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效率是為了解決供給不足。在今天,值錢的不是標準化的供給,而是值得在視頻上分享的體驗。如果體驗不到位,不能打動人心,卷效率本身其實沒有意義。
在過去20年里,約7億人的生活狀態可以概括為“闖”。從鄉村闖進城、從象牙塔闖進市場,人人都是初來乍到,都是從零開始適應環境,沒有行業知識、沒有城市生活經驗,一切都不熟,一切都先應付再說。如今,已有9億人在城鎮中生活,絕大部分人會終老于城市,進入一種生活的穩定態。人們不是那種倉皇應付的狀態了,而是有了自己的熟悉感,有了對更多滋味的分辨,開始進入新一個階段的訴求——自我安頓,活出生活的美感,活出生命的姿態。
消費訴求的變化,引起我們對效率與體驗的思考,因為效率與體驗是存在沖突的。標準化的目的是效率化,但是好的體驗,一定不是標準化的,而是個體化的。中午吃代餐,5分鐘解決一頓飯,要的是效率;精心地做一頓飯,好好地享用它,要的是體驗。
過去一百多年,我們這個民族持續的訴求是走向“現代化”。我們去學習、引進、擁抱工業文明,走上標準化、效率化、規模化之路。
1979年,矗立蛇口工業區的標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如同閃電照亮國人觀念的天際,那是走向工業化的一聲吶喊。幾十年過去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如今我們擁有了全世界品類最全、效率最高的供應鏈,中國用戶可以說什么都不缺了。
在這種時代,我們需認識到商業的淺薄之處在于,世界不是由生意構成的,而是由生命構成的。商業的本質是服務于生活和生命,而不是反過來。人生中,我們持續累積了不同場景下的人類經驗。然而,我們不禁要問,生命的真正訴求是效率嗎?難道生命的追求是迅速成長、迅速衰老、迅速消亡嗎?顯然,生命的真正訴求在于體驗,體驗每一個瞬間,體驗每一次成長,體驗多種可能性的感覺。
在工業時代之前,效率這個詞并不存在,它是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而誕生的。我們享受了工業化帶來的福祉,如標準化、效率化和規模化生產,這些幫助我們解決了物資匱乏的問題。
我剛來北京,只有一只手提箱,后來搬家變成3只箱子,再后來變成一輛大卡車。里面所有的這些東西構成了我的生活,它們都是工業化給予的。但我們也能看到工業化讓世界變得粗鄙了。
旅游很大程度上是試圖逃離工業時代。我們想短暫地離開自己在城市里的角色,回到自然山川、古鎮古村,或者歐洲的古老城堡和街道,擺脫工業的節奏,回到一種自然的節律中。因此,在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中,文旅行業依舊顯示蓬勃的發展活力。逢到節假日,各地熱門景點幾乎都是人挨人、人擠人。然而,很多地方的旅游項目,又在搞標準化、效率化、規模化。
效率是為了解決供給不足。在今天,值錢的不是標準化的供給,而是值得在視頻上分享的體驗。如果體驗不到位,不能打動人心,卷效率本身其實沒有意義。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