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東
五家渠位于天山博格達峰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所在地,鄰近昌吉、烏魯木齊市,相距也就半個多小時的車程,是從烏魯木齊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最近的綠色通道。
五家渠一帶歷史悠久,早在西漢以前便是游牧之地,但“五家渠”地名的沿用,僅有120多年的歷史。清末民初,當地居民為灌溉種地,從老龍河引出一條水渠,沿渠住了楊家、馮家、杜家等5戶人家,始稱“五家渠”。
一大早乘車從烏魯木齊市出發,半個多小時后。進入五家渠市區,恍若置身江南,清新的氣息,裹著馨香,撲面而來。馬路寬闊,兩旁是密植而又蔥郁的多彩喬木和艷麗花卉,白楊、銀杏、楓樹、玉蘭以及薰衣草、郁金香、格桑花、紫羅蘭,在偌大的調色板上,潑灑著五顏六色的自然元素,給小城穿上了華麗的盛裝。微風吹拂,花枝亂顫;秋陽飽滿,落地成金。幢幢高樓鱗次櫛比,在藍天白云下,巍然聳立。整個一座綠色之城、生態之城、活力之城、現代之城、浪漫之城。
熱情的主人領我們到五家渠新城,參觀有著濃郁江南風情的一大片院落。一幢幢園林別墅,設計精巧,粉墻黛瓦,造型別致,豪華氣派,掩映在綠樹鮮花叢間,在陽光的照耀下,艷麗奪目。
一個占地上千畝的旅游馬場,顯得遼闊蒼茫。圍欄中,一匹匹駿馬,毛色锃亮,悠閑地踱著步。讓人稱奇的是,一長溜馬廄,居住著上百匹汗血寶馬,或粽、或白、或灰、或黃、或黑……個個高大威猛,氣宇軒昂。見有客人光顧,原本安靜的馬兒,頓時不安分起來,以撞柵欄、打響鼻、轉圈圈的方式與客人打著招呼。大型跑馬場內,三四位教練正指導弟子或策馬飛奔、或騰越欄桿、或踢踏舞步。如此投資10多億元的項目,即便在沿海地區也并不多見。
來到了有著7000畝水面的青格達湖。背靠天山,碧水連天,清冽冽的湖水,在陽光和微風下泛著鱗鱗波光,飛鳥掠過,啁啾有聲,顯擺著屬于它們的自由。在湖堤右前方,有一片濕地,一大片野葦,搖曳著集體的莊嚴。幾株枯葦,雖失去了隨風搖曳的韌性,卻依然挺著腰桿,昂著頭顱。“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一幅極其壯美的景觀。身后,湖堤岸坡及縱深處,各種野花五彩繽紛,爭奇斗艷。再后面,便是一大片林帶了,秋天的光亮閃耀在枝頭。
午餐朵頤了手抓飯、烤羊排、駝奶等獨特風味。抓飯傳承千年,新疆人特愛吃,自有其蘊含的道理。其一,制作簡便。只要備好食材,掌握米、水、油的比例及火候,男女老幼均會烹制。其二,營養豐富。從食材看,大米、羊肉、胡蘿卜、洋蔥等,有主食,有肉類蛋白質,有胡蘿卜、洋蔥等疏菜,倘若再加上葡萄干之類的干果,既葷素搭配、相得益彰,又營養豐富、層次分明。其三,可口美味。其色彩,有黃、有白、有紅、有綠,幾種食材巧妙組合,入口肥而不膩,有滋有味。現如今,去新疆的游客多了,在這么遼闊的地方,坐車去各地,經常一走就是大半天、一天,免不了要在途中吃飯,這抓飯也就成了既能迅速填飽肚子,又營養豐富的餐食。
說起抓飯,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從前有一位年逾半百的郎中,吃啥都沒有胃口。漸漸地,身體變得十分虛弱,連走路都困難。在嘗試了許多藥物后依然無濟于事。有一天,他突發奇想,用羊肉、胡蘿卜、洋蔥等配以大米燜制成了一種飯,此飯色、香、味俱全,且含有豐富的營養,讓他食欲大增,早晚各吃一大碗。一個月后,漸漸恢復了健康。周圍人對此驚嘆不已,打探個中緣由,他便把此“藥方”和盤托出,傳給大家,一傳十、十傳百,這種燜飯漸漸流傳開來,并逐漸演變成了新疆人愛吃的手抓飯。
午后,驅車前往機摘棉花現場。穿行于平疇沃野,這五彩相間的大地,讓人心醉。心醉之余,生發“我因秋天妖嬈”“秋天為我而生”的感喟。由近及遠,望不到邊的是一片片白花花的棉花、一片片金燦燦的葵花、一片片黃橙橙的甜瓜、一片片高大茂密的玉米稈垂掛著金色的玉米……猶如錦繡的緞面,在湛藍的天空、慵懶的白云下,鋪展開來,格外艷麗,分外奢華。
從車上下來,剛聽到機聲的轟鳴,一臺碩大的足有三四米高的大型摘棉機突兀眼前。其所經之處,不見絲毫白色,徒留一垅垅褐暗的棉秸稈,卸了負擔,在微風中搖曳。五家渠地域遼闊,讓我們東部地區僅有三四十萬畝耕地的縣級市,好不羨慕。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五家渠之行,不虛此行。美麗的五家渠,如一杯醇香的酒、一首動聽的歌、一個艷麗的夢,給人以心靈愉悅、生命酣暢之體驗,其喜洋洋者矣,刻骨銘心。
凝固在高臺上的神秘
隔喀什河遠眺,一大片原始土樸的泥房,突兀在黃土高坡上。這便是傳說中的高臺民居。
民居高低錯落,形態各異,密密匝匝,神神秘秘。身臨其境,親身體驗,相比于遠觀,那完全是另一種感受。呈現眼前的是凝固了2100年光陰的古城。建在40多米高坡上的黃泥土墻,延展開來,構成一道堅固的城墻。尤其是拱形城門,因周遭空曠,頗具巍峨之勢。城樓上站立著幾個手持長矛、身著戎裝、個頭高大、威風凜凜的士兵。因距舉行開城門儀式的時間尚早,大批游客聚集在城門外,耐心等候。觸摸身邊的墻體,給人以梆梆硬的感覺。這黃土夯實的城墻,雖看上去似乎并不起眼,但因其在建造時用了糯米、石灰等粘合原料,再加上精細而嚴密的夯筑,故而堅不可摧。
進入城內,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一幢幢土木、磚木、磚混結構的兩層或三層小樓,雖不乏泥土的氣息,但每一個門面、每一扇窗戶、每一個穹頂,都被精心設計,或磚拼、或紋畫、或木雕,裝點著精美、繁復的幾何或植物圖案。多種色彩巧妙搭配、組合。除明亮的赭色、黃色外,更有藍天大海般清澈柔和的青色、藍色和綠色,被陽光切割成一幀幀西域風情的剪影,美得令人窒息。遠遠望去,那一座座“過街樓”“半街樓”“懸空樓”,猶如炮樓、碉堡,堪稱古城“一怪”“一絕”“一景”,既利用了空間,又不影響使用。零星的桑樹、石榴樹、無花果樹、葡萄藤、玫瑰、月季等綠植、花卉及盆景,依附在房前屋后,給古城平添了簇簇盎然生機。
古城大街小巷,除游客外,來往的居民并不多。寂靜的街巷,仿佛聽得見陽光灑落的聲音,聽得到絲路風吹的聲息。
一位曾經在喀什度過人生低谷期的作家說:“你一眼能夠望穿許多城市的五臟六腑,但你卻無法看透喀什那雙迷離的眼睛。”此言甚是。喀什古城,宛如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站在時光之外,訴說著人們的希冀和向往。是啊,當你徜徉在古樸幽深的老街小巷,聽著相伴嗩吶的那格拉鼓悠長、歡快的旋律,看著身邊熱情好客的一張張笑臉時,你一定能觸摸到這個城市凝固的魅力和歡暢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