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輝
端午節(jié)的來歷如何?循著一些古詩詞曲,我的心中漸漸生發(fā)出諸多的感慨來。
粽子,自是端午的主角。歐陽修在《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有詞云:“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用五彩的絲線包扎多角形的粽子,那是十分講究的做法。其實對于粽子,更多的則是用粽葉包粽米,再用麻繩牢牢系住即可。最多根據(jù)不同口味,豐富一下粽葉里的內容。據(jù)說蘇軾曾對楊梅粽癡迷不已,他寫過一首詩:“不獨盤中見盧橘,時于粽里得楊梅。”據(jù)說愛好美食的他每年端午要做上百個,送人或自吃那是絕對的盡興盎然。
端午將至,除了積極忙活著包粽子之外,龍舟競渡也在緊鑼密鼓地備戰(zhàn)了。藍天如洗,清風拂面,舟行碧波,在陣陣鼓聲聲聲吶喊里感受這如水花般四濺的豪情,這是最為鼓動人心的盛大的事。唐人張建封在《競渡歌》說: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船槳急速劃動,猶如刀劍飛舞,鼓聲仿佛在浪花里穿行,更是聲行具備。難怪勤于政事的宋太宗都不由得一聲感慨說“龍舟又蕩舊時波,鑼鼓頻催破浪梭”。
端午,夏風悠悠草木長,各種植物開始了最為葳蕤蔥綠的生長之旅。萬眾綠中,我們總是很容易找到這一刻最亮眼的兩樣——艾草和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文天祥的《端午即事》里曾說“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連鐵骨錚錚的文天祥都如此看重端午里的一枝柔弱的艾,可見艾草和菖蒲是多么地深入人心。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這是清人李靜山《端陽》里的句子。倒一壺雄黃酒,就著香氣四溢的粽子,炒幾個精致小菜,過一個悠悠然的下午,還真是不枉此年此景此生。端午喝一杯雄黃酒,來歷源遠。一說是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也有說是將雄黃酒涂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無論如何,這么美的寓意,想想都是那樣地讓人激動滿懷。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循著端午的詩句,我們恰好可以尋根溯源,可以返璞歸真。端午,它不張揚,不花哨,是“一年好景君須記”里的一道清風,是夏日午后荷塘里吹來的那一縷縷濕潤又解乏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