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
南海之濱,海天遼闊。日前在深圳舉行的中國紡聯大灣區紡博會不僅是一次商貿對接的產業盛會,更為我們前瞻產業未來打開了大灣區視角。
新地點、新時間、新體驗。此次紡博會集結三個品牌展移師深圳福田中心區,這里交通便利、商超環繞,參展商、采購商逛展便捷指數直線升級,打造了一場面向華南、粵港澳、東南亞乃至全球市場的紡織盛會。
在現場,紛至沓來的專業觀眾向業界展示了大灣區的磁吸效應。時裝設計師參觀團、知名時尚品牌買家團、粵港澳時尚買手參觀團等成團抵達,廣東、香港、澳門等地商協會紛紛組團參觀,更有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歐美國家的國際采購商前來對接采購。
紡織論壇(大灣區)、泛大灣區紡織服裝外貿形勢分析與合作專題研討會、紡織產業數字化應用趨勢論壇、紡織貿促會與新加坡旅游局簽約儀式等活動輪番舉行,暢談產業發展。
可以說,透過大灣區紡博會這一開放平臺、時尚窗口,也讓我們從大灣區的視角審視了一次中國紡織業對外貿易和產業發展布局。
廣州紡織服裝產業以商貿流通見長,深圳紡織服裝產業優勢在于原創設計,而廣州、深圳與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周邊市縣形成密切的上下游協作關系,有力支撐了廣東省紡織服裝的產業地位。香港紡織服裝業始終朝高增值的方向發展,提供原創設計及自有品牌產品,澳門紡織服裝產業注重產品品質和設計,港澳兩地在與內地的融通中發揮了重要的貿易樞紐作用。
而從更廣范圍來看,與大灣區關聯緊密的福建、江西、湖南、廣西、云南、海南等省與之形成了泛大灣區,這些地區產業協作關系緊密,形成了紡織對外貿易的“前店后廠”模式——廣東、福建紡織業發展早、規模大、外溢效應強,形成了“前店”;江西、湖南、廣西、云南等地在新一輪的產業轉移中,形成后發優勢,并成為新的供應鏈支撐,此為“后廠”。
此外,廣西、云南等地大力拓展東盟等“一帶一路”市場,也形成了新的“前店后廠”。
在新的全球化市場格局中,大灣區及泛大灣區各地區間的區域化協同協作,將會形成更高效率的發展方式。
正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所指出的,圍繞大灣區打造時尚高地,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要充分發揮大灣區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立足全球,加強大灣區及周邊省市間的區域合作和協同創新。對此,他還指出,一是強化創新,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二是強化協同,構建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泛大灣區產業合作空間;三是強化開放,高水平走出去、高質量引進來,以此推動大灣區及泛大灣區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