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美的聲音,是家校同頻的回響;最好的教育,是家校共育的互動。2024 年,我省將“開展1 萬場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今年“十大重點民生實事”,在全省14 個市州啟動“向陽花”行動,掀起了一股學習家庭教育知識、培養科學教子理念的熱潮。《科教新報》、新湖南湘學頻道即日起聯合相關市縣(區)教育局推出家教周刊,邀請教育專家、一線教師、優秀家長等,分享育兒心得、傳授教育好方法,掘引教育“活水”,澆灌出滿園花香。本期內容圍繞“共育”這一話題,邀請攸縣教育人分享該縣校家社共育的故事和經驗。
家長如何協助老師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名師來支招
“某某家長,請您到學校來一下,您的孩子又打架了……”為人父母,可能最不愿意接到老師這樣的電話。當孩子總是“犯錯”,家長該如何協助老師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呢?
一、讀懂孩子內心的無助。經常打架的孩子,可能是不知道怎么與人友好相處;沉迷手機的孩子,可能是對學習感到迷茫……父母應該讀懂孩子內心的無助,不要一看到孩子犯錯就火冒三丈。
二、與老師并肩同行。有家長很不理解:喊家長去學校是聽老師訓話嗎?這樣想可能導致“5+2=0”的效果。
小A 學英語有困難,老師要求他每天記5 個單詞。小A 在校5 天完成得很好,周末回家卻不再堅持。幫助孩子成長,如果父母不配合,有可能讓老師的努力付之東流。與老師并肩同行,才能最大力度幫到孩子。
三、矯正是持之以恒的過程。孩子不良行為是逐步形成的,矯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幫孩子改變。
學不好英語的小A 需要理解與鼓勵,父母先共情:“你總打瞌睡,是不是對學好英語沒有信心,很沮喪、很無力?”再鼓勵賦能:“我看到你在認真記單詞,為你點贊!”
與孩子商討矯正的步驟,孩子更愿意配合。我們從小A 感興趣的歷史學科著手,激發他對學習的興趣;幫助小A合理規劃時間;與小A 約定好養成課前預習、認真聽講等習慣。漸漸地,小A學習自主性提升不少。
孩子不良行為出現反復時,有的父母會十分憤怒:“你真的是爛泥扶不上墻!”這對孩子的傷害是最大的,可能會導致他自暴自棄。
成長是螺旋式的,循環往復是正常現象,父母只需與孩子一起來探尋:“之前我們做得好的地方是?現在什么原因沒有做到?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繼續堅持下去?”矯正孩子不良行為,也是一個引導孩子學會持之以恒的過程。
張敏藝
攸縣文化路小學心理教師兼攸縣心育教研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攸縣心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攸縣教育局家庭教育講師
共繪同心圓
錯的,不一定是孩子
攸縣皇圖嶺鎮中心小學 何艷蘭
我是一名鄉村教師,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雖然教學生看似輕輕松松、頭頭是道,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我也常常感到困惑不解,束手無策。
我的兩個孩子年齡相差較大。在我看來,哥哥應該懂事、聽話,他倆一鬧矛盾,我總是簡單粗暴地批評哥哥。長此以往,哥哥變得不滿、叛逆,妹妹也愈發嬌慣。
2023 年,攸縣家校社共育遍地花開,我進入皇圖嶺鎮中心小學擔任分管此項工作的副校長。學校建立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開設家庭教育指導講座,在組織活動的同時,我與家長們共同學習,“修煉”育兒本領。
最大的收獲是學會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孩子發生矛盾時,我對女兒不再是無原則的遷就,對哥哥不再是僵硬的評判,而是擺事實、講道理,確保公平公正處理。現在,兩個孩子偶爾仍會有小鬧劇,可我不再厭煩和沖動。我和孩子的關系也發生了微妙變化,兄妹兩人更信任和依賴我了。
我將這一方法用在學生身上。課堂上孩子偶有吵鬧、調皮,我第一反應不是責罵,而是用平和的心態去引導。漸漸地,我發現每個學生都有可愛的一面。
反思一下,教育過程中,錯的不一定是孩子,而是我們教師和家長。學會理性接納,你會發現一切都不是事兒。
一名留守兒童媽媽的自述
攸縣聯星街道 劉歡(家長)
我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留下小明和爺爺奶奶在老家一起生活。每次在電話里聽說他又和小伙伴打架了,學習成績不理想,我心里就像壓了一塊大石頭。
學校推送的家庭教育線上課程讓我看到改變的可能。我了解到,孩子的種種問題很大程度是因為父母的缺位。便暗下決心,無論多忙,都要參與到小明的成長中。我調整了工作時間,利用晚上和周末與小明電話或視頻,讓他感受到,爸爸媽媽和他相距遙遠,但心永遠在一起。
我積極參與學校線上的家庭教育培訓。在小明老師的幫助下,我遠程給小明制定了學習計劃,每天線上監督他按時完成作業。小明的變化讓我感到驚喜。他的學習成績穩步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和團隊合作,變得更加懂事。在家里,他主動幫助爺爺奶奶做家務,還耐心地教村里的小朋友做作業。每次回去,看到小明和村里的孩子一起玩耍的身影,我的內心便充滿幸福和滿足。
我感激老師的付出,也更加堅信,家校合作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金鑰匙”。
搭建共育橋梁
攸縣交通路小學 曾志田 楊玲華
攸縣城關鎮珍珠巷的學生小華是留守兒童,成績一直不理想,十分迷茫和自卑。班主任周芳決心幫助這個孩子重拾自信。
家訪:打開心扉的第一步。周末,周芳踏上家訪之路。她耐心與小華的爺爺奶奶溝通,讓他們理解教育的重要性。看到小華沒有學習場所,便為他布置了一個簡易書桌。離開時,小華臉上露出了純真的笑容。
課后輔導:點亮智慧的燈塔。回到學校,周芳為小華量身定制學習方案。她鼓勵小華參加科學俱樂部,讓他在實踐中發現學習的樂趣。
心理疏導:播撒自信的種子。小華平時總低著頭,不敢與人交流。周芳用名人勵志故事鼓勵小華發現自己的閃光點。還安排小華擔任小組長,讓他在組織活動中找到自信。
家校共育:搭建成長的橋梁。周芳邀請爺爺奶奶參加家長學校,鼓勵他們開展親子閱讀,讓爺爺奶奶成了小華學習的支持者和忠實伙伴。
一個學期后,小華的變化讓人驚喜。一次班級演講,他自信地站上講臺,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贏得同學們的熱烈掌聲。小華的故事,讓城關鎮珍珠巷的家長更加重視家庭教育,也讓更多家庭看到了共育的希望和美好。
局長談家教
構建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新格局
攸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何綱華
近年來,攸縣以補齊家庭教育短板為核心,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學校主導、家庭參與、社會支持”的工作思路,著力打好“機制組合拳”,構建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新格局。攸縣被授予湖南省首家“全國家校社共育實踐區”,協同育人工作入選株洲市“十大改革創新案例”和“教育品牌建設典型案例”。
一是優化協同育人組織領導機制。成立了以縣委副書記為組長,19個部門單位為成員的協同育人工作領導小組。二是強化協同育人人才保障機制。組建了縣、校、社區三級家庭教育講師團隊,打造了一支600余人的共育隊伍。三是精化協同育人培訓宣教機制。開發了20 個版塊150 項本土化主題家庭教育課程,編寫校本課程讀本近50 冊。借力北京三寬教育科學研究院開設網上家長學校,開放網絡課程300 余節,注冊家長7 萬余人,在線聽課200 余萬人次。四是深化協同育人融合實踐機制。遴選25 所協同育人試點校,輻射48 所學校、幼兒園。建設182 處村(社區)家長學校等,打通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