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珮
1975年,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簡問世,這是中國考古史首次發現的秦簡。引人注目的是,睡虎地4號墓出土了兩枚木牘,上有527個字。經考證,這兩枚木牘是戰國時期秦國士兵“黑夫”與“驚”寫給家人的信,被命名為《黑夫木牘》。兩枚木牘所載的“中國最早家書”跨越地域與時空現世,將一段家國故事長久地留存與延續。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信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是問候之語,比如掛念自己的母親以及新婚妻子等,思鄉之情躍然于“紙”上。《黑夫木牘》第一部分是向長兄與母親問安,匯報自己正在淮陽打仗,并向家人報平安;第二部分說自己缺衣少錢,希望母親寄衣寄錢,并讓家中一定關注官府授予爵位的文書。此文也進一步說明,秦朝被征發的軍人,所有衣物皆家中自備,軍中的生活危急且艱苦。
“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傷未可智(知)也……”公元前223年,淮陽之戰一觸即發,秦國發動的統一戰爭已接近尾聲,而楚國是秦國最為強大的對手。“黑夫”和“驚”的家書仿佛一條穿越時空的隧道,喚起大秦雄風背后無數個普通士兵對于戰事的未知,對于家和團圓的期盼。
傳世文獻多為帝王將相、上層精英的記載,我們在看秦國歷史的時候,常常把目光聚焦在統治階層。而這份家書恰恰以平民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2000多年前的秦國,讓感受具體的、活生生的歷史現實變為可能。
(摘編自“新華網”2024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