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飛
記得小時候,父親枕下總壓著一本書,那是他每天勞作后,對自己的精神獎勵。
父母當年在生產隊,天一亮就出去干活,到晌午才能回來。父親就斜依在床上,墊上那個枕頭,再拿出枕邊那本書,書里的精彩內容就把他帶到了另一個世界。
等父親再從床上一翻身起來,那些勞累一掃而空,生龍活虎的就如換了一個人。
臨睡前,父親也要在油燈下翻幾頁書,看到一個節骨眼上,才肯把書闔上,吹滅油燈睡下……
父親看過的書,都有很多折痕,看到哪里,就在那一頁上折了一個向里面的角,就是一個記號了,到下一次再從那個折的角那里往下看……他就是用這個方法,一頁頁地看完了一本本書。
我偷偷看過父親的書,除了封面有圖畫,有的還印著書中主要人物的像。再往里看,便是些漢字的排列,便什么都不認得了。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書一頁一頁地翻動,父親就成了村里有學問的人。特別是講起古來,更是滔滔不絕。
我記得,家里有一套《四角號碼字典》,還有本《唐詩三百首》在案板上碼著,這都是父親的財產。
一本《三國演義》在他枕下呆了半年,那本書是他從別人手里借的,看過之后留下很多折角,和帶有泥土的手印,一本《林海雪原》,也在他枕下壓過很長時間了,正趕上地里忙,沒看完就被人拿走了,他還覺得很遺憾。還有一本厚厚的《白話聊齋》,他在看過之后,還能在茶余飯后,給我們講出一段故事來。
后來,我們都讀書了,身邊的書也多了起來,父親經常從我們這里借書看,我們就成了“書友”了。
那時候雖然物質匱乏了些,但一點都不覺得精神上空虛。
而現在,我發現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就想起父親的枕邊書——他在空閑那么少,那么苦那么累的年代里,都能堅持讀書,現在的我們為什么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