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礎教育綜合改革項目是推動教育深刻變革的重要推手,對激發學校辦學活力,突破學校發展瓶頸,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具有重大意義。在沈陽市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背景下,沈陽市第七中學創新打造體現沈陽底色、沈河本色、七中特色的“一核引領、兩系為基、三維融合”無邊界卓越教育育人體系,進行新時代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多維實踐路徑探索,旨在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教育體系建設提供校本實踐經驗。
關鍵詞: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無邊界教育;卓越教育;創新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潘德坤,沈陽市第七中學黨委書記。王秀新,沈陽市第七中學副校長。趙楠,沈陽市第七中學二級教師。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綜合改革項目成為推動學校持續發展與質量提升的關鍵引擎。沈陽市第七中學(以下通稱“學校”)作為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辦學特色的學校,積極響應國家及地方教育部門的號召,以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以下簡稱“綜改”)項目為契機,全面推進學校改革與發展。作為沈陽市基礎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學校深刻認識到綜改項目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成立綜改項目實施專班,緊扣幸福教育核心理念,結合區域特色,全力推進綜改項目的實施。通過綜改項目的推進,學校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沈陽考察講話中提出的“兩鄰”理念,聚焦“五育并舉”育人主題,“以家為伴,與社為善”,構建新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長效實踐機制,形成“一核引領、兩系為基、三維融合”的無邊界卓越教育育人體系,進行新時代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多維實踐路徑探索。
一、以綜改項目為契機,統籌規劃價值觀引領
在沈陽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環境下,學校抓住機遇,統籌頂層設計規劃,確立價值觀引領。
(一)勇立綜合改革潮頭,繪就幸福教育藍圖
沈陽市教育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安全、健康、樂學、成長”的幸福教育為主線,以推進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 心靈健康”為根本,以“雙減”改革試點為牽動,以構建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教育體系、高標準提升育人質量為目標,深入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國家實驗區建設工作。學校以綜改項目為驅動,聚焦創新人才培養,彰顯卓越教育價值。學校努力尋求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路徑,以“無邊界卓越教育”為核心的品牌學校辦學體系的整體框架正在逐漸形成。
(二)深度理解“兩鄰”理念,教育領域創新應用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沈陽市沈河區大南街道多福社區考察時指出,“社區建設光靠錢不行,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兩鄰”理念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社區治理價值追求,將分散的個體匯聚成社區建設的合力,具有深厚的實踐性和人文關懷性。
“兩鄰”理念的引領對學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針對義務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基礎培養過程中,學校、家庭和社會優勢教育資源難以匹配,不同主體教育責任缺位、錯位、越位的問題,學校將“兩鄰”理念在創新型人才基礎培養實踐中進行具體應用與創新拓展,把家校社協同育人核心理念確定為“以家為伴,與社為善”。
(三)卓越教育新升級,無邊界理念特色化
學校對“卓越教育”的關注始于2004年,教育改革的浪潮與學校的轉型發展是當時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時任校長提出學校要將以培養部分優秀學生為重點的“精英教育”轉變為全員式發展的“卓越教育”,努力培養“品行卓越、學識卓越、能力卓越”的現代中學生。2021年“雙減”政策落地后,為了使學校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趨勢,學校領導基于學校原有理念,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無邊界卓越教育”的新理念。所謂“無邊界”,即課堂廣度無邊界、育人資源無邊界、家校融合無邊界、師生發展無邊界及教育輻射無邊界。
二、以綜改項目為驅動,確定“一核兩系三維”育人路徑
學校立足于推進“兩鄰”治理理念向教育實踐轉化,以強力支撐學校“卓越教育”創新人才培養,“以家為伴,與社為善”,從家校社三個維度打破學校辦學多重界限,整合三維主體的優勢教育資源,構建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形成“一核引領、兩系為基、三維融合”的無邊界卓越教育育人體系,打造家校社各在其位、各負其責、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教育新樣態,探索出推動創新型人才基礎培養的多元實施路徑。“一核”引領,即以核心素養導向的無邊界卓越教育為引領;“兩系”為基,即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共治體系、無邊界卓越教育的課程體系;“三維”融合,即以學校作為主導性主體、以家庭作為主動性主體、以社會作為互動性主體,建立共治、共建、互聯的新型教育伙伴關系,協同實施創新型人才基礎培養。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一)構建“三維”協同育人的共治體系
面對新時代發展對全面育人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學校以整體性和系統性思維,打破單一主體育人方式,積極吸納家庭、社會不同利益主體參與學校治理和課程建設,重新梳理界定學校內部各治理主體的位置和權力責任界限,理順各利益主體的關系,構建以集團黨委、校部班三級家長委員會、社區幸福教育共同體為核心的“三維”共治體系,成立家庭教育促進指導中心,將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推進制度化,逐步構建包括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課程體系、科學評價、保障措施的共治體系,構建家校社多元參與、協同共治、靈活聯動的治理體系。
“三維”共治體系的建立,將各主體、各要素整合成一個育人網絡,從人、事、環境的協同等多個維度出發,搭建多樣化平臺,構建資源整合、信息交互、優勢互補、合作共進的協作機制,使學校治理組織從單邊連接走向多維協同,管理從層級鏈條走向生態網絡,育人方式從無序合作轉向有序協調。
(二)構建無邊界卓越教育的課程體系
無邊界卓越教育的課程體系緊緊圍繞“安全、健康、樂學、成長”這一幸福教育核心理念,在傳承學校卓越文化的基礎上,對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創造性升級,架構起“一目標、三主體、九課程”的協調育人課程體系。其中,“一目標”是指課程體系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三主體”是指以學校為主導型主體、以家庭為主動型主體、以社會為互助型主體;“九課程”是指學校主體下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家庭主體下的基于學生創新力的家長“啟卓”課堂、基于家庭教育專業化的課程資源和基于家校共育有效互動的實踐活動,社會主體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融創基地、與社區聯動的素質拓展實踐基地和勞模精神引領下的思政教育基地。該體系打通了德智體美勞“五育”邊界,通過校內校外教育資源,將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學段的內容、知識、思想、經驗進行有機整合,生動構建出的無邊界卓越教育課程體系,實現教育資源無邊界、課堂廣度無邊界、課程模式無邊界、學習場所無邊界和學生發展無邊界,進一步走向核心素養導向的卓越教育。
三、以綜改項目為引擎,開展無邊界卓越教育實踐
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中,學校堅持創新,深化家校合作,拓展校社聯動,推進課堂改革與多元評價,開展無邊界卓越教育實踐探索,為學生全面發展筑牢基石,為綜合改革注入新動力。
(一)基于協同創新的家校共創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1.創設基于學生創新力的家長“啟卓”課堂
為了培養新時代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學校創設基于學生創新力的家長“啟卓”課堂,邀請各行各業的家長走進學校、走上講臺,為學生講授軍事、高科技、航空航天、醫學、人文藝術、天文氣象、物流等領域的專業知識。高質量、多領域、寬視角和可選擇的成長課堂,為學生創新力的培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開發基于家庭教育專業化的課程資源
為切實提升家庭教育的專業水平,學校充分發揮名師、名班主任的優勢,成立學校家庭教育促進指導中心,組建導師團走進家庭,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專業支持;與沈河區家庭教育學校合作,舉辦家庭教育講堂,讓家庭教育專家引領落地生根;學校編寫并向家長發放《卓越家庭教育指導手冊》,針對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常見的成長問題,從現象、成因和解決問題辦法等方面提供指導,增強家長在品德培育、學業水平提升和綜合素質提升等方面的家庭輔導能力;學校開通“七中·家庭教育”微信公眾平臺,每周發布“優秀家庭教育案例”“家庭教育小妙招”等內容,引導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調整家庭教育方法,向家長普及相關常識。
3.組織基于家校共育有效互動的實踐活動
學校組織實施一系列親子家庭教育實踐活動。例如,邀請家長到校參與親子閱讀、親子心理團訓活動、參加運動會比賽項目,增加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密度;設立家長護學崗,家校共同為孩子的安全建起堅固的屏障,消除學校門前車輛擁堵帶來的安全隱患;邀請家長監督和參與校服征訂工作;將家長代表納入學校膳食委員會,建立家長陪餐制,把關食品質量與安全;寒暑假期間組織“百名教師進千名學子家庭”活動,助力家庭教育。
(二)基于協同創新的校社共創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1.共建培養各類創新型人才的融創基地
學校聚焦科技發展前沿、建立系統專業認知、樹立遠大成才目標。學校與遼寧某籃球俱樂部合作共建“青少年籃球精英培養基地”;借助五里河校區地緣優勢,設立賽艇運動基地;與沈陽音樂學院合作,成立交響樂團,實現樂器大面積普及等。
2.共建與社區聯動的素質拓展實踐基地
學校與社區共建素質拓展基地,著力開展提升學生自身素質的教育和服務。例如,開展千名師生進街道社區“共掃一場雪”活動;教師在寒暑假期間進社區開設中小學生公益課堂;組織學生開展“我向社區報到”活動,開展“五育護照”通關,學生競選“人大小代表”,鼓勵學生圍繞社區建設、街道交通等問題形成調研報告,與區人大、政協合作,將調研報告匯總成議案,從而參與社區治理工作。
3.共建勞模精神引領下的思政教育基地
學校以勞模精神為推動青少年成長成才的動力,與沈陽市勞模紀念館共建校外思政基地,建設勞模文化長廊,邀請各級勞模進校開設勞模講堂,以勞模名字授予班名,創設勞模班級。
(三)形成協同創新的課堂實施新模式
學校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要求,針對不同主體實施的課程,優化課堂實施模式。其中,以學校為主體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及校本課程,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模式實施,以“項目化學習”為抓手,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實現跨學科融合無邊界;以家庭為主體的課程,通過家校場域互換、身份角色體驗等實施模式進行,消除家校間因溝通了解不暢而產生的隔閡,實現育人環境的無邊界;以社會力量為主體的課程,通過研究性學習、實地調研考察等實施模式進行,實現知識獲取無邊界。
(四)構建多元化的無邊界育人評價體系
在無邊界育人觀的指引下,學校通過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構建了“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載體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環境多元化”的無邊界育人評價體系。借助實施綜改項目,創新評價理念,改革評價機制,搭建多種評價方式,如舉辦書畫節、科技節等學科節,開展籃球賽、皮劃艇、擊劍等體育活動,舉行音樂會、舞臺實驗劇等文藝演出。此外,學校通過“五思會”“午思慧”“吾思誨”等方式實施學生自我評價。
四、推廣與應用:以綜改項目為常態,輻射區域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
隨著綜合改革實驗項目的穩步推進,無邊界卓越教育育人體系讓創新型人才基礎培養落到實處,實現了“時時創新、處處創新、人人創新”的愿景。學校加強經驗總結,推動綜改項目常態化,充分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期為其他學校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一)辦學內涵持續更新
無邊界卓越教育育人體系明確了學校、家庭、社會三個主體在教育協同創新中的職責定位,確立學校主導型主體、家庭主動型主體、社會互動型主體的“三維”主體共治體制和運行機制,推進了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主體性上的增長,建立起家校社在教育協同創新中的共治、共建、互聯的新型伙伴關系。
(二)全面育人屢獲佳績
家校社共同體建設初具模型,學校在全面育人方面取得了許多成績,如德育體系成果被教育部評選為“一校一案”典型案例,學校榮獲沈陽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沈陽市教育系統教書育人模范集體等榮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武術隊、男籃、足球隊、管樂團、民樂團等社團在國家、省、市各種活動比賽中屢獲佳績。
(三)品牌輻射深長廣遠
隨著綜改項目的穩步推進,學校影響力不斷增強。目前,學校通過集團化辦學、建立合作聯盟校和建設各類基地等方式不斷擴大自身輻射半徑,從優質學校向品牌學校轉變,帶動地區教育發展。目前,集團已有6個校區,共計199個教學班,學生總數超過9700人。
學校的綜合改革實踐緊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符合國家提倡的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其階段性實踐成果充分印證了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必要性。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任重而道遠。未來,學校將繼續深耕,全力推進綜改項目,推動無邊界卓越教育向縱深發展,營造有序、有效、有機的教育生態。擔負使命、凝心聚力、創新創優,奮力在沈陽市國家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以及沈河區國家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創建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作出新貢獻,書寫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陸云峰.全域推進" 創新提質: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的海曙探索[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23(Z2).
[2]陶貴金.積極構建勞動教育體系 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小學勞動教育區域協同推進的實踐探索[J].遼寧教育,2023(4).
[3]翁文艷,朱琳,彭建偉.價值引領下區域教育治理現代化的系統實現路徑:以新疆克拉瑪依市十年的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21(10).
[4]劉曉潔.做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探路者”[J].教育家,2024(10).
[5]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完善教育治理體系[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1).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