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發,引發全社會普遍擔憂,也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如何呵護學生的心靈凈土,又如何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必答題”。即日起,湖南日報心理工作室、《科教新報》、新湖南湘學頻道聯合相關市縣(區)教育局推出心理專題,講述您身邊的故事,分享在心理工作上的方法、經驗和感悟,以提升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增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從“說到”到“做到”有多遠
綏寧縣武陽鎮學校心育教師 易佑權
一天,航爸一落座就大倒苦水:“孩子總是說的好卻做不到,怎么辦?”
“你猜航兒說的好卻做不到背后可能是什么原因?”我把球踢回去。
答應改或答應做,就需要言行一致,這是很多父母都認可的品行。然而,孩子好了沒幾天,“老毛病”又犯了,就很容易讓家長生氣。此時,我們掌握以下步驟,離成功地幫孩子“說到做到”就不遠了。
具體步驟:
確保談話的情緒環境安全——
“我發現我們有個問題,我希望能一起找到解決辦法。你愿不愿意聊一聊?我們都不要互相指責?!?/p>
讓孩子先說,不要評判或指責——
如果孩子不同意,告訴他:“好,我懂的。等你準備好了我們再聊?!比绻⒆油猓瑔枺骸澳銓@件事有什么想法?你的感覺是什么?”聽孩子說完后,用“共情”的方式重復孩子的話。
提醒每個人感覺不同很正?!?/p>
問孩子:“你想不想聽聽爸爸的感受?爸爸的感覺可能和你不一樣,這很正常。”然后誠實地告訴孩子你的感覺。
向孩子表達謝意——
感謝孩子,謝謝你聽我說。
啟發孩子找到解決辦法——
問孩子:“你覺得我們能做些什么來解決這個問題?”仔細聽孩子說。不批評、不否定孩子提出的建議??牲c頭、微笑,表示聽到了。
共同選擇最可行的方式——
確定具體可行的計劃。
孩子需要時再幫忙——
之后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可及時提供幫助。
看起來步驟不少,事實上只是一場對話而已。請多練習。
從“說到”到“做到”有多遠?也許只是一場對話。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綏寧縣第二中學心育教師 陶冬梅
龍洋,12歲,趁爸媽出差,搶奶奶的手機玩,氣得奶奶打電話向兒媳告狀。
班主任也多次向龍洋媽媽反映,龍洋最近在校上課不認真聽講、書寫馬虎,跟他說他答應得好好的,轉頭又“外甥打燈籠——照舊(照舅)”。
在班主任的建議下,龍洋媽媽來找我做咨詢。
據她說,最近一年,老公天天下班回來就捧著個手機,孩子也不管。她很生氣,三天兩頭跟他吵,他也不理她。龍洋媽媽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無形中給了龍洋很大壓力。平時孩子在校上課,放學后參加課后服務,回家還有一大堆作業,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又給他安排了奧數、英語。周末同學約孩子出去玩,都被她拒絕了。
我說道:“家長如果將孩子據為己有,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發展,孩子要么順從,要么極度叛逆,情緒不穩定?!?/p>
龍洋媽媽:“好像是這么回事。他以前很聽話的,現在總和我唱反調。那該怎么辦?”
我啟發家長思考與實踐:要想孩子朝自己所期待的方向發展,首先以身作則,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孩子行為背后的感受與需要。
經點撥,龍洋媽媽不再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龍洋身上,并取消了他周末的學習任務。
當龍洋媽媽將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后,她的焦慮減輕了。而龍洋周末和小伙伴一起快樂玩耍,根本就不記得玩手機這回事了。他的班主任也反饋,他的書寫工整了、上課也認真了。
家庭規則是用來遵守的
邵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 劉凌宇
叮鈴鈴,我拿起手機一看,又是鄧博導的電話。最近一段時間,他常打電話給我:“劉老師,我兒子沉迷手機,說玩10分鐘,但就是要不回。該怎么辦?”
這是我接的一個個案,鄧一茗,某高校教授、博導,夫妻雙方都是高知人群。夫妻常因孩子說的好卻做不到而焦慮。
據了解,他們家有家庭規則,是在充分尊重孩子意見的基礎上共同協商制定的,但形同虛設。如手機使用規則,周一到周五每天10分鐘、雙休日各2小時,還制定了獎懲細則。
經多次與鄧教授夫妻溝通,發現他們較溺愛、遷就孩子,導致孩子沒有規則意識,甚至一次又一次挑戰父母的底線。從最初借爸媽手機玩,到后來自己偷偷買個手機玩。
我引導他們反思育兒過程,他們意識到自己沒有說到做到,決心改。
夫妻與孩子制定新的家庭規則并堅決遵守。因怕自己心軟,他們將手機和電視設置可使用時間段和使用時長。
第一個月,一家三口都很煎熬,鄧教授甚至打電話問我,要不要松動點。我鼓勵他們挺住。
三個月后,鄧教授發微信給我:孩子現在有規則意識了,有時還提醒我和他媽媽說到沒有做到。
行動起來才能靠近夢想
邵陽縣第二高級中學 唐小梅
來訪者李越,小學六年級學生。自述喜歡科學知識,長大想當一名科學家,參加了校外機器人培訓。可嘴上說的卻和行動不一致。父母覺得他的狀態不對,故帶他求助。李越選擇單獨溝通。
為了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我從他喜歡科學這點入手。說到科學,李越滔滔不絕。
我肯定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他廣博的科學知識。同時提問:你覺得如何才能學好科學知識?如何才能成為一名科學家?兩個問題引導李越思考當下該做的事。
李越沉默了大約兩分鐘,說道:我知道您想說什么?我也知道父母要我來是為了什么。其實我就是怕,現在是小升初的關鍵時期,我知道這個時候應該努力學習,但我怕,怕考不好,怕同學笑話,怕父母指責……說完,他用手抹眼淚。
我遞給他一張紙巾,拍了拍他的肩膀,用例外問句幫助他看到自己的優勢,用奇跡問句幫助他樹立學習的信心。同時,用溫暖的話語告訴他,每個人都會面臨挑戰和困難,但只有勇敢面對,才能不斷成長。
引導之后,李越逐漸找回了自信和勇氣,明確了努力的方向。
聽他媽媽講,從這次咨詢之后,李越有了改變,他開始努力學習。
李越的父母看到了他的變化,感到特別欣慰。他們明白了,孩子并不是說得好聽卻做不到,而是需要時間和引導來找到正確的方向。
心理咨詢師有話說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戴滿妹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方式。有時候,他們可能會因為害怕失敗而逃避責任,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缺乏能力和潛力。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我們需要耐心引導,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成長。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理解他們的困惑和不安,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方向,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