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財芬
平時不敢盡情打扮,到陌生城市游玩卻秒變時尚弄潮兒;路上看見熟人就想繞道走,與陌生網(wǎng)友交流時卻化身社交達人;朋友圈總是“三天可見”“一條橫線”,在匿名的社交平臺卻每天打卡展示多彩生活……如果有上述表現(xiàn),覺得越陌生越自在、脫離熟悉環(huán)境就開始“撒歡”,那你可能患有“熟人羞恥癥”。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鄭敏介紹,“熟人羞恥癥”是形象化說法,并非真實病癥。它指的是人們羞于在熟人面前展示真實自我的一種狀態(tài),通常表現(xiàn)為與熟人相處時較為拘謹,不好意思或不敢盡情展示自己活躍的一面,去到陌生場合反而放得開。
其出現(xiàn)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guān):
習(xí)慣收斂。如果從小成長在較為刻板、嚴肅的家庭環(huán)境里,父母習(xí)慣打壓式教育,要求孩子謙虛,不鼓勵其表現(xiàn)自我,孩子長大后也會趨于收斂,表現(xiàn)得規(guī)規(guī)矩矩。但壓抑的自我終需釋放,于是,到了遠離父母、遠離熟人的陌生環(huán)境,他們就會拿回主導(dǎo)權(quán),給自己“松綁”。
懼怕審視。熟人都是相對了解自己的人,明白自己“幾斤幾兩”。這使得在熟人面前表現(xiàn)自我成了一件有壓力的事。人們不想成為熟人圈子里的談資,便會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到了陌生環(huán)境,彼此都是“過客”,也就不用擔心過度展露了。
保護自我。過多暴露自我往往被認為是一件危險的事,熟人連成的“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緊密互聯(lián),某件事被其中一個人知道了,可能很快就會所有人都知道。出于這種顧慮,人們便會自覺縮進“保護殼”,把真實的自我“鎖”起來。
“如果只是不想被關(guān)注、議論,選擇在熟人面前隱藏自我、戴起‘面具,并不會對身心健康產(chǎn)生什么影響。”但鄭敏提醒,長期對外維持這種狀態(tài),會讓熟人無法真正了解自己,給他人造成錯誤認知,影響他人對待自己的方式。此外,在熟人和陌生人面前反差太大,總是頻繁切換不同狀態(tài),容易產(chǎn)生自我混亂;若與熟人相處的時間遠遠多于陌生人,自己長時間處于偽裝狀態(tài),或會覺得心累、變得焦慮。
鄭敏表示,“熟人羞恥癥”只是性格特點之一,無需過度在意,但如果“癥狀”相對嚴重,覺得自我被壓抑而心理不平衡,可以試著逐步調(diào)整。先嘗試在小而安全的范圍里釋放自我,再一點點向外探索,打破自己的“外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