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梓涵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要想有所收獲,必須先有耕耘。說得通俗一些:要想收獲什么,就要先栽下什么。如何才能有所收獲呢?關鍵是要付出辛勤的勞動。
勤奮是成功的保障。歐陽修幼年喪父,家里極其貧困。歐陽修買不起書,就經常到藏書豐富的李家去借。為了能借到書,他陪李家的孩子一起玩耍。每當借到一本新書,他如獲至寶,立刻便如饑似渴地讀起來,常常是通宵達旦。若是碰到好文章,他便連抄帶背。歐陽修就是靠這股勤奮刻苦的精神,成了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巨星。
勤奮需要堅持不懈。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學者。他一生勤奮刻苦,后人說他“自少至老,無一刻離書”。不論是在行軍途中還是在避亂之時,他總是用兩匹馬、兩匹騾子馱著滿滿的書箱,書籍足有一個小書館那么多。每逢到了關口要塞,他就要進行調查訪問,如發現與他平時所學有不一致的地方,他就認真記錄下來,回到茶房旅店再打開書來檢查核對。旅店主人怕多耗燈油,連續催他休息,他說:“我多付油資就是了。”有時行進在平原大道上,他就騎在馬背上誦讀古書,默背考證注釋。后來,人們就用“馬背書館”來贊揚顧炎武的苦學精神。
勤奮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陶淵明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馬克思為了寫《資本論》,艱苦奮斗了40余年,閱讀了數量驚人的書籍和刊物;《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從20歲起就開始漫游生活,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收集匯總了大量的社會素材和歷史素材,為《史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德國作家歌德,前后花了50多年的時間,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寫出了對世界文學和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的詩劇《浮士德》。
魯迅先生發表《狂人日記》時,第一次采用了“魯迅”這個筆名。一次,他的好友許壽裳問他:“你用‘魯迅這個名字,可有什么講究?”魯迅回答說:“用這個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魯而迅速之意。”他說,自己比較笨拙,無論做學問或者做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較好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時間內收到和別人一樣的效果。魯迅先生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中學生!
我們一定要牢記: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江蘇蘇州市葉圣陶中學】
點評
小作者選取論據典型,較有說服力。文中列舉歐陽修和顧炎武的事例,論述了“勤奮是成功的保障”“勤奮需要堅持不懈”;引用陶淵明的話,并列舉馬克思和司馬遷的事例,論證了“勤奮能結出豐碩的果實”。事理結合,論述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