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萬輛到300萬輛,再到近500萬輛,近三年我國汽車出口連創新高,成為拉動汽車產銷量增長的重要力量。業界對這股力量的關注程度,也體現在每年的全國“兩會”上。《汽車縱橫》通過梳理近三年的兩會提案議案,發現關于汽車“出海”的話題逐年增多,從前兩年的二三條建議,增加到今年的七條,多位兩會代表委員分別從自己的角度對汽車“出海”如何再攀高峰建言獻策。(見附表)
伴隨著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中國汽車品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并積極走向海外市場。其中新能源汽車立足已有優勢發力全新賽道,迅速崛起為全球市場的領跑者。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登頂全球第一。2023年,我國汽車出口量為491萬輛,同比增長57.9%;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
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認為,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對汽車產品、服務、跨境數據管理等要求也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許多中國汽車品牌自律不嚴,以擾亂當地市場秩序的方式“血拼”價格,產品質量和售后保障體系較差,給海外用戶造成損失,嚴重影響中國汽車的海外形象。
為保護中國汽車出口的大好形勢,避免重蹈中國摩托車出口折戟的覆轍,尹同躍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是建議商務部牽頭制定汽車出口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機制,對所有汽車出口企業開展“健康度”檢查,摸底企業盈利能力、質量水平、服務網絡布局、人員培訓管理等情況。
二是建議外交部、商務部、中央網信辦等推動建立汽車數據信息安全國際標準體系,并適當提高數據安全標準;先行在金磚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行數據標準互認,探索建立與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數據標準互認機制。

三是建議商務部牽頭完善“二手車”出口定義和細化標準,改變一次性過戶就視同“二手車”的現狀,禁止沒有完成海外市場本地化法規開發、資質認證的中國汽車品牌出口及“零”公里二手車擾亂市場,避免產生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問題。同時牽頭成立品牌基金會,各出口企業繳納一定的品牌保證金。當某些品牌后續退出海外市場時,由基金會繼續為海外用戶提供質量和售后服務保障,共同維護中國品牌的國際形象。
四是建議商務部、工信部統籌規劃,鼓勵支持中國汽車品牌通過CKD(全散件)方式“走出去”;出臺政策支持頭部企業牽頭建設中國汽車海外工業園,消減貿易沖突和地緣政治影響,進一步擴大中國汽車出口規模。
我們看到,“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的桂冠并沒有讓業界沾沾自喜。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也認為,由于海外品牌加速跟進、營商環境復雜,汽車出口仍面臨巨大壓力,亟需國家提供助力。例如汽車出口全流程運行機制尚需優化、汽車出口配套支持措施有待持續提升等。因此,馮興亞提出促進產業國際合作、統籌出口共性課題、優化出口監管機制、加強資訊及運力建設等建議,多舉措護航出海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汽車出口領域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中國汽車逐漸轉變依靠出口落后國家為主的局面,正向歐洲、中東等經濟發達國家轉移,中國汽車品牌的國際形象得到提升。但由于世界經濟復蘇勢頭不穩、動能不足,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范圍內的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明顯增多等,給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面對上述挑戰,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認為,中國汽車出海不應只靠車企自身努力,還需中國汽車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合力協同發展,形成強大的綜合競爭實力。
為此,張興海提出了三方面建議:一是建議相關部門推動汽車碳足跡核算標準、方法和數據的國際互認,特別是加強與歐盟的低碳發展合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歐洲打通碳排放相關阻礙,同時借鑒歐盟先進的碳足跡核算經驗,指導國內汽車碳足跡核算工作。
二是對出海的零部件企業進行深入調研,識別有潛力且積極出海的零部件企業,特別是民營零部件企業,對其提供財稅和金融支持,鼓勵優質供應鏈出海,與優質車企在海外協同合力發展,發揮中國汽車在供應端、制造端、產品端的綜合競爭力。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登頂全球第一。2023 年,我國汽車出口量為491 萬輛,同比增長57.9%;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 萬輛,同比增長77.6%。
三是成立國家級終端消費信貸金融平臺,給予出海的自主車企信貸資金及貸款服務支持,保證自主車企在海外與外資車企競爭中沒有明顯的金融政策劣勢。
其中,在汽車金融政策扶持方面,尹同躍則提出了更詳細的建議。他建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應加速出臺汽車金融公司設立海外子公司的具體實施細則,加速大型金融機構“走出去”,打造金融支持自主品牌車企“走出去”的典型樣板,更好地支持中國汽車品牌向上和全球化發展。
張興海表示,制定幫助中國供應鏈企業與國際接軌的行動方案,支持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參與全球汽車產業鏈分工與競爭,做大、做強和提升國際品牌影響力,為中國整車企業,尤其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出海,做好糧草先行的準備。
作為動力電池企業的典型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對“供應鏈出海”擁有絕對發言權。他在《關于高標準引領高質量,保持我國新能源電池產業競爭優勢的提案》中提出四方面建議:一是提高國內標準技術水平,通過標準引領提升技術進步;二是企業在走出去時要有序競爭,防止中國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的“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慘痛教訓再次上演;三是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提升國際標準影響力;四是建設國家質量標準實驗室,開展質量標準共性技術研究。
值得關注的是,不管是整車還是零部件,尹同躍和曾毓群都強調了“有序出海”的重要性,一定要吸取中國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失敗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經過多年的發展,從憑借成本優勢的“產品出海”,到依托技術優勢的“技術出海”,中國汽車工業“走出去”的全新趨勢已然形成。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零束科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劉懿艷認為,智能化和電動化創新技術的全面賦能,將新能源汽車的本質屬性從傳統機械產品轉變為高科技產品,這一轉變不僅對汽車的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在全球范圍內加劇了知識產權的競爭,特別是智能網聯專利領域的競爭。
劉懿艷表示,“技術出海”帶動背后技術的全球化流動,我們的核心技術、創新成果也隨之走向世界,這些技術成果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因此,中國新能源車企在知識產權出海方面的準備度應匹配其產品和技術出海的步伐,確保我國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核心成果在海外市場得到充分保護。
劉懿艷列舉了當前我國車企在海外專利領域存在的兩大主要問題:一是中國車企的海外專利布局尚滯后于產品和技術出海的布局。面對技術的日益進步和市場的不斷開拓,中國車企亟需調整其專利策略,加大海外專利申請和布局力度,確保自身技術的合法權益得到全面保護。
二是中國車企的專利風險預警及糾紛處置能力尚不足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專利訴訟環境。近年來國際專利訴訟的參與者日益多元化,不僅有汽車制造商之間的競爭,還涉及一些非生產專利實體(NPE)。這些NPE組織雖不直接參與產品生產和銷售,但持有大量專利,其存在增加了專利訴訟的復雜性和應對難度。面對這一新趨勢,汽車企業需要全面提升專利風險預警與糾紛應對能力,以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專利訴訟環境。
基于此,劉懿艷向兩會提交了《關于加大支持“中國智能電動汽車技術出海專利保護工作”的建議》,并提出了以下四點建議:
一是加大對智能電動汽車企業在海外專利布局方面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力度,提高海外專利申請的質量和效率。建議修訂2017年發布的《專利優先審查管理辦法》,將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等方向整體納入優先審查和預審服務范圍。
二是建立專項專利資助機制,鼓勵和引導智能電動汽車企業加大海外專利申請的積極性和資金投入。
三是建議國家知識產權局加強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歐洲專利局等國際組織的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專利規則的制訂和修改,在國際舞臺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四是提升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建立國家層面的智能電動汽車技術的專利情報和風險預警系統,定向開展海外專利布局和糾紛處置指導。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隨著我國汽車在海外銷量的不斷擴大,新的政策和法規壁壘限制逐漸增多。2023年以來,歐盟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法國出臺新能源汽車補貼新規,美國也在電動車補貼政策中對中國供應鏈進行了更嚴格限制。預計未來更多國家可能采取類似措施,以限制中國汽車出口的快速增長。
然而,在海外市場拼搏的國內汽車企業更多地專注于產品和市場的開拓,以及海外目的地國家現有政策法規的研究,對于海外目的地市場國家的政治及政策走勢、能夠運用的限制措施和工具、國家層面可采取的應對政策和工具、產生貿易糾紛時的應對方法等,缺乏足夠的信息來源和專業的分析判斷能力。
針對上述中國汽車出海過程中遇到的突發性新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上汽動力科技(鄭州)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汽集團乘用車鄭州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丁波建議相關部委建立聯合協調、指導機制,來支持、幫助、指導國內汽車企業健康、穩定做大做強汽車出口。
一是對海外國家的汽車產業政策、汽車進出口政策、限制和保護政策、關稅政策的變化進行跟蹤,并結合地緣政治態勢、與我國外交和貿易關系,對其政策走勢進行預判,傳遞并指導國內出口企業如何應對,并提前做好各項準備。
二是對海外市場不公平的關稅政策,協調推動相關機構進行貿易談判,為我國汽車出口進一步爭取良好的發展環境。比如,非洲有國家對我國進口汽車征收50%關稅,而對歐盟進口汽車0關稅。RECP協議下,有東南亞國家針對我國征收45%關稅,而對日本車0關稅、韓國車5%關稅。
三是協調推動相關部門機構,從國家間貿易關系角度,支持企業如何快速通過由于各個國家產品認證標準不統一,且不同國家不同體系間不能互認造成的出口限制。
四是當目的地國家或區域實施對我國汽車出口企業的調查或限制措施時,能夠快速有效地幫助并指導企業如何合法合規地應對,以維護我國汽車出口企業的合法利益,支持企業健康穩定地開拓海外市場。
在政策研究方面,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李丹建議,可以考慮成立“中國車企出海智庫”,邀請具有豐富國際化經驗的研究機構,對海外經營架構、合規、融資、稅收等實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定期將細化的政策建議匯報給商務部和各相關部委,為政策落地和行業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李丹還建議,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組織作用,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牽頭,在政府專項委員會指導下,與歐洲、北美和日本等國家汽車協會建立長效化的溝通協作機制。同時,建議考慮在主要區域(如東南亞、歐洲、非洲和拉美等)成立行業商會,為中國車企海外運營提供必要協助。此外,商會還可以在專業機構支持下,在符合我國及當地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建立海外市場大數據平臺,實現全球信息及時共享,減少企業重復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