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木春生/著 牛源/譯



內容摘要:敦煌莫高窟第57窟是唐前期第一期的代表洞窟。外層龕正面左右下部繪有樹下兩腳合并坐式菩薩像和樹下坐于藤座上呈半跏思惟姿勢的菩薩像。這種菩薩坐像的組合以及與其類似的組合,在隋代第二期洞窟中就已出現,它們與彌勒像密切相關。但在第57窟中,與隋代第二期洞窟有所不同的是人們憧憬的往生凈土畫在窟頂。阿彌陀如來作為過去佛,由阿彌陀、釋迦、彌勒構成的新三世佛在唐前期第一期完成了轉變。重要的是南北壁所表現的樹下說法圖不僅僅表現了三世佛,還表現了當時人們所憧憬的往生世界的情景。另外,唐前期第一期出現了將彌勒以如來表現且坐于寶池中。但是,初唐第一期末期的第322窟僅北壁阿彌陀如來坐在寶池中,南壁的彌勒如來未見寶池,這是因為彌勒凈土本來就沒有寶池。這種阿彌陀如來和彌勒如來都擁有配備寶池的凈土的模糊印象,也顯示了凈土之間的不同。第57窟與第322窟一樣,北壁如來坐像坐于寶池中伸出的蓮花座上、南壁如來坐像周圍未見表現其坐于寶池中的蓮花和荷葉,那么第57窟南壁主尊雖然不是如來倚坐像,但下意識地作為彌勒如來而繪制的可能性很高。
關鍵詞:第57窟;第322窟;兩腳合并菩薩坐像;半跏思惟菩薩像;凈土往生思想
中圖分類號:K87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4)02-0038-13
On the Function of Buddhist Paintings on the Western Walls of
Mogao Caves from the Sui and Early Tang Dynasties
Abstract:Mogao cave 57 is typical of caves built during the first phase of construction at this site during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o the left and right of the lower panel in the front of the outer niche, respectively, a bodhisattva sitting under a tree with feet together and a pensive bodhisattva sitting in the semi-lotus position on a rattan seat are depicted. This and similar combinations of bodhisattva images had previously appeared in illustrations from construction phase two of the Sui dynasty and we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depictions of Maitreya. However, paintings from the later Tang dynasty of people being reborn into the Pure Land depicted on the ceiling in cave 57 are noticeably different from similar illustrations of the Sui dynasty. The theme of the Three Buddhas of the Three Ages, formed by the Past Buddha Amitabha, the Present Buddha Sakyamuni and the Future Buddha Maitreya, changed between the Sui and the Early Tang dynasties.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ce is that the preaching scenes under the trees painted on both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walls not only depict the Buddhas of the Three Ages, but also scenes of regular people being reborn into the Pure Land. In addition, whereas in the phase one caves of the Early Tang where Maitreya was depicted as a Buddha seated in a treasure pond, in cave 322, which dates to a later period of the same phase of construction, only Amitabha Buddha depicted on the north wall is sitting in a pond, and there is no pond below the image of Maitreya Buddha. Scriptural analysis has concluded that this is because there is no pond in the Pure Land of Maitreya. In cave 57, as in cave 322, the Buddha depicted on the north wall sits on a lotus throne growing out of a treasure pond, while the Buddha on the south wall sits in a treasure pond without lotus leaves or flowers. Because of the details described abov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central Buddha on the south wall was likely painted with Maitreya Buddha in mind, even though the position of its legs is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depictions.
Keywords: cave 57; cave 322; images of bodhisattvas sitting with both feet together; pensive bodhisattva image; belief in being reborn into the Pure Land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前 言
敦煌莫高窟第57窟是第220窟之后大型凈土經變畫開始出現,且成為主流之前的唐前期第一期的代表性洞窟。根據樊錦詩先生和劉玉權先生的斷代分期,唐前期第一期洞窟有建于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初期的第57窟、第60窟、第203窟、第204窟、第206窟、第209窟、第283窟、第287窟、第322窟、第373窟、第375窟、第381窟及未完成的第329窟、第386窟、繼隋代之后續建的第401窟,第二期主要為唐太宗之后的唐高宗至武則天時期[1]。除第57窟外,這些洞窟中完成度較高的是第322窟。因此,第57窟及第322窟可以說是唐前期第一期的代表洞窟。第57窟西壁繪有脅侍菩薩立像等眾多畫像,其中,值得關注的是繪于外層龕正面左右下部的菩薩坐像。北側菩薩兩腳合并坐于樹下,南側菩薩坐于樹下藤座上,作半跏思惟姿勢(圖1)。這種組合以及與此類似的組合菩薩坐像,在隋代第2期洞窟中就已出現①,一般認為其與彌勒像密切相關②。第57窟西壁主尊并未采取倚坐姿勢,因而不認為是彌勒如來。但是,這兩身菩薩坐像與此窟的營造思想有密切關系,對這些畫像的考察,可以探明當時人們追求以彌勒凈土為主的凈土往生思想。
一 兩腳合并菩薩坐像、半跏思惟菩薩像
1. 第57窟概觀
第57窟由前室和后室構成,后室平面呈方形,西壁開凸字形雙層龕,主室窟頂為覆斗型(圖2)。內層龕塑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組成的如來五尊像,外層龕左右側壁塑二菩薩立像(北側殘損)。南北壁各繪一幅千佛圍繞的樹下如來說法圖,東壁門兩側各畫一幅樹下如來說法圖,門上方繪七佛。以土紅色為底色的窟頂基本畫滿千佛圖。但最頂部的藻井中畫有兩條被蓮花圍繞的龍,周圍白底上繪逆時針飛舞的飛天。另外,僅西壁與窟頂交接處配有蓮花化生圖。
西壁主尊左右(內層龕內)畫二身弟子像,背光上部兩側及外層龕尖拱額頂兩側也畫有以土紅色為背景、從窟頂飛舞下來的供養天和童子形飛天。外層龕左右壁上部可見一身極力扭腰、一手托蓮花、一手持蓮莖的菩薩像上半身。外層龕正面左右下部配有北魏前期出現的鹿頭梵志和尼乾子像(不同的是兩者均手持鳥)。此外,支撐尖拱額頂的鳥形裝飾外側左右畫有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雖然隱藏在塑造的菩薩立像陰影部位而難以看清)兩腳合并菩薩坐像和半跏思惟菩薩像(圖1)。另外,西壁(外層龕左右)壁面各畫二身菩薩立像,而且左右菩薩立像頭頂上方畫有與乘象入胎(北側)和逾城出家(南側)如出一轍的騎白象和騎馬的太子。
2. 隋第二期、第三期洞窟
在西壁外層龕正面左右下部畫半跏思惟菩薩像的圖例還見于第三期洞窟的第314窟(圖3ab)。半跏思惟菩薩像周圍有蓮花化生漂浮。但在此窟中,左下側畫像是半跏姿勢、且為身著世俗裝的人摩頂授記的菩薩像(摩頂菩薩)。隋代第二期的第417窟西壁(外層龕左右)下部塑半跏思惟菩薩像。有趣的是左側半跏思惟菩薩像的頭頂上方平頂(后部平頂北側)中,繪有兩腳合并、坐于藤座上授記的摩頂菩薩像(圖4、5),與其相對應的位置(南側)表現的是半跏思惟菩薩像。由此看來,塑造的半跏思惟像不僅為進入石窟內的人們做了修行者該有的身姿表率,而且還起到了連接石窟內部與天井(凈土世界)的作用。除第417窟外,屬于隋代第二期的第419窟窟頂后部平頂和第423窟人字披頂(圖6、7)也有這種組合的菩薩坐像。
第417窟西壁主尊如來坐像上部、窟頂(后部平頂)中央畫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的如來像,左右各有四身菩薩立像,前方中央燈架左右各有六身跪坐天人像。其左右配有兩腳合并的摩頂菩薩像和半跏思惟菩薩像。其上方宮殿內畫倚坐彌勒菩薩三尊像(圖8)。由燈座來判斷,后部平頂的如來坐像應該是藥師佛[2]。有彌勒菩薩的宮殿左右分別畫有乘龍車(北側)鳳輦(南側)疾馳的帝釋天、帝釋天妃或者是東王公、西王母的畫像①。眾所周知,從520年開始,在以洛陽為主的華北地區,日月和畏獸像等漢民族的傳統圖像就已被佛教造像所吸收[3]。如果將主尊視為面向南方、西壁為北方的話,北壁則為東方、南壁則為西方,那么乘龍車的像即是東王公、乘鳳輦的像即是西王母的可能性就很大。另一方面,第419窟西壁主尊如來坐像上方、尖拱額頂部的宮殿內,可以看到交腳彌勒菩薩像及脅侍菩薩像、四身天王像、其外側左右的龍車鳳輦上的東王公和西王母、飛天、畏獸等圖像(圖9)。而且,東王公下方即北側窟頂底部繪兩腳合并授記的摩頂菩薩像,西王母下方即南側繪半跏思惟菩薩像(圖10、11)。
第423窟(圖12、7)人字披上還繪制了居于宮殿內的彌勒交腳菩薩、脅侍菩薩以及看似力士和天王的畫像。此窟宮殿左側配有兩腳合并的坐式摩頂菩薩像,右側配有半跏思惟菩薩像。左側有東王公,右側有西王母,與此前所見相同,但它們都繪于窟頂(后部平頂),面向宮殿中的惟摩、文殊菩薩像飛去(圖7)。
3. 達到修行者的姿態
這一時期兩腳合并且進行授記的坐式摩頂菩薩像和半跏思惟菩薩像相對繪出又與彌勒上生經變組合的圖例較多,因而可以確定摩頂菩薩像和半跏思惟菩薩像與彌勒有密切關聯。東魏及北齊時期,在以曲陽為中心的河北地區,半跏思惟菩薩像和樹下半跏思惟菩薩像大多是以太子或思惟像的形象來表現的①。而在南響堂山石窟第2窟中,它們雖然呈半跏姿態,但卻與七佛組合,說明此像雕刻的是彌勒如來。北魏后期的山西地區也存在作為彌勒如來而雕刻的半跏思惟像[4],而且東魏之后逐漸增多的、以白玉為主的半跏思惟菩薩像中,數量雖少,但不可否認其中也有作為彌勒如來而雕刻的造像。因此,大量造像樣式從舊北齊地區傳入莫高窟的隋代第二期洞窟中[5],很有可能其中就有與彌勒菩薩有關的半跏思惟菩薩像。
王惠民先生以《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釋迦“汝等及未來世修福持戒、皆當往生彌勒菩薩處前、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一節為根據,認為第417窟等窟的半跏思惟菩薩像和授記畫像表現的是“彌勒化生”的內容[6]。既然是與宮殿中的彌勒菩薩組合,它們就不僅僅是彌勒菩薩本身了,應該還表現了彌勒所具有的救濟和思惟的兩個側面屬性②。與第423窟幾乎同期的第433窟前部人字披西側(不知為什么沒有授記的畫面),兩腳合并的坐式菩薩像和半跏思惟菩薩像與被六身弟子像圍繞的如來坐像成為組合(圖13)。而且后部平頂上,還繪有居于宮殿的交腳彌勒菩薩像以及坐于宮殿左右樓閣中的維摩、文殊像。與此前所見圖像不同的是,兩腳合并的坐式摩頂菩薩像和半跏思惟菩薩像并未與彌勒菩薩像組合。不僅如此,既然與比彌勒菩薩像更高位置的如來像組合,那就可以理解為它不僅是彌勒菩薩,而且還具有如來所擁有的救濟和思維(此處可能是釋迦如來)的屬性。也就是說,我們所關注的這兩身具有釋迦和彌勒如來相關功能的菩薩坐像,實際上表現的是現實修行者的理想姿態,換言之,這些菩薩像就是修行完成者的形象,與現在還在兜率天上修行的彌勒菩薩像非常相近。如同第314窟西壁龕外左右側壁下部畫有兩身半跏像,而在第417窟是塑像,它們不僅表現了修行者理想的姿態,而且還起到了連接地上與天井(凈土世界)、幫助和引導石窟內的人走向凈土的作用。第57窟幾乎相同的位置也畫有兩腳合并的坐式菩薩像和半跏思惟菩薩像,應該具有相同的功能。由此,我們可以認為,第57窟繼承了隋代第二期洞窟的傳統,讓進入洞窟的人們能夠感知到在兩腳合并的坐式(摩頂)菩薩像和半跏思惟菩薩像的幫助下可以到達凈土世界。
二 乘象入胎圖-逾城出家圖、維摩-文殊圖
1. 乘象入胎圖-逾城出家圖
第57窟西壁(外層龕左右壁)上部左右繪有乘象入胎圖和逾城出家圖,這些圖像的出現與南印度象征進入新世界的造像有密切關系[7](圖2)。在中國,這種組合早在北魏后期的云岡第三期洞窟(第31窟、第38窟)就已被采用,敦煌莫高窟北魏后期的第431窟也曾出現,隋代第三期的第278窟(圖14、15)和第397窟等窟也可以看到。這些圖像都很一致,騎大象的太子僅披飄帶、上身半裸,騎馬的太子著漢式服裝。第57窟逾城出家圖中馬的后方有一個著漢服、一手持物的人,有人說是馬夫,但類似的圖例很少[8]。但增添了坐于象牙上方的蓮花上的小伎樂天和后方彈琵琶的菩薩,與第278窟相同。另外,第57窟和第278窟的騎象圖中,太子結跏趺坐于大象上,蓮花托著大象四足(圖2、14)。小島彩先生和劉永增先生認為,這些特征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所說一致,象牙上的小伎樂天應該表現的是玉女。小島彩先生認為,隋代第三期的第280窟中,與騎象普賢相組合的是展開經卷誦讀的比丘,“這幅壁畫很可能表現的是《法華經》中所說普賢菩薩具有騎白象至誦讀此經者前顯現和守護的性格,由此可見,隋代的騎象普賢圖像有普賢菩薩要素與佛傳要素混合的傾向”[9][10]。
2. 維摩-文殊像
與第57窟同屬第一期又略晚一些的第322窟中,并未采用兩腳合并的坐式摩頂菩薩像與半跏思惟菩薩像的組合。外層龕左右兩側的西壁上部畫有第57窟所未見的維摩-文殊像(圖16)。在第57窟的相同位置繪制的乘象入胎和逾城出家圖轉移到了外層龕左右側壁上部。北魏以來,就如龍門石窟賓陽洞前壁所見,維摩像一般都是配置在釋迦如來的左側,敦煌莫高窟隋代第二期洞窟也繼承了這種規則,但在這里,維摩和文殊的配置是左右顛倒的。騎馬和騎象的太子與之前不同,都是背向主尊的配置的。云岡石窟第二期初期(470年代初期)就雕刻有維摩-文殊像,而敦煌莫高窟的稍晚一些,出現在北魏或西魏初。第249窟應該是最早的例子,到隋代第二期才開始真正流行起來,畫面上還表現了蓮池或讓人能聯想到蓮池的蓮花等特征。隋代第二期的第419窟、第420窟、第三期的第314窟、第三期晚期的第380窟等,主尊左側配維摩像、右側配文殊像。第420窟文殊和維摩所坐的歇山頂式建筑下部可見蓮池(圖17),第314窟的建筑周圍有坐著的僧侶及下方的供養人,附近畫有蓮花等植物(圖18)。第380窟文殊下方畫菩薩像,維摩像下方畫僧侶,雖然未見蓮池,但周圍有類似蓮花的植物。另外,第322窟維摩和文殊的配置雖然與之前相反,但兩者均在帳中,下方畫有僧侶、暗示寶池的蓮花和荷葉(圖16)。
隋代第三期的第276窟中,畫有西方凈土變的壁面中可以看到山岳(圖19),這在所謂“平正”(應該很平坦)的西方凈土中竟然出現山岳的情況很奇妙。在談到法隆寺金堂六號壁畫時,肥田路美先生認為,那里繪制山岳,意味著“此岸”,是阿彌陀顯現我們這個世界的表現[11]。而且,第276窟阿彌陀凈土中的山岳與畫有維摩-文殊的西壁相連,由此可見,此窟各壁壁畫并非獨立,而是緊密相連形成一個統一的空間。也就是說,作為往生之地的西方凈土和彌勒凈土在窟內顯現,而且還表現了一個“既非凈土、亦非地上、而是與凈土相連接的圣神空間”。如此看來,隋代第三期窟中,出現了維摩-文殊像與山岳相結合的情況,而伴有蓮池的情況在第二期就已經開始了。因此,維摩詰經變在敦煌莫高窟流行之初就與凈土有了關聯。在第423窟窟頂人字披中彌勒菩薩宮殿下方平頂處,也可以看到維摩-文殊像伴有蓮池的畫面(圖7)。
綜上所述,第322窟的維摩-文殊像所處位置(西壁上部左右)或其圖像本身,都可以理解為與凈土的印象有關聯。第57窟同一位置所繪的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圖,也是通往新世界的情景,而且乘象入胎圖中還配備了“騎白象至東方凈妙國土示現”的普賢菩薩,這就嵌入了通過普賢菩薩、借助釋迦的拯救之力使人們可能通往新世界(凈土)。如再深入聯想一下,乘龍車和鳳輦的東王公和西王母的圖像也應該與此有關。西壁龕外左右上部繪制這些圖像是從北周第296窟開始的,而在敦煌莫高窟,東王公和西王母的組合最早出現在開鑿于北魏末至西魏的第249窟窟頂。對此,有人認為這是將死者靈魂運往形似昆侖山的須彌山的升仙圖[12]。本人認為不能將其斷定為升仙圖。第249窟中龍車鳳輦是向著阿修羅居住的須彌山飛去的,第296窟也是從左右兩側向主尊方向飛翔的,方向性很明確。因此,如果將其視為凈土往生的移動手段的話,它們就應該具有與維摩-文殊像以及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圖相關聯的功能。
三 連接窟內與凈土的維摩-文殊像的功能
不僅是僧侶,而且施主及其家人進入窟內后,西壁特意設計的這些圖像,都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前往凈土的可能性。隋代第一期的第302窟和第303窟中有象征須彌山的中心塔柱,視覺上具有上升感。這種設計也將窟內空間與須彌山上的凈土世界相連接的印象傳遞給了進入石窟的人們。隋代第二期至初唐第一期洞窟中,替代中心塔柱的是西壁左右下部兩腳合并的摩頂菩薩像和半跏思惟菩薩像的組合圖像,或在前面塑造半跏思惟菩薩像。此外,還在它們上方相對繪出乘象入胎圖—夜半逾城、維摩—文殊像,來替代中心塔柱的功能。
西壁龕左右下部畫半跏思惟菩薩像的第417窟、和窟頂后部平頂彌勒菩薩像左右配置兩腳合并坐式摩頂菩薩像及半跏思惟菩薩像的第419窟,其西壁上部左右也都畫維摩和文殊像。第423窟窟頂前部人字披西側兜率天宮內的彌勒菩薩左右畫兩腳合并坐式摩頂像和半跏思惟菩薩像,與其相連的窟頂后部平頂中央畫維摩-文殊像,其左右配有乘龍車鳳輦疾馳于虛空的東王公和西王母像(圖7)。坐有維摩-文殊的樓閣下方描繪浮現蓮蕾且被山巒包圍的蓮池,由此可見第423窟的兜率天宮與地上世界(窟內)之間,還有一個與維摩-文殊相關的圣神空間,運送靈魂的東王公、西王母屬于這個世界,而兩腳合并坐式摩頂菩薩像及半跏思惟菩薩像屬于更高的兜率天宮。這種構想與通過山巒將繪于西壁的維摩-文殊像與西方凈土相連接,同時又間隔一定距離的第276窟也類似。也就是說,石窟內部是維摩-文殊的世界,或者是與其直接相連的神圣空間,而凈土既與維摩-文殊世界相連,又似乎位于其上層,石窟內部其實就是將這種感覺視覺化的一個空間。而在第433窟中,兜率天宮位于窟頂后部平頂,左右樓閣內可見維摩-文殊像。窟頂人字披西側畫有圍繞如來坐像的六身弟子像和菩薩立像,還有兩腳合并、一手置于膝上、未授記的菩薩像和半跏思惟菩薩像。簡要來說,就如第423窟所見,維摩-文殊世界位于連接窟內與兜率天宮的中間位置概念還沒有固定,不僅如此,中間位置畫有兜率天宮,但有時往生的凈土并不一定是兜率天。這種情況在第57窟和第322窟等唐前期第一期洞窟中也同樣,并未顯示出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圖和維摩-文殊像所連接的凈土世界到底在哪里。
四 第57窟與凈土往生
第57窟南北兩壁畫有千佛圍繞的樹下說法圖,北壁中央坐佛為阿彌陀如來,坐于蓮池中伸出的蓮花座上。而南壁如來像則因其中一身脅侍菩薩戴化佛寶冠卻未畫蓮池和化生,其尊格有阿彌陀說和彌勒說等。賀世哲先生比較重視主尊前兩身蹲坐獅子以及頭光中敦煌莫高窟首次出現的七身化佛,認為是彌勒如來[13]。眾所周知,坐獅子座、頭光中裝飾七身化佛坐像的是釋迦或者彌勒,脅侍反映的是主尊的尊格,右脅侍菩薩立像寶冠飾化佛,不一定只是觀音,彌勒也戴化佛冠。南壁主尊到底是彌勒如來還是阿彌陀如來,如果是前者,為什么未采用倚坐姿,而脅侍菩薩寶冠卻飾有化佛,如果是后者,為什么沒有寶池,現階段沒有清楚的解釋。而且也不能否定主尊是釋迦或者彌勒,即阿彌陀以外的可能性。但是,李玉珉先生指出,隋代第三期(第276窟等)窟中有作為三世佛的釋迦、彌勒、阿彌陀的組合,第322窟南北壁也有彌勒如來和阿彌陀如來的組合,而且構圖酷似唐前期第二期流行的大型阿彌陀經變和彌勒經變,這兩種經變相對出現的情況較多[14]。因此,既然第57窟北壁主尊是阿彌陀如來,那么現階段南壁主尊很可能為彌勒如來。
第57窟窟頂西披下部畫有看似蓮花化生的圖像,卻沒有表現任何凈土的情景。既然覆斗型窟頂畫滿了千佛,西壁繪制了代表凈土往生的兩腳合并坐式(摩頂)菩薩像、半跏思惟菩薩像以及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圖,那么南北壁選擇就應該是幫助(進入洞窟的人們)往生的西方凈土(北壁)和彌勒凈土(南壁),這樣解釋比較妥當。毋庸置疑,西壁的如來坐像與南北壁所畫如來像形成三世佛。而且南北壁的主題為西方凈土和彌勒凈土,這也是當時人們最受歡迎的凈土。這一時期,凈土往生與兜率天的關聯還比較弱,既然南壁的彌勒是如來,那么其表現的應該是下生后的形象。這也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對于凈土世界重視的并非兜率天的情景,而是下生后的形象。另外,第322窟并未看到的一點。第57窟中兩腳合并的(摩頂)菩薩像和半跏思惟菩薩像的組合圖像具有引導進入窟內的人們往生凈土的功能。
結 語
隋代第三期的第276窟中出現了新樣式、新形式的樹下說法圖,南北壁沒有畫一個千佛,大型樹下說法圖鋪滿壁面,所描繪的圖像顯然是受長安影響的畫家所創作的。第三期晚期的第390窟和第244窟中出現眾多小型樹下說法圖。而進入唐前期第一期后,這種形式逐漸消失,出現了周圍千佛、壁面中央畫樹下說法圖的形式,這種隋代第二期流行的形式再度成為主流。值得注意的是,隋代第二、第三期出現的菩薩倚坐像與如來坐像的組合(圖20、圖21),到了唐第一期變為同為如來像的組合,而且隋代第三期第276窟所見南北壁均有寶池的表現有所增加。隋代第二、第三期以菩薩像來表現的彌勒,和與其成為組合的如來像完全不對等。唐前期第一期或者其后半期的第375窟和第381窟出現了以如來形象的彌勒(圖22、圖23)。由此可見,這兩個時期之間存在很大差異。隋代第二、第三期及唐前期第一期洞窟西壁安置的基本都是如來坐像。可見,到了唐前期第一期,阿彌陀如來作為過去佛,完成了由阿彌陀、釋迦、彌勒構成的新型三世佛的轉變。重要的是,南北壁所表現的樹下說法圖不僅僅表現了三世佛,還表現了當時人們所憧憬的往生世界的情景。
主宰凈土的應該是如來,這也是將彌勒表現為如來像而非菩薩像的原因,彌勒成為如來才能開始掌管凈土。所以第375窟和第381窟中清楚地表現了前所未有的、坐于寶池中的如來像(圖22、圖23),這就明確地讓人意識到彌勒所在的場所就是有寶池的凈土。隋代第三期的第276窟讓人們意識到彌勒凈土也是往生目的地之一。既然是凈土,彌勒就必須是如來,這與唐第一期的第375窟和第381窟的表現密切相關。而初唐第一期的第322窟中,只有北壁阿彌陀如來坐像坐于寶池中,南壁如來倚坐像(彌勒如來)下方并沒有寶池表現(圖24、圖25)。北壁西方凈土中,未盛開的蓮花中有化生童子,虛空中樂器飛舞,而南壁沒有表現寶池,這是因為彌勒凈土本來就沒有寶池。由此來看,阿彌陀如來和彌勒如來的凈土似乎都擁有寶池的模糊印象。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凈土出現了有無寶池的區別,因而我們認識到不同凈土之間還是存在差異的。第375窟和第381窟南北壁寶池中的如來倚坐像和如來坐像組合,很可能表現的就是彌勒如來和阿彌陀如來。第322窟南北壁的如來像被斷定為最早的彌勒如來和阿彌陀如來組合,這樣的話,第57窟與第322窟一樣,北壁如來坐像坐于寶池中伸出的蓮花座上、南壁如來坐像周圍未見其坐于寶池中的蓮花和荷葉,那么第57窟南壁主尊(圖26)雖然不是如來倚坐像,但下意識地作為彌勒如來而繪制的可能性很高。
參考文獻:
[1]樊錦詩,劉玉權. 敦煌莫高窟唐前期洞窟分期[C]//敦煌研究院. 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144,150,158.
[2]敦煌研究院. 敦煌石窟內容總錄[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96.
[3]八木春生. 中國の仏教美術と漢民族化[M]. 法藏館,2004.
[4]李裕群. 山西北朝時期小型石窟的考察與研究[C]//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52.
[5]八木春生. 敦煌莫高窟隋窟造像についての一考察[J]. 中國考古學:第9號,2009.
[6]王惠民. 敦煌隋至初唐的彌勒圖像考察[C]//二年敦煌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卷.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29,33.
[7]宮治昭. インド仏伝図像の研究(一)[C]//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哲學33). 名古屋大學文學部,1987:205-206.
[8]東山健吾. 敦煌三大石窟[M]. 東京:講談社,1996:141.
[9]小島彩. 騎象普賢と騎獅文殊の図像[J]. 美術史:第44號,1995:48.
[10]劉永增. 莫高窟第280窟普賢菩薩來現圖考釋[J]. 敦煌研究,1995(3):130.
[11]肥田路美. 法隆寺金堂壁畫に畫かれた山岳景の意義[M]. 佛教藝術:第230號,每日新聞社,1997.
[12]寧強. 上士登仙圖與維摩詰經變[J]. 敦煌研究,1990(1).
[13]賀世哲. 敦煌莫高窟釋迦、彌勒、阿彌陀的三佛造像[C]//賀世哲. 敦煌石窟論稿.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4:476-477.
[14]李玉珉. 敦煌初唐的彌勒經變[C]//二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