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韜 顏竹晗 鐘旦 卜大晟 張凱童 張泉


[摘 要]提升人才素質是推進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舉措。金融碩士作為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主體,其培養質量受到多重因素共同影響。文章以廣西大學金融碩士為例,基于3P模型,深入調查分析了金融碩士的就業與發展情況,并反向追溯培養質量問題;結合數據統計結果,深度剖析培養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3P模型;人才培養;金融碩士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8-0107-06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金融業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近年來,為了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積蓄金融業發展新動能,國家高度重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復合型、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力度。金融碩士學位授予院校應與時俱進,精準研判和協調各方需求,聚焦人才培養關鍵點,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以更好地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推動行業創新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一、文獻綜述
國內外教學質量評估研究強調“社會—學校—師生”三者的有效結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并重。徐東波認為高校應建立教學支持機構,采用多元化教學來提升教學質量[1]。徐國興提出,建設良性師生關系、優化學習氛圍可以提升教學質量,同時應注重提高課程實用性[2]。調查問卷是獲取教學信息、分析教學質量及其問題的重要工具。劉自團和彭華安的研究顯示,江蘇省15所“雙一流”高校的教學質量總體評價良好,但教學管理結構和教學實用性仍有待優化[3]。李平等設計了中國海洋大學學生能力評價表,其研究表明,在學習預備階段加大學習投入,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質量[4]。
基于建構主義觀點理性分析大學教學方式的概念框架,3P模型指教學過程的三個重要節點——投入(Presage)、過程(Process)和結果(Product)。目前,國內運用3P模型進行教學質量評估日趨成熟。武云霞研究認為思政教學應由教師“單向輸出”轉變為引導學生“主動探求”[5]。潘瑞和王朋則構建教學評價方式,強調高校應推動信息化教學建設,以培養高水平信息化應用型人才[6]。南銳和李艷深入研究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困境,認為應重點改善反饋途徑,確保師生能夠獲取真實的反饋信息[7]。
本文基于3P模型設計金融碩士培養質量動態數據庫,旨在跟蹤監測其就業與發展情況,反向追溯培養環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持續完善金融碩士人才培養的投入和過程要素,構建和完善質量保障的長效機制,形成人才培養的閉環效應,確保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調查問卷設計與信效度分析
(一)問卷設計和發放
參考已有研究的測量標準和工具,設計針對金融碩士在校生與畢業生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投入指標、過程指標和結果指標。具體來說,投入指標細分為學前準備(金融知識素養)、學習投入(學習動機、積極性),代表學習投入階段的要素;過程指標主要是指學習體驗(培養滿意度、校內外導師指導、學術活動參與度與學術成果),代表學習過程階段的要素;結果指標主要是指培養成效(就業預期與實際情況)。調查問卷指標設計如圖1所示。經過預調查環節,收集反饋并進行調查問卷修正,最終確定正式調查問卷。
2022年4月30日至2022年6月30日,課題組通過網絡發放正式調查問卷,共回收調查問卷401份,其中包括在校生246份和畢業生155份。所有回收的問卷均被判定為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
(二)信效度分析
運用SPSS 25軟件對在校生和畢業生的調查問卷數據進行信效度檢驗,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鑒于投入與結果指標中不包含量表型題目,本文檢驗僅針對過程指標中的相關題目。
在信度檢驗中,在校生和畢業生學習體驗指標的Cronbach'Alpha值均大于0.8,表明調查問卷數據信度質量良好。
在效度檢驗中,在校生和畢業生調查問卷數據KMO檢驗值分別為0.871和0.837,且Bartlett球形檢驗均顯著(P=0.000),表明兩份問卷數據均具有較好的解釋能力。
三、調查問卷數據的統計分析
(一)金融知識素養、學習動機與積極性
問卷數據顯示,受訪學生中,45%的學生畢業于“雙一流”高校,32%的學生本科就讀于非金融學專業,學前金融知識掌握程度自我評價得分均值為5.63(10分制為標準)(見圖2)。
通過調查在校生與畢業生就讀金融碩士的原因可知(見圖3),多數學生因就業或深造而選擇就讀金融碩士。此外,通過調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現,在校生學習積極性均值為6.79,表現為非常積極的在校生占比為9.76%,畢業生學習積極性高于在校生,其學習積極性均值為7.37,表現為非常積極的畢業生占比為15.48%。學習動機與學習積極性交叉分析結果顯示(見圖4),隨大流選擇就讀金融碩士的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較低,而為提升寫作能力、科研能力或在金融領域深造的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較高。
(二)培養滿意度
通過調查在校生與畢業生各維度滿意度情況發現(見表2、表3),結果顯示大部分在校生和畢業生對金融碩士培養持“一般”或“滿意”態度,僅少數學生表示“很不滿意”。根據表2和表3可知,畢業生對學制安排表示“滿意”和“很滿意”占比為86.45%;在校生對學制安排表示“滿意”和“很滿意”占比為45.53%,人數不到總人數的一半;超過30%的在校生認為課程設置、考核辦法以及就業指導等維度表示“一般”。
經過對金融碩士課程設置的調查(見圖5),結果顯示74.8%的在校生更傾向于案例分析類課程,Stata/SAS/Python 等軟件的使用和金融相關的理論知識占比分別為65.3%和64.6%,金融科技類課程占比為44.6%。此外,課題組調查發現,約85%的在校生認為金融科技知識能夠提高未來就業競爭力,其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課程內容的傾向度則明顯更高。
(三)校內外導師滿意度
通過調查校內外導師的滿意度情況(見圖6),結果顯示約87%的在校生對校內導師的指導表示“滿意”“很滿意”和“非常滿意”,僅不到2%的在校生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無在校生表示“非常不滿意”;校外導師指導評價中,大部分在校生表示“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占比約為17%。這表明“雙導師”制度實施以來,校內導師的滿意度高,而校外導師在提供實質性的實踐指導方面略有不足。
(四)學術活動參與度與學術成果
課題組調查發現,40%的在校生認為參加科研課題等活動對提升科研能力和未來發展有所幫助。約55%的在校生曾參與1~2個課題,少數參與3~5個及以上,29%的在校生沒有相關經驗。受訪者中,僅19名畢業生發表過核心或SCI/CSSCI論文,43%的畢業生發表過普通期刊論文或其他學術成果,57%的畢業生無學術成果。
此外,15%的在校生平均每月參加學術活動1次以下,約67%的在校生平均每月參加1~2次,其余18%的在校生平均每月參加3次及以上。大部分在校生最期待的是金融業投資與實踐類學術活動,同時他們對宏觀經濟和金融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就業也頗感興趣,約32%的在校生對軟件應用類活動感興趣。綜上所述,在校生參加學術活動的頻率多為1~2次/月,且對金融行業投資與實踐、宏觀經濟和金融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就業等主題保持高度關注。
(五)就業預期與實際情況
通過調查就業意向與實際就業情況(見圖7),課題組發現金融監管機構是在校生最期望的就業崗位,但實際僅有12.26%的畢業生從事該領域;政府部門、證券業、基金業的就業意向與實際就業也存在偏差;而銀行業就業意向與實際就業差距較小,成為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此外,在校生攻讀博士的意向略低于畢業生。
通過調查收入意向與實際收入發現(見圖8),畢業3年后的畢業生平均年收入較高,在校生意向收入偏高。其中,約66%的在校生期望平均年收入10~20萬元,而實際數據顯示,僅有約40%的畢業生實現了這一收入水平。
根據就業行業與年均收入交叉分析結果可知(見圖9),證券業、基金業是20萬元以上高收入的主要行業。在10~20萬元收入的人群中,銀行業的從業者占比較大,但高收入比例相對較低;保險業和其他金融行業收入差距大;金融監管行業的從業者近半數屬于中等收入階層,這一收入水平低于在校生預期。
四、金融碩士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專業知識薄弱,科研興趣偏低
學生科研課題參與度高,但優秀學術或實踐成果相對較少。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約55%的學生來自非“雙一流”高校,約32%的學生為非金融專業背景,金融基礎知識薄弱,需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掌握學科研究的核心要點。二是就業導向使學生課題參與動力不足,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影響成果產出。
(二)課程設置相對落后
課程設置滿意度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但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當前的課程設置缺乏創新性,74.8%的在校生更偏好案例分析類課程。鑒于近幾年科技的飛速發展及其對金融業的深遠影響,現有的課程設置似乎未能及時跟上金融業的發展步伐。當前,知識傳授型課程偏多,導致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脫節現象,這不僅難以滿足學生專業需求,也無法保證所培養的人才能夠適應行業變化的需求。
(三)實習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
目前,金融碩士的校外導師通常是由院校隨機分配的,缺乏互選機制,導致學生的實習崗位與導師所在機構類型不匹配,影響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和實習效果。此外,受個人、機構制度或薪酬待遇制約,校外導師的實踐指導往往流于形式,導致學生對指導的評價滿意度較低,難以達到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
(四)就業意向與實際選擇匹配度低
金融監管機構和政府部門一直是歷屆在校生的首選就業意向機構,然而由于競爭激烈和崗位有限,部分畢業生實際選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盡管存在就業意向與實際選擇的長期不匹配現象,但學生對金融監管機構和政府部門的就業意向率仍在持續增長,穩定性工作偏好增強,年收入水平非首要敏感因素。
五、對策建議
第一,重視第三方監督評價制度的設計和機構設置。由于多種因素影響,構建全面客觀的培養效果評價體系難度大,培養院校之間難以形成良性競爭。在第三方監管缺位的情況下,培養質量控制和保證制度難以實現閉環。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和培養院校需通過第三方機構實施全過程的外部監督評價,從“倡議與引導”走向“推動并監督”,以確保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
第二,強化就業及發展作為重要培養環節的意識。一方面,校內外應協同合作,共同培養金融碩士,引導學生保持良好表現并積累實習經驗,以提升其人力資本水平。另一方面,提升校內外導師等育人主體的就業育人意識,以提高培養質量為導向,將職業生涯指導融入學術和思想教育中,同時尊重個人意愿,結合學生特長和興趣,制訂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并提供職業發展建議,從而降低就業試錯成本。
第三,完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幫助學生平穩從校園過渡到社會。結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和發展定位,以及當前經濟形勢,培養院校應及時了解并發布實習信息,組織實習經驗分享、業界人士講座、就業權益保護座談會等就業指導活動。同時,積極落實教育部就業政策,精準掌握行業實習動態,了解政策法規、用人需求及市場趨勢,切實守好人才培養“最后一段渠”。
第四,設立多層級、多主體參與的導師監督委員會,切實履行督導職責。培養院校應牽頭建立校內外導師監督委員會,強化導師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和職業規范意識,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營造研究氛圍。該委員會的主要作用包括在組織系統調研基礎上,本著公平公正公開原則,規范相關制度,為良性師生關系的形成奠定制度基礎;常態化接收反饋,督促校內外導師與學生溝通,實施適時督促、合理約束和適度獎懲;加強教育部研究生培養相關政策的宣傳和培訓,促進跨校、跨省培養經驗交流,以提升金融碩士的培養質量,幫助學生做好就業與未來發展規劃。
第五,構建用人單位常態化溝通機制。作為人才需求方,用人單位的評價和反饋是了解金融碩士就業及發展情況的重要信息來源。高質、高頻、高效的溝通有助于培養院校優化培養方案,持續提升培養質量,并實時掌握人才市場需求,了解用人單位的人才規模、質量需求以及變化趨勢,從而協同推動人才供需精準匹配。
培養院校管理部門應積極行動,采取線上線下方式發布調查問卷,收集培養成效數據和針對性建議,組織用人單位進行調研座談,并及時發布就業信息,為學生提供有益的擇業和就業經驗。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和用人單位建議,持續完善問卷內容,修訂培養計劃,以提升金融碩士培養質量。除及時填寫調查問卷、向培養院校建言獻策外,用人單位也應積極參與就業指導工作,如發布用人信息、參與雙選會、專場招聘會,以及提供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服務,協助培養院校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 參 考 文 獻 ]
[1] 徐東波.系統論視角下省域高等教育科類結構研究:以A省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20(8):39-46.
[2] 徐國興.我國本科教學質量提升策略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7,37(5):10-17.
[3] 劉自團,彭華安.“雙一流”建設高校教學質量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江蘇省15所高校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0(8):23-29.
[4] 李平,張欣欣,艾米.“雙一流”背景下本科生學習投入、學習體驗與國際能力關系研究[J].山東高等教育,2021,9(6):18-29.
[5] 武云霞.“3P教學模型”對“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的啟示[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41(1):60-64.
[6] 潘睿,王朋.基于比格斯3P模型的學習評價模式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7(25):47-48.
[7] 南銳,李艷.基于3P模型的案例教學困境反思與路徑重構:以公共管理類專業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36):47-49.
[責任編輯: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