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嶺南鄉村民宿景觀作為案例,探討了嶺南鄉村民宿景觀與鄉村文化的關系,解讀了嶺南鄉村民宿景觀環境的文化意境,分析各種造景要素在鄉村民宿景觀發揮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民宿景觀;文化意境;嶺南鄉村
【中圖分類號】TU247.4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2-009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2.029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民宿景觀的獨特性和吸引力對于吸引游客和提升民宿形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創造獨特的環境氛圍,民宿景觀需要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和特色打造獨特的環境氛圍。而鄉村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從顯性到隱性,將鄉村文化融入民宿景觀,塑造育有獨特意境的民宿環境,既是對鄉土性的維護,又是吸引游客更進一步了解鄉村生活,體驗鄉村魅力的最直接方式。
一、鄉村民宿景觀的意境營造
(一)具有傳統文化的鄉村民宿景觀意境營造
鄉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原鄉,傳統文化反映了在不同地域的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等物質空間中形成的智慧語言,不同的物質空間形態構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相對于城市的復雜多變,鄉村則有著更多的溫情與質樸,它承載著鄉音、鄉土、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和傳統的文化景觀,引發人的鄉村情結,使人有著歸根之感。傳統文化景觀是由物質和非物質兩種形式體現的:物質形式的傳統文化景觀使可見的、可觸摸的、可感受的,如傳統的建筑形式,傳統的植物配置形式等;非物質形式的傳統文化景觀則是一種意境和情境的傳遞,例如傳統民俗、宗教信仰的情境再現,傳統生活方式,文化氛圍的情境模擬[1]。
(二)具有主題性的鄉村民宿景觀意境營造
民宿景觀中無論是公共空間、休憩空間還是植栽及小品,都是為了體現民宿的多重功能,表達出一種民宿的文化。使用者來到民宿,首先對民宿的景觀有第一眼及第一印象的了解,景觀是使用者對民宿文化的最直觀體現,是民宿文化在外部空間的形象表達。民宿景觀的設計,應從視覺上給予人和諧的美感體驗,在景觀中注入民宿文化加深其內涵,讓使用者與景觀產生更深層次的情感交流。民宿景觀的主題性與民宿建筑有密切的關系,民宿景觀是民宿建筑特色的一種延伸,嶺南鄉村民宿的建筑形式有幾種,譬如舊民居改造、新建建筑及新建改造混合型等。建筑的風格與景觀的主題一致,例如以“農耕”為主題的禾肚里民宿,整體應用的材料是鄉村常見的:建筑外墻以竹子作為表皮覆蓋,并將竹子元素應用在園林中,竹子的圍欄、竹筒引水器等,竹、石、瓦、磚等鄉土材料在建筑與景觀空間的應用,營造出鄉村質樸純凈的空間意境。以主題性的景觀意境引發個人的情感,使景觀產生特定的意趣聯想,賦予整體空間深層次的文化意蘊,使景觀具有獨特的詩意性。
(三)具有敘事性的鄉村民宿景觀意境營造
景觀的敘事性,即把敘事與景觀設計相結合,使景觀設計闡述出生活和故事。景觀環境是使人產生行為和活動的場所,不同的行為活動使之產生多姿多彩的故事,這種“故事”在景觀的表達,能引起人的共鳴。在景觀“景觀敘事是雙向的、開放的”,設計者的設計意圖和觀賞者接收的信息是多樣的、不定向的;并且把一些文學中的修辭手法運用到景觀當中來,把景觀敘事的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結合起來[2]。相同的景觀,在不同觀賞者的感知里可能是“千人千面”,可因觀賞者的生活與經歷而有所差異。景觀的敘事,增強了觀賞者對景觀環境的解讀和情感的觸動,使人更好地融入景觀中。
環境知覺的體驗依賴于環境信息和自身經驗,景觀環境刺激感官形成的知覺,經過大腦的知覺加工,使之產生感情的、美學的心理現象,在大腦中建立起一個個畫面和情境。景觀環境是一個整體,通過視、聽、嗅、味、觸,各個感官的感知與傳達,使人對景觀的感觸力更深刻。人是環境中的主導者和參與者,所以在民宿景觀設計中我們需關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方面對環境的感知,通過滿足使用者多方面的環境知覺來體現景觀的生命力,才能對環境景觀有全方位的美的體驗和享受。
園林意境是造園主所向往的,從中寄托著情感、觀念和哲理的一種思想審美境界[3]。園林景觀的建造,是集園主的審美、生活的閱歷及人生觀的具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這份美好寄情于景觀,渴望感染更多的人,融入自然遠離喧囂。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常見與對園林的概括和點睛之筆:庭院的植物反映了園主的品格,如高尚有節的翠竹、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蒼勁高潔的羅漢松等。
鄉村民宿景觀雖沒有古典園林的繁復,但由情生景、情境交融的這份詩意,仍一直延續。園林景觀中常見的“禪意”景觀,提出崇尚自然樸實的風氣,從那些粗糙的材料,隨意的形態,以極簡主義的形式體現出自然的本色之美。
(四)具有獨特鄉味的鄉村民宿景觀意境營造
獨特的鄉土味,是人們所熟悉的鄉土元素組成,譬如鄉土植物文化和鄉土材料等。植物文化,從植物本身來說,是指起自身特性衍生出來的意思,如花語等;而從其文化功能上來說,更上升至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體現,譬如四君子“梅、蘭、竹、菊”,是詠物詩里最常見的題材,將花草樹木賦予了自己的情感,使之帶有更深的含義。在鄉村民宿植物中,所追求的是更符合生活的平淡情感。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寫道:“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詩中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有田有草屋,庭院栽種榆柳桃李,描述了鄉村樸實無華卻又寧靜純美的環境。一架子瓜棚或葡萄棚,一棵果樹,一壟菜地,一架簡易的秋千等,皆是鄉村生活最質樸的體現。
鄉土材料,是鄉村中最隨處可見、易于取得的,譬如屋后的竹林、田野上的稻草、建房的青磚和屋頂的青瓦等。這些材料經過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運用,除了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選擇之外,也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積淀的結果,這些鄉土材料不但充滿著時間的積淀而且還是傳承中國文化的藝術載體,是表達中國地域性特征的重要手段[4]。未經修飾的鄉土材料,有著粗糙的質感和古樸的形態,是鄉村中原始的美感來源。
二、鄉村民宿景觀意境中的景觀元素應用
(一)植物選擇
在景觀植物的選擇上,應根據嶺南地區的氣候特征,在喬木的選擇上,應多采用樹冠寬闊的植物,以達到取樹蔭納涼的效果;而沿海地區,應采用抗風耐咸的植物,使之更適應環境,達到景觀的持久性。嶺南地區素有“水果之鄉”的稱號,因而果木在嶺南是廣泛種植的經濟樹種,也是嶺南地區的特色樹種,瓜果飄香的景觀環境獨具鄉村特色。在嶺南鄉村景觀中,經濟型喬木如果木中的楊桃、荔枝、芒果、蓮霧等,是景觀環境的基礎構成,它更好地體現了嶺南的地域特色。除此之外,近年來農作物在景觀中的應用亦趨頻繁,以季節栽種的農作物季節性體驗更為明顯,如稻田、油菜花、荷花等,其生長、結果及敗落的自然生態過程,使游客更好地體驗鄉村的農耕文化,更好地突出鄉村旅游的主題。
(二)水景
古人有云,“山以水為血脈”“園以水活”“無水不成園,城因景異”,其中道出水在景觀中的重要性。水的運用極其富有變化,可賦景觀于生機,或寄以情意。鄉村民宿景觀中的水體的布置須因地制宜,在有限的空間布置水體,景觀水體有動態與靜態的形式,但常以中小型范疇的水型為主,如水池、噴泉、水景缸等。或者引自然水體入景,使整體景觀更具自然靈動。水景規模雖小,但點綴其中的睡蓮、風車草等水生植物,追逐的游魚,賦予景觀中一絲靈動的神韻。
(三)鋪地
鋪地在景觀建設中具有交通及提供活動的功能,提供了聯系各功能空間的交通道路,常見的鋪地材料有磚、石板、卵石、水泥、木材等。鄉村民宿景觀中,在較大面積的空間可采用規則式的鋪裝,既為人群休閑活動提供了場地,亦方便了桌椅的擺放,大面積的鋪裝給人帶來平穩、舒暢的感覺。較小面積的空間,如走道,以鋪地材料間隔鋪設,間隔的標準應以人體工程學中人的步距為參考,在民宿景觀中的使用既節省材料又帶來趣味性。
自然式鋪裝則選擇大小合適,形狀自然的材料進行單一鋪設或組合鋪設,形成不規則的有韻味的組成形式。自然式的鋪裝在鄉村民宿景觀中較為常見,采用本土或易于獲得的材料,組合鋪砌成走道或汀步,看似隨意的鋪設,增加了視覺的動感,并給人以鄉野自然的協調感。
(四)小品
小品設施是民宿景觀空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促進了空間活動的開展。鄉村民宿景觀的小品設施主要以休憩設施和藝術裝飾小品為主,滿足了游客的使用功能外,并具有美化景觀環境的效果。
1.休憩設施
民宿的室外公共空間、廊道空間、檐下空間,使用者可停留的空間,都有其休息休閑交流的需求。在面積較大的公共空間,如休息平臺或樹蔭之下,可設置成套的桌椅,供使用者休憩或進行社會性活動,促進公共活動的交流。而在廊道、檐下或陽臺的狹長空間,則可設置長凳或獨立的坐凳,方便使用者作短暫的停留休息,或觀賞景觀。半開敞的灰空間,使人置身其中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2.藝術裝飾小品
藝術裝飾小品種類較多,如照明的燈具、展示的布告牌、欄桿、雕塑、造型花器等,不同造型風格的藝術小品能更好地體現景觀的獨特風格,增加景觀的文化內涵。鄉村民宿景觀的藝術裝飾小品的設置,如入門即可見的標注民宿名字的門牌,或是矮墻邊的欄桿,或是水景邊的一個土陶罐等等,經過設計的獨特造型,成為景觀空間中的視覺焦點,給民宿景觀增添更多的樂趣。
三、鄉村民宿景觀意境的設計手法
(一)鄉村民宿景觀意境營造手法
1.借景手法
借外部的自然之景,擴大人對整體空間的感知效果,得以向外部景觀延伸。景觀中受到空間大小的限制,使人的視覺與感官效果受到束縛,影響人在景觀中的氛圍應用,適當地引入外部自然景觀,使人的視野更為開闊,可增加人在景觀的舒適度及調整心理情緒。將內部與外部的界限弱化,如隔斷的圍墻采用半墻或者半通透性設計,增加內外景觀的交流,使人在自然景觀處在一個放松的狀態,增加人與景觀的交流及融合。
2.虛實相生手法
在繪畫構圖中講求疏密與虛實的關系,在景觀中亦是如此,有虛實之分,如植物景觀的疏與密,空間的開與閉等,都可使景觀形成鮮明的對比性。從景觀中的植物主次來分析,植物景觀的主景為實景,配景為虛景;從密度及對照物來分析,植栽的密為實,疏為虛,建筑為實景,水面為虛景;近景為實景,遠景為虛景。虛實關系的變化,在景觀形成鮮明的對比,給視覺帶來一定的變化。
3.聯想手法
景觀設計中引用某些元素,使人見景產生聯想,人與景觀產生交流性。如民宿景觀常見的水缸景,水景空間雖小,但模擬了荷塘之景,以小見大,產生“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千里”的聯想;如慕吉靈山民宿院落景觀中的沙礫地面的石頭和島形地被,讓人聯想到“枯山水”的山石水景。還有通過植物產生的聯想,如金黃的稻田,讓人聯想到秋收場景;落葉的喬木或衰敗的荷葉,讓人聯想的季節的變更等;稻田里覓食的鴨鵝,是鄉村中常見的生活景象等。從景觀中的構景要素來激發觀賞者的情感和意愿,達到情景交融的景觀境界。
(二)鄉村民宿景觀設計手法
1.主從的對比手法
主從關系即主次關系,分清景觀的主次,從景觀元素的體量大小及高低的變化,對不同功能的要求,加強差異性的對比,使之主次分明,突出主體的效果。譬如植栽的高低數量,獨植與群植,植物的外觀或顏色的對比,軟景的植物景觀與硬景山石或建筑的組合,還有景觀中的線條變化,從輪廓的繁簡、修飾的線條對比等。這種突出主體的對比手法,從形、色、飾上引起人們的注意。
2.滲透融合手法
滲透融合包括了建筑室內與室外的滲透,還有庭院與大自然景觀的延伸,在建筑空間中,內外景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空間的延伸使有限的園林空間擴大化,使園林具有更多層次感的變化,有效地豐富了景觀與周邊環境的空間關系。采用開放式的空間形態,可使景觀向大自然延伸,內外環境相互融合,而植物的造景效果則豐富了生活環境,在每個空間的適當布局及設計處理,整體空間符合了人們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
3.多樣統一手法
園林景觀是由多種空間元素組成的空間藝術,具有多樣統一的藝術效果,主要體現在其風格、形態、材質、紋理、尺度等多種途徑。風格的變化和統一,根據不同建筑的風格,以整體為營造原則,從各元素體現出地域性的變化和統一;形態的多樣統一,從整體的形態為主要形式,將次要形態服從于整體,起到襯托主題及統一局部的作用;材質的多樣統一,即景觀元素的選材,為突出景觀的本質特征,選擇有不同的材質又能保持整體的一致性;紋理的多樣統一,豐富處理景觀材質的紋理及線條,使之富有變化又保持整體風格;尺度的多樣統一,隨著景觀的使用對象不同,將其功能、藝術內涵等在統一中做出變化,以滿足不同的使用人群需求。
四、小結
民宿景觀是鄉村文化的一種情感體現,從物質文化到情感文化,從空間到意蘊,影響使用者對民宿的直接感受。設計者應當從不同的鄉村歷史文脈及文化精神進行研究,注重對鄉村文脈的傳承和發揚。不同地域文化有不同的文化底蘊,這就要求鄉村民宿景觀必須與當地鄉村的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相結合,將鄉村文化融入民宿景觀,以此更好地傳達出鄉村民宿景觀的獨特氣質。
參考文獻:
[1]許硯梅,馬慧.民宿景觀初探——記鄉愁續傳統[J].城市建筑,2016(11):236-240.
[2]劉艷.“景觀敘事”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2014(09):95-96.
[3]劉翠鵬.意在筆先融情入境——管窺中國園林意境的創造[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4.
[4]俞禹濱.竹、木、磚、瓦:當代建筑中鄉土材料的運用[D].南昌:南昌大學,2012.
[5]王瑞強.國畫元素與古典園林意境的共通之處——以紀錄片《中國古典園林之旅》為例[J].林產工業,2023,60(10):99-100.
[6]張燦.中國傳統美學原型“象”與“興”對園林景觀意境構建的啟示[J].現代園藝,2023,46(21):111-113.
[7]叢昕,殷敏,丁紹剛,等.游客視角的中國古典園林景點熱度感知評價與傳播途徑研究——以蘇州古典園林留園為例[J].中國園林,2021,37(08):56-61.
作者簡介:
劉妙娟(1985-),女,漢族,廣東惠州人,碩士,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風景園林。