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濤
經濟學理論建立在一個基本假設之上,即人是理性的,通常被稱為“理性人假設”,就像企業老板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而消費者的目標是效用最大化。在面臨取舍時,理性人會考慮投入產出比,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結果。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理性,時常會沖動行事。那我們該如何看待理性人假設呢?人真的是理性人嗎?
行為經濟學
在經濟學研究中,人是理性的。但經濟學并非唯一研究人類行為的學科,比如還有心理學。而把經濟學和心理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學科就是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發現人類并不是純粹理性的,大聰明和小問號的狀態在某種意義上證明了行為經濟學的正確性。
實驗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往往會使用實驗經濟學的方法來驗證其假設,舉個經典的實驗案例:
甲乙兩人迎面走來,同時發現路中間有100元錢。假設甲搶先一步將錢撿起來,此時又出現了一位裁判。由于甲乙共同發現了這100元錢,于是,裁判制定了一條分配規則——首先由甲制定一個分配方案(假設100元錢可拆分成任意比例),其次由乙決定是否同意該方案。如果乙同意,則按方案分配;如果乙不同意,則裁判將錢收回,甲乙什么也得不到。
不公平厭惡
按照經濟學假設,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甲只要給乙1塊錢就夠了,因為對乙來說,如果他不同意這個方案,他就什么也得不到,1大于0。所以,99:1 是非常理性的方案。
然而,現實情況可能并非如此,讓實驗經濟學來發揮驗證作用吧!這項實驗邀請在校大學生參與其中,他們被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有兩個人(分別扮演甲和乙的角色),通過模擬上述情境觀察各組的反應。其中幾組還安插了一些了解內情的人,專門負責提出99:1 的方案。
經過情境模擬,結果出人意料,提出99:1 方案的小組都沒有得到乙的同意。這一發現對理性人假設提出了挑戰。
有限理性
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讓人們重新審視人類自身,過度自信、過分關注細節可能帶來錯誤的判斷。上述實驗說明,人類除了在乎利益,還很關注公平。不過,這并不足以推翻理性人假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即使理性人假設不完全準確,也足夠接近真實的情況,可以用來建立合理的行為模型。
實際上,人類在絕大多數場合是可以保持理性的,當然,這里的理性是指“有限理性”。人類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有著復雜情感的生命體,我們也許無法完全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