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鈺

《尋找馬吉影片》陳旻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編譯林出版社2024年5月
“南京大屠殺”,是中華民族永遠難以忘卻的傷痛,同時也是至今仍在不斷引發國際關注的歷史事件。多年來,中國從官方到民間,除了致力于相關史料的整理與研究,也堅持在國際上推動相關史實的傳播。與此同時,許多心懷正義與熱血的海外華僑華人,也紛紛參與到這一事業之中,而旅美華僑邵子平,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正是靠著邵先生及其所屬“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的不懈努力,現今作為“南京大屠殺”鐵證的“馬吉影片”與《拉貝日記》,才得以重見天日并進入公眾視野。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主編、資深記者陳旻撰寫的《尋找馬吉影片》,正是對邵子平及“聯合會”這一段傳奇經歷及其卓越貢獻的回溯與銘記。
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冒死拍攝的“馬吉影片”,是“南京大屠殺”唯一的影像記錄。由于時代條件的局限,這份珍貴的影像資料,曾經歷過兩次神奇的“失而復得”。第一次是在1953年,影片隨著約翰·馬吉的去世而下落不明;直到1991年,由邵子平等人組成的“聯合會”歷盡艱辛將其尋回,并制成權威的“37分鐘”版“一寸盤”。但由于各種原因,這一權威版本未能傳回國內,再一次消失難覓;直到2017年,《大公報》記者陳旻因采訪邵子平得知此事,便與邵先生一起多方奔走,耗時兩年尋回了這份珍貴的歷史證物,并最終促成其原始版本“回歸”南京。這兩次“失而復得”的經歷,也構成了《尋找馬吉影片》交織并行的兩條敘事主線。在書中,陳旻如實記錄下了自己持續的調查、推理與思考,并細致地將眾多人物、事件、文獻資料進行拼接串聯,準確地還原出馬吉影片背后鮮為人知的諸多重要史實。
正如“南京大屠殺”專家、知名學者張連紅在其序言中所說,《尋找馬吉影片》“是一部新聞紀實報道的杰作”,“亦是一部學術史研究的佳作”。此書不僅展現出對多種材料與文體的強大駕馭能力,更體現了一種孜孜不倦求索歷史真相的精神。由于邵子平及“聯合會”尋找馬吉影片是在三十多年前,又遠隔重洋,許多相關資料早已無從查證,就連不少當事人也因年老記憶衰退而無法準確回憶出當年情景。對于一些重要的歷史細節,作者不得不一邊竭力“打撈”各種相關史料,一邊多方比對、推理復盤,盡力重構出事件原貌。比如對于一度流傳的各種長度的馬吉影片版本的推敲考證,作者甚至將影片切分成單個鏡頭進行逐一比對,最終分析確證了“一寸盤”的重要價值。
除此之外,《尋找馬吉影片》還補充了許多與“主線任務”相關的其他歷史事件。這些內容絕不僅是錦上添花的閑筆,而是都與馬吉影片關聯密切,是對其歷史價值的印證與深化。《拉貝日記》的發現過程,就是一例典型。在許多人的認知里,也許馬吉影片與《拉貝日記》這兩份歷史證物應該是各自獨立、互不關聯的;講述馬吉影片的追尋過程,似乎也無需對《拉貝日記》過度著墨。然而,我們在《尋找馬吉影片》所能讀到的歷史真相卻是:“聯合會”對馬吉影片的查找,不僅一開始就以《拉貝日記》為重要線索,而且最后也“意外地”促成了后者的公開與出版。再比如,書中所記“聯合會”在尋回馬吉影片后的一系列公共活動,也能讓我們清楚地感受到,全書意欲達成的,并非對馬吉影片命運的平白講述,而是通過對事件及其時代背景的深度挖掘,構建出一種全局視角,以便讀者能更好地理解這段重要歷史。
從威爾士的海灘到埃塞克斯的鹽沼,從蘇格蘭的紅峰到多塞特的陷路,他日間攀援、漫步、游泳,夜里露宿在懸崖之上、古老的峽谷和深林之中。他在孤島尋覓隱士的居所,在海岬撞見世界大戰的遺骸,跟隨野鹿的足跡進入森林,以優雅的寫作將歷史、記憶與風景交織在一起,繪制一份記錄鷹隼和巖石的荒野文學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