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熊飛
近期,一種新型手機流行于一些地方的初中、高中學生中。從外觀看,這種手機和普通的學生飯卡似乎沒有差異。如果不仔細識別,即便學生將其帶入教室,甚至看視頻、打游戲,老師也難以看出破綻。這種“飯卡手機”是由舊手機改造而來,拆下手機屏幕后,通過加熱的方式分離內外屏,把內屏上的偏光層取下,再將核心零件放入飯卡卡套即可。
(5 月29 日《中國青年報》)
“飯卡手機”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因為部分學生迷戀手機,在學校、家長對普通手機嚴管后,退而求其次;另一方面是部分無良商家,或提供“爆改”手機的教程,或直接售賣已經改造完成的“飯卡手機”,以此不當獲利。因而,在糾治“飯卡手機”的過程中就必須對癥下藥、內外施治,方可實現標本兼治之功效。
首先要明確,教唆學生改造制作或直接售賣“飯卡手機”是有違法違規嫌疑的。對于制售“飯卡手機”的行為,市場監管、工信等部門有必要嚴肅查處,而電商平臺則要盡到主體監督責任,及時清理查刪相關商品信息,社交媒體也要對相關教程加以屏蔽,避免其荼毒更多未成年人。
禁止“飯卡手機”的制售流通,只是解決外因的治標,更關鍵的還是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使用手機。作為手機時代的“原住民”,要讓廣大青少年與手機保持絕緣不太現實,他們也有使用手機的需求,一味堵塞反而有可能激起逆反心理,甚至逼著他們投向“飯卡手機”等變異產品的懷抱。
在嚴格禁止手機進校園的同時,課后家長其實可以適當讓學生使用手機,以滿足他們的需求,當然對瀏覽內容、使用時長等要有相應的計劃和管理。而在平時,學校與家長則要經常進行教育引導,讓他們形成合理適度使用手機的正確認知。同時,還要認識到解決沉迷手機問題的方法永遠在手機之外,要幫助學生形成豐富多彩的興趣愛好,尤其是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當他們課后的注意力有了更健康的釋放方式,自然而然也就會遠離手機的方寸空間了。
學生通過“飯卡手機”與學校、家長斗智斗勇,我們要做的除了亮劍,斬斷黑色產業鏈,更要兼顧他們的實際需求、成長特點等,做到疏堵結合進而實現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