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春妹
《紡織服裝周刊》副總編輯
鄰居家女主人5月底新添了三件旗袍,她身材比較高大,常態下她的服裝基本上都是褲裝,所以一眾平常交往不錯的鄰居都想看看她穿旗袍的樣子,畢竟她這次是一舉拿下了三件高開衩的旗袍,紅、綠、黃色各一件。她說這就是她的“戰袍”!
她的孩子今年高考。
“旗袍送考”大有文章,寓意旗開得勝。據說第一天紅色,代表開門紅;第二天綠色,代表一路暢行;第三天黃和灰,代表走向輝煌。
據了解,僅6月第一周,包括京東、淘寶在內的網銷平臺,旗袍類產品不管是關注度還是成交量均實現了大幅提升,集中度最高的當屬符合“旗袍送考”寓意的那些吉祥色。據說有旗袍店在高考前的兩個月幾乎天天都會有翻番甚至更高的交易額,生生用兩個月創造出了年銷售額30%的好業績。
旗袍還是那件旗袍,背書了“送考”等關鍵詞之后,銷量可以大不同。有平臺稱,借助這些關鍵詞,一件旗袍的銷量可以達到平常的十倍!
事實上,抓“高考”這個消費風口的不止是服裝,還包括一些食品,比如定勝糕、粽子,甚至是一些關聯度原本很低的產品,在搶占流量方面當仁不讓,也能“生靠”出一些好業績。比如中國石化的虛擬產品“高考加油包”彼時爆單,其中最受歡迎的要數“勝利油田加油包”;此外,盒馬、飛豬、閑魚、小米等也借著這個熱度設計了自己的品牌或者產品傳播點,從馬到成功到飛黃騰達、魚躍龍門等等,迎著消費者“討彩頭”的熱情設計了十分應景的消費場景,收獲自然也不錯。
前幾年,疫情使全球經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由此帶來的市場需求不振、消費降級等等是不爭的事實,企業喊難也確實有理由。但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如大家所見,市場和消費其實都沒有到讓人絕望的程度,是有降低,有變化,所以,有些人無法適應了,有些人找不到新的出口了。
前不久,不少紡機企業去了土耳其,此前是印尼、孟加拉。記者在與一些赴海外展會參展或是觀展的企業人員交流時發現,雖然他們去了同一個國家,在同一個展會上,但大家對于同一個市場的感受卻并不相同,有的甚至迥異。比如土耳其市場,有人認為充滿機會,有些企業甚至已經有了非常穩定的市場份額,而有些人則感覺國產設備在土耳其市場想要有優秀的表現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深耕,至少當下在土耳其市場與歐洲同類設備的比拼還并未到達勢均力敵的狀態,所以,他們認為當下的機會并不多……
土耳其也好,越南、東盟市場也罷,理性的數據一直在驗證這些市場的潛力,可即便是數據大幅攀升的市場也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感受良好,但感受好的無一例外都找到了他們挖掘市場的邏輯。
市場機會沒有坐標,至于到底在哪,會以怎樣的方式呈現,誰都給不出明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決策在需求端,連接點得自己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