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安
近期,有網友發視頻爆料稱,他在上海出差時不慎將手機落在出租車上,回撥自己的號碼后機主提出給100元的感謝費,請司機跑3公里路送回手機,但司機要求支付300元,不然就不還手機。隨后,他報警求助。最終,車隊管理人員當面向其致歉,涉事駕駛員被開除。
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撿到東西歸還給失主是每個人從小就開始接受的教育。不過,也有的拾得者認為,為了歸還失主的財物,自己付出了時間、精力和財力等方面的成本,具有索酬的合理需求,這也可以理解。問題的關鍵在于,要將什么樣的情形可以索要報酬,以及怎么計酬等規則確定下來,這樣才有利于止息紛爭,消除猜疑。
由于對“合理范圍”存在不同認識,近年來因拾物后索酬引發的糾紛已有不少。因此有必要遵循相關法律法規,更好引導各方達成一致。
對于拾物歸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有較為明確的規定。其中第三百一十四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第三百一十七條規定: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這些規定,明確了拾得人和權利人相應的權利與義務,其中就包括失主有一定的補償義務,這些規定都體現了一個原則,即不讓拾到物品并歸還的人吃虧。
“子路受而勸德。”讓行善者受益,鼓勵更多的人行善,的確具有一定合理性。比如《廣州市拾遺物品管理規定》規定,對拾金不昧或者處理拾遺物品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和表揚,公安機關按拾獲財物價值10%的金額對拾得人給予獎勵。2019年,滴滴出行制定的《網約車物品遺失管理辦法(試行)》也規定,乘客遺失物品后無法自行領取,應與司機協商送還方式、時間以及送還物品的合理費用。
拾金不昧是應該的,不是自己的東西理應及時完整歸還失主。如果愿意無償歸還,自然體現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值得肯定與贊揚。但作為失主,卻不應該把別人的付出當作一種理所應當,尤其是在對方付出了必要成本的時候,主動提出來給予對方一定的報酬,這同樣是一種值得肯定的行為。對于“拾物索酬”,既要做到“你有情我有義”,多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又要在法律的框架內尋求共識,這才是解決此類問題的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