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車企正基于經營業績指標“放緩”電動化是不爭事實。當然,這只是客觀意識到在歐洲all in純電技術的難度與風險:本地化的產業鏈布局還未完全搭建,競爭中的掣肘,例如充換電網絡、動力電池等關鍵節點問題依然復雜。
在電池方面,歐盟依舊希望減少該地區對外部供應的依賴程度。并通過已生效的新電池法,意在為本土電池產業的發展爭取更多的時間與空間。盡管歐洲自建電池產業并非“一帆風順”,并依然存在產業基礎薄弱、缺乏相應的人才和供應鏈體系等問題,但歐洲的電池投資還是如火如荼,并逐漸造就出一批典型企業。
首先,值得關注的是“全村人的希望”——當前規模最大的瑞典電池企業Northvolt。今年1月8日,歐盟批準給予Northvolt約9億歐元的德國政府援助,以支持其在德國北部建設一家動力電池工廠。德國政府鼎力支持Northvolt的背后,與歐洲本土迫切想要扶持本土電池企業的規劃密切相關。
成立之初,Northvolt就吸引了各路資本的投資,包括歐盟、歐洲投資銀行、兩個瑞典自治市、瑞典ABB、高盛,以及車企斯堪尼亞、雷諾、大眾、寶馬等巨頭與投資機構相繼跟進的投資。據報道,2018年至2023年期間,Northvolt融資總額超過了100億美元,顯示出歐洲各方對該本土電池企業的高度期待。而在訂單方面,據Northvolt官方披露,目前其已獲得來自寶馬、斯堪尼亞、大眾和沃爾沃等主要客戶超過550億美元的訂單。
Northvolt的目標也很直白,就是要在歐洲范圍內,從寧德時代、LG能源等手中爭奪動力電池供應方面的主導權。其計劃構建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目前已經規劃了四座電池工廠,若全部按期落地,那么Northvolt將在2026年之后擁有230吉瓦時動力電池產能,遠超此前規劃的到2030年實現約150吉瓦時的電池產能目標。此外,Northvolt還在波蘭格但斯克布局了儲能項目,在挪威合資建立電池回收設施,在瑞典布局了陰極工廠,年產量將達到100吉瓦時。
然而,這家公司的產品交付環節仍寥寥無幾,當前的產能利用似乎也存在瓶頸。Northvolt目前僅公開過兩次交付,一次為儲能系統,一次為汽車電池,且均未公布規模和客戶信息。近期瑞典本地媒體還報出過其位于瑞典謝萊夫特奧的電池廠生產利用率不足5%,低生產率與Northvolt原先的計劃形成鮮明對比。

德國政府鼎力支持Northvolt 的背后,與歐洲本土迫切想要扶持本土電池企業的規劃密切相關。
除了Northvolt,另一家值得關注的聯合投資電池企業是法國后起之秀ACC。該公司成立于2020年,最初由Stellantis和道達爾能源共同組建,后又獲得梅賽德斯-奔馳的投資。據報道,法國將ACC視為繼空客以后又一個法國和歐洲聯合創造的工業巨擘,同時也是法國再工業化的一份子。而憑借位于法國北部上法蘭西大區的第一家工廠,ACC已經建立起13吉瓦時的生產能力。今年,ACC又獲得了約44億歐元的融資,可以相對專注的投身于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三座電池工廠的建設中。這三家ACC工廠的電池產能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20吉瓦時,為每年250萬輛電動汽車提供動力,推動法國和歐洲實現電動汽車轉型。
再來看大眾汽車100%控股的電池業務子公司PowerCo,其成立于2022年,計劃投資200億歐元建設電池廠,以其最終實現每年為300萬輛電動汽車供應電池。目前,該公司已在歐洲啟動兩座工廠的建設,預計將于明年起先后在德國和西班牙投產。按原定計劃,到2030年,PowerCo希望僅在歐洲建造和運營產能達240吉瓦時的電池工廠。
大眾汽車在其工廠生產棱柱形統一電池。據該公司稱,這種電池允許靈活使用不同的電池化學成分,包括磷酸鐵鋰電池LFP和鎳鈷錳三元電池NCM。從2025年起,這將用于多達80%的集團所有車型。預計到2030年,該工廠的年產能將達到40吉瓦時,足以生產約500,000輛電動汽車。大眾汽車集團在歐洲擁有六座電池工廠,計劃到2030年總產量為240吉瓦時。新的統一電池有望將電池成本降低多達50%。
大眾汽車認為,PowerCo真正的優勢首先在于電池設計和工業生產的標準化,從而減少了建設成本和啟動時間。此外,通過與QuantumScape Corp.合作,大眾汽車還在研發固態電池技術,這種技術有望使電動汽車更加高效和經濟。
其次,PowerCo還實現了“縱向整合”,即不僅將建立鋰精煉能力,還將擁有屬于自己的鋰礦。兼任PowerCo董事長的大眾汽車技術主管托馬斯·舒馬爾(Thomas Schmall)曾表示,由于缺乏頂級專家、關鍵礦物和設備來擴大工廠產能,電池業務的“一切都充滿挑戰”。大眾汽車計劃讓PowerCo投資礦山,以幫助確保供應安全。這意味著如果需要原材料支持或控制成本等方面問題時可以更好地應對。
但是如今,大眾汽車卻對其能否大規模生產電池存在質疑,因此不再優先考慮在今明兩年將PowerCo業務上市的可能性。
上述列舉的幾家企業中,Northvolt和PowerCo當前的挑戰在于:歐洲本地市場的電池產業生態依然缺乏配套,即便電池企業規模提升較快,但原材料供應、人才體系培養等仍為短板。
首先,在材料環節。歐洲主要的材料供應商是優美科和巴斯夫,專注于三元正極領域。然而,在負極、電解液、隔膜等領域,歐洲的本土供應商幾乎一片空白。如今歐洲電池企業在供應鏈上則高度依賴中國企業,以Northvolt為例,該公司隔膜、電解液、設備、氫氧化鋰等均采購自中國企業。
其次,在人才方面。歐洲擁有技術型人才,但缺乏工程型人才。雖然在電化學領域有一定優勢,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電化學專業排名第五、第七的分別是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瑞士聯邦理工大學,歐洲大學綜合研發實力僅落后于美國。但電池生產方面的工程型人才卻是在生產線上成長起來的,在2018年之前,歐洲本土企業的電池生產還是以實驗室內手工操作為主。據歐盟委員會預估,到2025年,歐洲電池產業需要接受培訓和再培訓的工程師數量在80萬人左右。

歐盟希望在2025 年、2030 年分別實現69%、89% 的電池自主生產。歐洲電池聯盟也表示,到2030 年歐洲要實現90% 的電池產品自給自足。
地緣政治因素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美國的產業補貼政策(指《通脹縮減法案》)正在使歐洲電池企業外流。據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報告,歐洲占全球鋰離子電池投資的份額從2021年的41%下降到2022年的僅2%。目前,多家歐洲電池企業都已表示要在美國擴張。而遠在澳大利亞的電池原材料企業Novonix認為,“歐洲建立本土電動汽車電池供應鏈的計劃可能大幅延期。”由于補貼力度不如美國,許多電池廠商正從歐洲轉向美國。同時,受制于關鍵原材料短缺等因素,歐洲電池產業“面臨艱巨挑戰”。
歐盟希望在2025年、2030年分別實現69%、89%的電池自主生產。歐洲電池聯盟也表示,到2030年歐洲要實現90%的電池產品自給自足。但在現實挑戰面前,歐洲原本計劃的發展進度不及預期。為此,不久前,歐盟理事會通過《凈零工業法案》立場文件,設置本土制造占比目標。該法案提出,到2030年,至少40%的電池等凈零技術產品需在歐盟本土制造。此外,歐洲還針對電池業推出多項激勵措施。例如在2023年12月,歐盟和英國宣布將相互進口的電動汽車免稅政策延后3年,以為本土電池行業留出更多的成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