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卷,只有更卷。2023年中國車市沒有打完的仗,2024年還要接著打。
2024年第一天,貫穿2023年全年的“價格戰”的槍聲再次由特斯拉打響,宣布對Model 3煥新版和Model Y四款車型進行降價,哪吒汽車、吉利帝豪、領克、上汽通用五菱、問界等多個品牌迅速跟進,彰顯了車市競爭愈發激烈的態勢。
隨后新春開年,中國車市則直接迎來一波“王炸”。2023年打出“油電同價”口號的比亞迪,在全年銷量達到302萬輛的基礎上,于2024年放出了“電比油低”的大招。
2月19日,比亞迪官方宣布,秦PLUS榮耀版和驅逐艦05榮耀版正式上市,起售價為7.98萬元。其中秦PLUS DM-i車型的售價區間為7.98萬元-12.58萬元,EV版車型的售價區間為10.98萬元-13.98萬元。驅逐艦05的售價區間為7.98萬元-12.88萬元。
這是一年來,秦PLUS DM-i第三次下調起售價格。相較于冠軍版車型,榮耀版的車型價格足足降低了兩萬元。2023年2月,比亞迪推出了低至9.98萬元的冠軍版秦PLUS DM-i,首次將價格下探至10萬元以內,給A級燃油家轎市場造成了很大的沖擊。9個月之后,該車價格進一步降至9萬元以內,并在3個月后正式突破了8萬元的大關。
隨著這一消息的發布,上汽通用五菱、長安汽車、哪吒汽車等新能源友商紛紛跟進。對標秦PLUS的五菱星光PLUS“有的放矢”,宣布將150km進階版的車型價格從此前的10.58萬元降至9.98萬元,與驅逐艦05 120km豪華型的價格一致。上汽通用五菱品牌事業部副總經理周钘在個人微博上表示:“一個字,跟!”
長安啟源隨后加入戰局,宣布將官方指導價為8.99萬元起的長安啟源A05起售價下探至7.89萬元起,綜合優惠達到1.1萬元。
同日,哪吒汽車宣布,旗下多款主力車型全系降價。其中哪吒X全系車型直降2.2萬元,哪吒AYA直降8000元,哪吒S直降5000元。同時還會推出保值換購政策,自2月19日起至3月31日,下訂哪吒S和哪吒GT車型可享受2年內以開票價7折換購哪吒汽車全系新車的權益。
可以說,在比亞迪的帶動下,這無異于是新能源車企針對燃油市場發起的新一輪總攻,矛頭直指長期占據這一價位的主流合資燃油車型。要知道,2023年依靠幅度超3萬元的降價策略,軒逸、朗逸、速騰依舊維持了銷量超100萬輛的規模,頑強“抵抗”住了新能源車企的攻勢。但隨著比亞迪再次調低插混車型的起售價格以及其他友商的跟進,合資燃油車單純依靠降價守住市場份額的難度已經越來越大,雙方的較量勢必將更加激烈。
不過,對于必須堅守這一陣地的燃油合資車企來說,他們也絕對不會“束手就擒”。
面對“電比油低”的宣言,北京現代就用“油比電強”的表態進行了還擊。同時宣布將全新伊蘭特的起售價從9.98萬元大幅降至7.58萬元,勢必要和比亞迪掰一掰手腕。
上汽通用旗下別克品牌則宣布,將于2月19日至2月29日對部分車型進行降價和補貼。其中針對別克君越、威朗Pro以及昂科威Plus會分別提供3.5萬元、5.5萬元和6.5萬元的單車優惠及置換補貼。
以價格換銷量,這是特斯拉屢試不爽的搶占市場份額的手段之一。市場規模決定成本和企業生存狀態,在多數廠商優先保證市場份額的選擇之下,必然會導致價格競爭的進一步加劇。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曾經表示,如果成本足夠低,需求便不再是問題,價格是限制絕大多數人的重要因素。
與此同時,依照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的判斷,當下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不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車企在未來3-5年如果沒沖上去,就沒機會了。所以先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就表示:“我們是被動降價,價格降下來之后大家虧錢我們微利。如果每個月的銷量低于一定的規模就會帶來虧損,所以我們必須要規?;WC規模就要有銷量?!?/p>
更進一步地說,表面上這是產品的價格戰,是市場的爭奪戰,實際上卻是全產業鏈的體系戰。只有在造車成本不斷降低、市場規模不斷提升的基礎上,新能源車才能擁有更多的利潤空間,換句話說,也才能擁有更多參與“價格戰”的底氣。
最近一年,相比高峰時期暴漲至近60萬元/噸,碳酸鋰價格已慢慢回落至10萬元/噸以下的水平,這是眾多新能源車企“內卷式”降價的關鍵因素。電池成本占據新能源整車成本的40%,隨著碳酸鋰價格暴跌,以及正負極、隔膜、電解液等其他原材料的全線降價,有機構估算,這可以大大拉低整車的生產成本,促使單車釋放的成本空間接近萬元。
而且,對于追求規模效應的汽車行業而言,賣得越多,單車攤銷的成本就越低,就更能夠憑借規模效應與全產業鏈優勢,掌控成本控制能力和定價主動權。所以,對于比亞迪這樣的頭部企業來說,產品力與定價權這兩張底牌,就是他們敢于喊出“電比油低”的底氣所在。
創維汽車創始人黃宏生歷經過彩電和互聯網電視兩輪行業浪潮,如今又在親歷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沖擊,對于“價格戰”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他認為很多行業以及企業都會經歷增長、衰退、轉型、再增長的過程,“那些有產業鏈整合能力,能夠將成本降下去的企業具有充分的優勢,如果具備全球化能力,那么這樣的企業是有強大競爭力的?!?/p>
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
從某種程度來說,“內卷”也許是一件好事,只有不斷地“卷”才能卷出新能源汽車競爭的優勢,未來幾年,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內卷”的特征只會愈演愈烈,逼迫企業只能越跑越快,用最快的速度去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對于這一點,眾多車企“帶頭人”都有著清醒的認識。小鵬汽車CEO何小鵬表示,2024年將是中國汽車品牌進入“血海”競爭的第一年,一場激烈競爭中的“廝殺”在所難免。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也在開工信中指出,卷價格、卷產品、卷服務、卷流量,2024年將是“最卷”的一年。
而且這一輪的“內卷”,在業內人士看來,很有可能將會是“決戰時刻”。目前,中國汽車市場格局正在逐步發生改變,自主車企與合資車企的攻守互換、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的份額爭鋒、頭部企業與尾部企業的兩極分化……凸顯了汽車行業競爭的愈發白熱化。特別是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進一步攀升,“價格戰”只是第一步,隨即就會是“技術戰”的高階競爭。
當然,既然是“決戰”,那么就一定會有企業倒下,甚至是倒在“決戰的前夜”。
比如開年第一天就傳出停工停產6個月的高合汽車。雖然內部人士第一時間對這一消息予以否認,但從近日多家媒體的實地走訪來看,高合汽車陷入經營困境已是不爭的事實,后續能否“起死回生”只能寄望金主救星的出現。
而在此之前,進入破產程序的奇點汽車和雷丁汽車、被凍結資產的天際汽車、長期欠薪的愛馳汽車以及人去樓空關店停產的威馬汽車,也都成為淘汰賽早早出局的新能源玩家。這樣緩慢走向死亡的企業在未來幾年之內絕不會在少數。
“價格戰”會對競爭中落后企業的資金鏈造成很大的壓力,不斷有品牌退出市場將會成為常態。而且對于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生產成本的降低不是無止境的。畢竟除了動力電池之外,所有企業都還要兼顧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高壓平臺等全方位的研發,包括人才的引入,這些對于企業來說都會是極為高昂的成本。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包括特斯拉和比亞迪這樣的頭部企業,也不可能做到利潤和份額的完全兼顧。馬斯克就曾表示,盡管下調產品價格會影響公司的毛利率,但特斯拉愿意為此做出犧牲并換取銷量的增長。
財報顯示,2023年特斯拉總營收967.7億美元,同比增長19%,創歷史新高;實現凈利潤150億美元,同比增長同樣為19%。但毛利率呈下滑態勢,僅為18.2%,較前一年下降7.35%。特別是第四季度,毛利率更是跌至17.6%,為2019年以來的新低,這直接體現了降價策略所帶來的影響。
可即使是這樣,他們的這把“雙刃劍”還將繼續揮舞下去,只有這樣才能更快搶占傳統燃油車的市場,并在眾多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說的那樣:“只要玩家足夠多,這個行業就會足夠卷,卷是常態。所有參與競爭的品牌、產品如果沒有卷得動、卷得起的能力,很快就會出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