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持續擴大,推動我國汽車出口快速增長,呈現出規模增長、結構優化的良好態勢。
汽車出口量價齊升。我國汽車出口規模長期保持每年100萬輛左右。2021年,開始大幅增長,首次突破200萬輛,位居全球第三位;2022年,增長至311.1萬輛,超過德國位居全球第二位;2023年,進一步增長至491萬輛,超過日本位居全球首位。同時,汽車出口價格穩步增長,2021年汽車出口單車平均價格11萬元,2022年增長至12.7萬元,2023年達到13.7萬元。

新能源汽車出口快速增長,對歐出口占一半。2021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持續快速增長。2021年出口31萬輛、同比增長3倍,2022年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2023年出口120.3萬輛、穩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車對發達國家出口超過70%,其中對比利時、英國、西班牙、荷蘭、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合計出口量約占50%。
中國品牌是汽車出口主力。2021年以來,中國品牌汽車出口量占全部汽車出口量的比例均高于80%且逐步提升。2023年,中國品牌汽車出口超過413萬輛,占全部汽車出口量的84%。其中,上汽、奇瑞自主品牌出口量分別為99.4萬輛、92.5萬輛,長安、長城、吉利、比亞迪和東風超過20萬輛,北汽、江淮、重汽超過10萬輛。
中國品牌海外市場份額持續提升。2021年,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銷量份額1.25%、首次超過1%,此后持續增長,2023年達2.7%左右。其中,在俄羅斯和緬甸汽車市場份額分別超過40%,在埃及、智利、哈薩克斯坦超過20%,在以色列、沙特、烏拉圭超過10%。中國品牌汽車銷量在多個國家位居前列。比如,奇瑞在俄銷量排名第2位,長安在緬甸位居第2位,上汽名爵在沙特位居第3位。
我國汽車產業有擴大出口的能力。在汽車產業鏈方面,我國汽車產業鏈體系門類齊全、規模領先、上下游協同,產業鏈具有較強韌性,零部件配套成本低,外資、合資汽車企業也利用在華產能擴大出口,2023年外資合資企業汽車出口量為78萬輛、同比增長45%。在電動化技術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競爭優勢明顯,續航里程等技術性能大幅提升,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取得突破。6家企業進入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前十位,動力電池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關鍵材料全球市場份額超過70%。在智能化技術方面,我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技術應用全球領先,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中L2及以上輔助駕駛功能搭載率超過50%,語音交互、自動泊車等功能在海外深受歡迎,提升了中國汽車品牌形象。

我國汽車企業有擴大出口的意愿。近年來,國內各大車企均加大出口和海外市場布局。奇瑞汽車2001年開啟海外銷售,目前已銷往全球80多個國家,2023年出口貢獻了奇瑞銷量的一半。上汽2021年公布海外出口“2025年規劃”,目標實現年出口150萬輛汽車。比亞迪2021年宣布“乘用車出海”計劃,2022年出口超過5萬輛,2023年出口超過25萬輛,預計2024年出口50萬輛。長安汽車2023年發布“海納百川”計劃,目標海外市場銷量120萬輛。此外,一汽、東風、廣汽、長城和蔚來、小鵬、理想等企業均加快國際化步伐。
我國汽車品牌在海外市場有增長空間。從全球汽車銷量看,全球汽車銷量平穩增長,新興國家成為新增長點。2023年,全球汽車銷量8700萬輛、同比增長10%。歐美等發達國家汽車需求逐步恢復,新興國家或地區汽車千人保有量普遍低于150輛,處于汽車快速普及階段,汽車保有量和需求量均有較大增長空間。從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看,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正處于快速增長階段。2020—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94萬輛增長至1400萬輛,年均復合增長68%,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由4%提升至16%。中國、歐盟新能源汽車產業起步早,市場驅動力逐步增強,美國加大對本土新能源汽車的支持力度,東南亞和南美地區也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潛力大。

從自身能力看,我國骨干汽車企業綜合競爭力和出口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一是我國車企綜合競爭力有待增強。全球銷量方面,2023年僅比亞迪進入全球汽車銷量前十位(2023年比亞迪全球銷量302萬輛、位居全球汽車銷量第9位),但銷量僅相當于豐田的約1/3,仍有較大差距。銷售和售后方面,我國大多數車企目前海外銷售體系不完善,與日韓車企相比存在差距。我國車企在海外缺少備件中心,存在配件庫存不足、等待時間長等問題,影響售后服務滿意度。品牌塑造方面,近年來中國汽車整體認知度明顯提升,但除上汽、奇瑞外,多數自主品牌企業出口量仍不高,單品牌在一國或地區的市場銷量排名較為靠后,品牌影響力有待提升。
二是汽車出口保障能力有待提升。我國滾裝船運力不足,對日韓依賴度高,也導致我國整車出口運價成本高。銀行、保險等企業海外業務對汽車海外銷售支持能力不足。汽車有關國標與國際認證標準尚未實現互認,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時需要滿足不同目的國或地區的標準,增加了企業成本。
從外部環境看,我國汽車出口面臨的國際環境日益復雜嚴峻。
一是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企業層面,近年來,跨國車企加快電動化轉型,2023年寶馬、奔馳、大眾等汽車集團純電動汽車銷量增速分別達到74.4%、71%、34.7%,與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競爭日趨激烈。國家層面,美歐等出臺購車補貼、稅收優惠、投資補助等政策,大力支持本土新能源汽車發展。東南亞各國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要求本土化生產。日韓大力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正在加快固態電池研發布局,與我國企業在技術、資源、市場等方面展開激烈競爭。
二是我國汽車產業面臨西方打壓遏制風險。發達汽車工業強國為了保持自身汽車競爭優勢,通過限制資源供應、技術打壓和產業鏈重構等方式遏制我國汽車產業發展。限制資源供應方面,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對我國入境礦產投資設置壁壘,阻礙我國企業正常的海外投資,限制我國動力電池原材料資源供給。技術打壓方面,美國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對我國智能汽車進行技術遏制與打壓,未來在操作系統等領域也有打壓風險。產業鏈重構方面,歐美傳統汽車強國加強本土動力電池、芯片等產業布局,推動全球汽車產業鏈短鏈化、本土化和區域化,對我國汽車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產生沖擊。
三是碳足跡等新型貿易壁壘影響我國汽車出口。碳關稅和碳足跡規則下,由于我國汽車生產對煤炭、煤電等高碳排放能源依賴度高,疊加長距離海運產生的碳排放,出口汽車的產品成本顯著提升,汽車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碳關稅方面,2021年7月歐盟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自碳排放管制寬松地區進口的商品征收碳稅或出售碳排放許可證;美國計劃從2024年開始對未明顯降低碳排放的國家征收懲罰性碳關稅。碳足跡方面,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于2023年8月正式生效,法規要求計算電池生產周期的碳足跡,未滿足相關碳足跡要求的,將被禁止進入歐盟市場;法國從2024年1月起實施電動車補貼新規,新規增加了整車生產和運輸環節的碳足跡要求,中國產的新能源汽車被排除在補貼白名單之外。
營造良好環境,擴大汽車出口規模。要盡快制定汽車出口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利用“一帶一路”合作機制,積極推進與沿線歐洲、中東、東盟等地區簽署貿易協定,降低汽車進口關稅。積極應對碳足跡等新型綠色貿易壁壘,加強與歐盟在碳足跡等領域的磋商和對話。加強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碳足跡等領域汽車法規標準的修訂工作,促進認證標準國際化。
推動汽車產業鏈協同合作,增強汽車產業競爭力。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可組建汽車海外發展聯盟,協同推進海外產業園區建設,提升整車企業海外配件等的供應水平。鞏固和增強我國純電車型的產品價格競爭力、插電混合動力車型的技術引領優勢。從安全、環保與低碳生產等方面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品在主要發達市場的競爭力。
引導車企開拓國際市場,提升車企國際運營能力。企業要根據自身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重點發展自身戰略市場,增設海外子公司,加快培養開拓海外事業的人才隊伍,逐步增加外籍員工數量,加強本地化經營力度。企業要針對海外市場的高溫、高濕、山地、沙漠等特征以及戰略市場消費者偏好,加大技術、人員、研發資金投入,提升出口車型的環境適應性和整車性能,推進本地化車型開發。企業要充分評估國家潛力、競爭優勢和風險,慎重選擇目標國家市場,防范投資經營風險和政治風險。
強化服務支撐,增強汽車出口保障能力。航運企業要做大滾裝船運力規模,大型骨干汽車集團可通過合資等方式發展滾裝船隊。國家層面應積極加強與中歐班列沿線國家的溝通協調,提升運輸汽車班列的數量和頻次,并提高鐵路口岸通關及作業效率。銀行、保險等金融公司要強化海外金融服務,積極支持汽車企業海外發展。行業研究機構要建立中國汽車質量品牌評價體系,客觀分析與國際知名品牌產品的優勢和差距,推動車企不斷提升產品性能、技術水平、綜合服務,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品牌標識度的高端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