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正在成為中國先進制造的新名片,各方人士都在努力把它擦得更亮。
“一年來,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2024年3月,最新政府工作報告展示了這一成績。據悉,這也是鋰電池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上。
2023年,全國鋰電池總產量超過940GWh,同比增長達25%,行業總產值超過1.4萬億元,出口總額達到4574億元,同比增幅超過3成,在“新三樣”出口中占比高達43.15%。這組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展示了鋰電池可量化的驕人成績。
近年來,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發展,動力電池需求量猛增。
汽車動力電池的平均使用壽命大約為5—8年,國內早期推廣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已經陸續進入報廢期,未來動力電池的大規模退役潮就在眼前。來自高工產業研究院的預測顯示,2023年我國廢舊電池退役量將超過58萬噸。2025年我國需要回收的廢舊動力電池容量預計將達到137.4GWh(96萬噸)。全國人大代表、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師劉輝在兩會期間曾強調了不規范動力電池回收的嚴重危害:舊電池含有鉛、鎘、汞等有毒有害物質,不及時回收和再利用將造成嚴重污染。
規范動力電池回收的重大意義遠不止于此。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指出,由于上游鋰資源短缺、中下游受各國政策影響,供需錯配嚴重導致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探索動力電池回收新技術、加速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布局的需求漸顯迫切。
全國人大代表、中油吉林化建工程有限公司電焊班長白景陽透露:大部分退役動力電池仍有約80%的電池容量,通過回收利用,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成本有望降低30%-60%。然而,近年來我國鋰電池等動力電池回收實際處理量還不到產能的20%。
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大,但電池流向管理難度更大。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都關注到“大量動力電池回收料被非正規市場分流、無法流向合規企業”這一問題。據不完全統計,約7成退役電池被小作坊以更高的價格收走,流入非正規渠道,這些企業對廢舊動力電池進行簡單修復包裝或粗暴破碎后流入市場,嚴重擾亂了動力電池市場回收的正常秩序。

對此,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張天任建議,應真正構建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生態體系,強化溯源體系數字化建設;加強規范性企業的資質審核,加大對白名單企業的政策扶持;規范引導動力電池回收行業信息的公開化,防止資本無序重復擴張。
此外,張天任還專門提交了“關于加強規范化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做優做大做強電池回收產業”的建議,主要內容包括: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或生態環境部主導,以省為單位試點一批規范化回收企業;加快出臺鼓勵“區域化回收+中心倉+就近處置配套”的引導性政策,以打造產業集群;強制要求廢電池回收必須做到實物流、轉移聯單流、發票流三流合一,規范廢舊電池回收市場,建議各省進一步有效落實獎勵舉報制。
從政策法規及規劃角度,白景陽建議,相關部門應更加重視鋰電池等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增強關鍵金屬供應鏈韌性,并結合新能源汽車、儲能及相關工業園區規劃,統籌制定鋰電池生產和回收全產業鏈規劃,探索建立覆蓋所有鋰電池等動力電池的全面回收利用體系,鼓勵應回收盡回收。同時,制定出臺針對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專項法律法規,強化回收責任和約束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浙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楊劍宇也認為,動力電池回收市場亟需規范、加強整頓,建議開展電池回收“黑市”專項整治,同時出臺強制性回收標準,制定電池生產企業“銷一收一”的實施細則,細化動力電池生產、銷售、使用、回收各環節的責任要求,加大違規處罰力度;完善監管機制,探索建立“電池護照”制度。
2023年海關總署相關數據顯示,中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
由于國際市場需求旺盛,而海外動力電池產能相對有限,成本也比國內高,動力電池出口表現強勁。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所占份額正不斷上升。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正加速布局國際市場,擴大海外生產、研發規模。
2023年以來,國內鋰動力電池產業鏈整體步入產能過剩時代,出海不僅是解決國內產能過剩的重要路徑之一,更有助于滿足各國需求,展現中國先進制造新名片。然而,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嚴峻、資源保護主義上升、國際競爭加劇、海外政策限制加嚴等因素的影響下,從中國新能源汽車到動力電池出海都面臨巨大挑戰。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贛鋒鋰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良彬提出了4點建議:一是促成新能源產業鏈聯合出海,推動全面電動化,多舉措降低海外政策對中資企業的影響;二是加強外交合作,與當地國家或區域形成更多戰略合作關系,構建穩定高效的外部投資環境;三是加強引導或設置明確對外投資規則,以合作共贏替代無序競爭,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四是加大對民營企業海外投資、開發的支持力度,鼓勵形成配套產業,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
對中國動力電池企業自身而言,企業間的無序競爭以及對海外市場和法律環境認知不足,也是出海的一大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在《關于高標準引領高質量保持我國新能源電池產業競爭優勢的提案》中強調,企業在走出去時要有序競爭,防止中國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的“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慘痛教訓再次上演。
此外,面對國際競爭,他建議也要從標準入手,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提升國際標準影響力。
2023年8月出臺的《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以下簡稱《法規》)對歐盟市場電池的原材料供應、生產、運輸、銷售、回收全生命周期加強碳足跡監管,并明確提出可再生原材料使用和回收比例要求,大幅提高了企業搶占歐盟市場的合規性門檻。而目前我國動力電池行業尚未建立起滿足《法規》要求的碳足跡認證體系等,將對我國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出口歐盟產生較大影響。
全國政協常委、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主委、四川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歐陽澤華對此提出了3點建議:一是開展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探索試點。二是拓展國家綠電交易試點范圍。三是探索打造動力電池產業零碳示范園區。
張天任也認為,應盡快搭建起動力電池碳排放數據管理體系,包括核算標準、產業鏈數據、核查保障等板塊,為國家和企業提供相關核算功能,有效引導產業鏈共同減排。
推動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的加速出海,也是有助于解決資源短缺、產業鏈安全等問題的重要行動。
業內專家指出,我國本土的鋰資源稟賦不佳,在動力電池產業鏈上游的鎳、鈷等歸入能源金屬領域,依然存在著對外依存度高、供應鏈不穩定等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華友鈷業董事長陳雪華建議,相關部門可結合國內循環再生行業的技術水平、國家能源金屬的稀缺性,調整“以海外廢舊鋰電池為原料制成的氫氧化物中間品”的進口政策,通過調整稅率及進口國范圍,鼓勵這類產品的進口。
張天任也提出,應完善再生原料標準體系,擴大優質再生原料進口規范和規模,保障資源供應。目前,根據《環境保護部、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海關總署、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公告》(2014年第80號)規定,電池破碎料在《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中,屬于禁止進口的產品。張天任提出,應鼓勵企業去海外尋找、投資、開發電池破碎料業務,幫助企業解決進口的合規標準等問題,并加大后續電池破碎料的流向、處置工作的監管,保障資源的有效供應,提升資源自給率。
當前,國內多家動力電池企業都已深度進軍鋰礦業,并開始在海外尋礦。為有效地保護民營企業在海外礦產投資的安全,李良彬還建議,我國有必要加強官方涉外法律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外國法查明機制以及涉外司法機制,同時幫助企業開展海外投資合規培訓,多措并舉。
除了尋礦,還有在全球開展動力電池回收業務。
陳雪華建議,鼓勵國內有條件的鋰電循環企業出海構建全球廢舊電池拆解材料回收網絡,持續獲取海外廢舊鋰電池初級材料資源,通過循環再造的方式將這類資源導入國內鋰電產業鏈、再出口高附加值材料產品,提升產業鏈中再生原料的占比,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
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快速普及的市場化新階段,對動力電池技術升級的要求日益增多。高效、安全的標準化新型車用動力電池是當前的研發重點,同時也要加強全固態動力電池和新體系動力電池的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市場推廣,推動動力電池的高比能、高安全、全氣候、智能化的高效集成技術落地,加快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資源再生利用循環體系的形成。
今年春節期間,春運人多加上罕見惡劣天氣影響,新能源汽車怕凍、續航壓力大,電動車違規停放室內引起火災事故等新聞,再次引發社會對電池便捷性和安全性的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在兩會期間就呼吁,應建立更嚴格的動力電池安全標準。她建議,將《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中“針刺試驗”規定為單體電池的強制性項目,并制定科學合理的試驗要求,提升電動汽車用動力電池的安全可靠性,促進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降低電動汽車安全風險,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針對電動自行車用的鋰電池,她也提出應當在《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安全技術規范》中增加“燃燒噴射試驗”,并研究制定適用于電動自行車用動力電池的試驗方法和要求,提高動力電池的安全性能。
高安全、高強度、輕量化、低成本、長壽命、更綠色……當前,車用動力電池正朝著這一方向不斷努力,新材料、新工藝、新集成、新管理等技術革新也在不斷加快。為讓動力電池實現在安全、能量密度、壽命和成本等關鍵領域的新突破,強化標準體系工作尤為關鍵。特別是近年來,國內儲能行業大有爆發性增長態勢,而現有標準的制定未能完全跟上當前發展節奏,行業標準和監管有待進一步完善。
曾毓群建議,應提高國內標準技術水平,通過標準引領提升技術進步;此外,他還提出應建設國家質量標準實驗室,開展質量標準共性技術研究。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關注充換電補能標準不統一、全固態電池標準缺失等問題,并提出了統一大功率充電標準及換電標準、探索建立全固態電池標準體系等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中車株洲所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東林針對當前儲能領域的標準問題舉例說,例如安全方面出臺的標準和法規,大部分集中在電池和電站消防規范上,對并網前儲能電站系統級別安全可靠性測試和驗證的標準體系尚不完善。此外,新型儲能標準體系缺乏國家層面統一規劃和要求,導致執行標準過程中易發生政策間“沖突”。
因此他建議,首先,應加快國家層面標準建設,布局各層級標準發展策略,促進國標、行標、地標等協調發展;其次,推進不同地區儲能電站容量建設、設備抽檢和認證要求、并網及涉網測試驗收等方面標準化;再次,加快儲能電站建設、消防驗收、并網驗收等關鍵標準制修訂,加快構網型儲能技術標準制定,健全用戶側儲能安全管理體系;圍繞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的儲能并網運行,構建高標準儲能系統實證平臺;此外,還要推動企業、行業組織積極參與國際相關標準、法規制修訂,提高國內新型儲能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業內人士的共識是,標準體系的完善有利于充分發揮標準在促進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中的引領性和規范性作用,滿足鋰離子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同時,應提高我國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水平和能力,這對于增強國際標準話語權,助力中國標準“走出去”具有深遠的意義。
展望動力電池產業未來,固態電池已成為當前各國研發的重點,其產業化將改變電動汽車產業格局,開辟電動航空等新興市場。
據報道,在兩會“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軍在介紹電池創新研發進展情況時表示,其所在團隊聯合北京的科技創新優勢單位協同攻關,已研發出400Wh/kg的固態電池,這與目前市場上最先進的300Wh/kg的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相比超出30%。未來一到兩年要突破600Wh/kg固態電池的研發,充電一次可實現1000公里以上續航,并在快速充電、低溫性能和安全性能方面有大幅提升。
放眼全球,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優勢明顯,主導地位相對穩固;但在產業繁榮的同時,我國要加強在固態電池、小型化高性能電機、全主動懸架等前瞻引領性核心技術攻關和專利布局,以保持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健康可控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汽首席技能大師、研發總院試制部高級技師楊永修建議,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技術攻關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具體措施包括集中資源、集中資金,創新激勵機制,建立創新聯合體,以攻山頭的形式對涉及學科廣、資金投入大的技術領域進行重點突破。加快創建高水平人才集聚平臺,建設超一流科技人才高地,通過數字化手段,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
為在全球技術變革浪潮中繼續發揮引領作用,兩會期間各界代表委員就如何積極搶占電動汽車特別是動力電池的未來發展制高點,提出了多項建議,這將有力推動相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鞏固并擴大產業的已有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