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我的大學配不上我?!边@是我收到的一條讀者留言。
這個讀者在一所普通大學讀大三,準備考研,想必是一個努力上進的人,卻無端地遭到周圍人的不認同和不理解,只覺得她是妄想。
但我其實挺佩服這個女孩:能夠看到自己的潛力,并且努力獲得突破平臺的可能性,是非常難得的。
剛上大一時,我發過一條說說:“忽然發現介紹自己時的身份前綴不同了,不過沒關系,希望有一天我說我是誰時,可以不要任何前綴也能很響亮。光環是光環,我是我?!?/p>
我的高中是本地一所聲譽極佳的學校,相比起來,我的大學則顯得有點平平無奇。如今看來,過去的我對于學校title的執念挺深的,而且剛上大學時很自卑,因為高考沒考好,我自覺在一堆考上名校的高中同學面前抬不起頭,連說話都有些小心翼翼的。
要說完全不羨慕他們是假的,但如今,我的心態也確實在逐漸轉變。曾經,我會覺得:我們同在一個地方工作/學習,你是知名學校畢業的,而我是某某學校的;現在會用另一種思路:你是知名學校畢業的,我是某某學校的學生,但此刻,我們在同一個平臺工作/學習。
很難說得清你經歷過什么、我經歷過什么,但結果是,我們在同一個地方遇見了。
英雄不問來路,就算來路不同,未嘗做不成英雄。
②
有人說,名校和非名校帶來的福利差距,只有到畢業后才知道。
對此,我的一個Top5學校的朋友打了個接地氣的比喻:“進入不同的學校,就像去不同的地方買咖啡,每個人口袋里的錢(分數)不一樣,買到的產品(大學)也不一樣。名校就像去星巴克買現煮咖啡,普通學校就像去超市里買罐裝咖啡,雖然大家喝的都是咖啡,但原料不同、制作方法不同,口感和品質自然也不同。而且環境不同:在咖啡店里,大部分都是抱著電腦趕策劃、趕論文、趕稿子的腦力工作者或者談創意、談生意的創業者,但在超市,不僅沒有地方坐,你前后排隊付款的人可能只是趕著上班的普通工薪族?!?/p>
重要的不是坐著喝、走著喝的區別,而是這杯咖啡的質量如何、背后有沒有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是,誰和你一起喝?你們談論的話題是什么?
作為一個典型的非名校出身的普通年輕人,我最直觀的感受是:普通大學的教育資源其實并沒有我們想的那么不好,真正讓我們和所謂精英們拉開距離的關鍵,在于學生們相互之間的心氣和趣味不同,對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行動不同。
非名校出身的年輕人失去了一條精神上的康莊大道,他們必須時刻自我說服和自我激勵,甚至需要反抗周圍的一些人,在“獨木橋”上戰戰兢兢。
所以,與其說非名校生失去的是眼界和資源,不如說他們失去的是某種群體之間的相互激勵和彼此共鳴,他們得到的更多是質疑,甚至是貶低。而那些名校出身的年輕人,他們像是彼此之間的海浪,像隔絕外界的屏障,也像相互激勵的助推器。
很多人常常提到波伏娃《第二性》里著名的段落:“男人的極大幸運在于,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于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這樣的比喻或許不太恰當,但我覺得其實困境是類似的,正如我最開始提到的那句話:“我的學校配不上我。”
那個女孩周圍的人不僅不鼓勵她前進,反而用一種看待異類的眼光打量她。她的上進或許不僅要讓她付出更多的力氣,還得面對無人為伍的孤寂。
③
曾經,我和一位知名記者吃飯,席間,他提到了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這本書,作者認為“互聯網讓信息更通暢,世界像是被抹平般天下大同”,可坐在對面的老師笑道:“現在,弗里德曼可能會覺得被打臉了?!?/p>
的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互聯網并沒有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而硬生生地劃出一條結實的鴻溝——不同的人對待互聯網的態度不同,高度也就不同。
非名校出身的年輕人,或許可以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看到那些接受著更高質量教育的同齡人的模樣和生活,但可惜的是,他們只看到一個結果,只了解“包裝”過后的對方,卻沒有機會參與對方的生活和一路走來的過程。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大部分的年輕人沒有得到激勵,只得到焦慮。
不是走不出去,也不是看不到更遠的地方,只是被周圍的人群困住了,若不自己找出口,只會一直待在原地,在烏泱泱的人群中繼續焦慮。
④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那個女孩一樣,說出“我的大學配不上我”這樣的話。但我相信,她作出的這個決定,意味著她將走上一條更加辛苦和孤獨的路。最后的結果不一定是擁有某個title或者名校的光環加持,而是她不會再害怕這樣名義上的落差,并且可以心安理得地自由學習、思辨,以及自我完善。
非名校的學生中,肯定存在著那些對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不愿意被平臺限制的個體,希望你們不要放棄,堅定自己的想法,走出去,走出去,走出去。
綜藝節目《圓桌派》里,張立憲老師說過一句話:“有的人生活在一線城市,但他是個三線的人;有的人生活在三線城市,他有可能是一線的人?!?/p>
其實,是否出身名校并不能判斷一個人三六九等,名校只是可以幫助個人在大概率上成就自己。如果覺得自己的title不足以支撐自己的野心,那就更加努力地去向更高層次、更多元的世界和同齡人看齊,你可以去尋找更多和你有相同夢想和野心的人,和他們一起為伍,一起創造。
非名校出身的年輕人失去了什么?我想,他們或許曾經失去或差點失去自己真正的人生欲望,差點被大流澆滅自己的野心火焰。
但這些都不是問題,因為很多東西是可以被彌補和改善的,只要你有突破的決心和意志,保持清醒,保持上進。
尼采說:“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同理,你可以在自己身上克服所有的標簽和阻礙,用實力為自己冠名。
(小白摘自《視野》2024年第5期,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