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正在成為一個熱詞。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注冊通航企業690家、無人機126.7萬架,運營無人機的企業達1.9萬家。中國民航局已批準建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17個、試驗基地3個,覆蓋城市、海島、支線物流、綜合應用拓展等場景。大幅增長的無人機數量、多個批準建立的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印證著低空經濟正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一片新藍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包括江蘇在內的不少地方積極落實,搶抓機遇,探索低空經濟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在低空經濟領域,江蘇不僅擁有一大批科研院所,專業人才隊伍充沛,在配套系統與部件、關鍵零部件、無人機及地面保障設備等領域,江蘇也擁有比較優勢。
南京、蘇州、無錫等市大力推動低空經濟的發展。南京近日發布《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年)》和《關于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明確將通過有效保障低空飛行活動、提升低空產業集聚水平、拓展培育低空應用場景、打造低空科創策源中心、完善低空經濟配套措施,用3年時間推動南京躋身低空經濟全國第一方陣,形成超500億元產業規模。今年以來,蘇州已簽約低空經濟項目超過250個。其中,低空制造項目超150個,計劃總投資超500億元。無錫拿出了競逐低空路線圖,將依托宜興丁蜀機場、梁溪科技城等地特色園區先發優勢,布局做優eVTOL、無人直升機等產業。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低空經濟通過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技術賦能,與更多經濟社會活動相融合,發展空間廣闊。如今,低空經濟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各地開啟“低空+”應用新實踐——
打開手機上的“送吧空運”小程序,下單一杯奶茶,十幾分鐘后奶茶從天而降,送貨的不是外賣小哥,而是無人機。無人機平穩降落后,消費者用手機掃碼打開艙門,完成取餐;節假日,正是游覽風景名勝的好時機,不少城市開通空中航線,“低空+文旅”成為吸引游客賞景的新興消費模式;隨著警報響起,只見無人機從飛駁車載機巢中飛出,視頻畫面實時傳送至監控大屏,紅外線熱成像系統迅速定位“被困人員”,幫助消防員順利實施救援……
在低空經濟的產業布局中,低空應用無疑是核心。低空經濟的應用主要是與各種產業相融合,目前常見的包括快遞物流、消防救援、基建巡檢、農林植保、娛樂拍攝等場景。在此過程中,低空經濟能夠深度賦能傳統行業。低空經濟和農業、林業、電力、物流等傳統產業融合之后,通過提供精準、高效的低空服務解決方案,助力傳統行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從而提升整體運營效能。
盡管前景光明,但不少專家認為,低空經濟仍面臨技術創新、法規完善、安全保障等多重挑戰。對此,相關部門應積極應對,通過政策引導、技術研發、市場培育等多元手段,推動低空經濟健康發展,如加大對核心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適應低空經濟發展的法規體系,強化空域安全管理與應急響應機制,以及引導社會公眾理解和接納低空經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低空經濟作為一項極具活力與潛力的新興業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經濟格局,有望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