂曲的第1—7小節為前奏,前奏以琶音和半分解半柱式和弦為主,旋律悠揚古樸,奠定了古曲的曲目風格,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第8小節以一個全音符的琶音進入,力度弱,音響效果較為安靜,伴奏大量留白給人聲,突出弱起小節,預示著歌曲的開始。a樂句以分解和柱式和弦為主,旋律線條優美流暢,如訴說般展現人們迎接春日的喜悅之情。b樂句的后半句,伴奏織體為半分解半柱式,為c樂句的轉變做準備。c樂句開頭采用級進上行的分解柱式和弦,更加恢宏大氣,把情緒推向第一個高潮,展現了作者不斷清愁,不知何人能解的憂思之情。d樂句以琶音和柱式和弦為主,最后以連續上升的琶音結束。后面緊跟一個二分音符的和弦,連接第一段的終止與第二段旋律的開始。整體上看,這首樂曲旋律悠揚婉轉,好似訴說般娓娓道來,抒發了詞作者懷念故鄉的憂思之情。
三、古詩詞藝術歌曲《漢宮春·立春日》的演唱分析
(一)咬字行腔
在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漢宮春·立春日》時,余惠承教授使用了戲曲的咬字與吐字,注重咬字的聲、韻、調:清晰地咬住聲母字頭的發音后,將字腹后的韻母音延長收聲。
歌詞中的“裊、料、宵、到、笑”屬于音節術語十三轍中的遙條轍,其中包含ao、iao。在演唱作品中帶有韻母ao的字時,要從主元音a發起,將嘴唇變為圓形,然后在口中變換至o,使a音與o音混合。而iao這個音比前者多了一個i,i在此是介母音,演唱時要嘴唇微橫,發完i后迅速變換到ao結束。
“收、又、愁”屬于油求轍,包含ou、iou。ou音是o和u的結合,演唱時要舌根向下,嘴唇微微聚攏,整體發出“歐”的聲音。唱iou時,與iao同理,先發出介母音i,再轉o,最后歸韻到u結束。
本首作品中言前轍發音較多,“看、幡、寒、年、燕、園、辦、柑、薦、傳、盤、染、閑、顏、斷、轉、先、環、見、變、還”都屬于言前轍,言前轍包含an、ian、uan和üan四種,且都是以n為韻尾。在發an時,要掌握帶有鼻音色彩的整體音“安”,發ian、uan、üan時,其中的i、u、ü都屬于介母,發聲時要注意i齊齒、u合口、ü嘬口。
“人、春、肯、渾”屬于人辰轍,人辰轍包含en、in、un、ün,發音時要注意在咬住字頭的基礎上與e、u、ü相結合并延長該元音,然后讓氣息通過鼻腔迅速發出n來。
“上、黃”屬于江陽轍,包含ang、iang和uang,發ang時,要先發a,然后舌根后縮,使氣流穿鼻歸于ng,iang和uang中的i、u是介母,發音要快,演唱部分仍是a音,最后歸韻于ng。
“更、東、風、生”屬于中東轍,其中包含eng、ing、ong、iong和ueng,前三個音節在發e、i、o時要稍微延長,然后迅速與ng混合到一起,后兩個音節中i和u屬于介母,演唱時要注意比前邊三個音節多發一個音。
“怕”屬于發花轍,包含a、ia、ua,a只有一個音節屬于開口呼,舌根要放低,內口腔打開,i、u是介母,發音要快然后迅速與a結合。
“些”屬于也斜轍,是齊齒呼,咬完字頭后,迅速延伸到e,口型不變,開口截氣收聲。
“已、子、此、時、里”屬于一七轍,含有韻母i、u和er。發聲時口腔要打開,給人一種聲音豎起來的感覺。
“雨、余、不”屬于姑蘇轍,只含u一個音,u是高舌位后元音,屬于合口呼,發聲時舌應稍靠后,唇舌小而圓,軟腭抬起,喉頭落下。
“來”屬于懷來轍,含有ai和uai。發聲時要先發a,然后增高舌位,舌尖向上,歸i音。
“美、未、梅、些、解”屬于灰堆轍,含有復韻母ei、uei。發ei時,要先發主元音e,最后歸韻到i上。
(二)潤腔運用
“字正腔圓,依字行腔”自古以來就是歌唱時的基本準則,而潤腔是為了使演唱者在演唱時能夠充分展現古典韻味。余惠承教授在本首作品的演唱中就大量使用了這種技巧,使用京劇裝飾性潤腔的手法去修飾行腔,如倚音潤腔、波音潤腔、搖音潤腔等,使得歌曲更具古典韻味。
倚音,作為聲樂作品演唱中一種常見的裝飾音,可分為前、后、單、復四種。適當地使用這種裝飾音可以使歌曲更加容易呈現出行當的特色,有豐富音色的作用。例如,“渾為辦”中的“為”、“從此便薰梅染柳”中的“薰”、“問何人會解連環”中的“會”就使用上加二度的復倚音來加強唱腔情緒與語氣中的嘆息感。
搖音,是使歌曲更具特色的一種聲樂表現手法,通常是以大二度或大三度的音程來搖唱而產生的,常出現在戲曲的演唱中。例如,第一句“春已歸來”中的“來”、“裊裊春幡”中的“幡”、“年時燕子”中的“子”、“夢到西園”中的“園”、“卻笑東風”中的“風”、“更沒些閑”中的“閑”、“清愁不斷”中的“斷”等,都加入了搖音的方法,使得歌曲更有戲曲的感覺。
除此之外,余惠承教授還加入了一些具有京劇特色的咬字,如“料今宵夢到西園”中的“西”、“更沒些閑”中的“些”、“朝來塞雁先還”中的“先”等,咬字時字頭咬得更細,聲音更偏向京腔的韻味。
本文對《漢宮春·立春日》的演唱進行探究分析,是為了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希望新時代學生能順應發展潮流,響應國家號召,傳承、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聊城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
作者簡介:馬小雙(1998—)女,河南平頂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聲樂表演。
責任編輯 ?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